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800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docx

高考热点素材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

高考热点素材:

中国年、中国风;新春、新年味(时评16篇,角度多样)

 

在年味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盛玉雷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

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春节。

天真的孩童翘首以盼,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许久不见的亲朋喜气洋洋。

春节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抑或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

但毫无疑问,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

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朋友来说,想在新春佳节迅速融入可并不容易。

如果说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还能学得有模有样,那么祭祖、赶庙、守岁的习俗就着实有些难以把握了。

更不用说,大红的春联有街门对、屋门对之分,精巧的窗花也有角花和团花之别。

可以说,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

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难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种过年的感觉的。

好在,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乐在其中。

走得再远,也要赶赴一年一度的团圆;平日再忙,春节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而出“过年好”,是问候更是祝愿。

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

福气、富贵、长寿、平安、好运、兴旺……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过年是岁月更替,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

如今,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在不少人的眼里,春节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做减法,为此不免心生忧虑,传统文化的情感会不会失去载体?

这年味儿还是不是那个味儿?

其实不必担心。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

生活富足了,以饱餐为目的的一顿饭很难再激起热情,但以饱满为契机的年夜饭常常一桌难求;交通便利了,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但不少人还有着山高水远的牵挂。

当墙上倒挂的福字扫进“集五福”的镜头,当移动支付的红包装满“试试手气”的惊喜,当春晚与贺岁档影片同时闪亮荧屏,这些弥漫在春节里的欢声笑语,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祈福的依托、美好的心愿。

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不久前春运开启,一则“偷偷回家时家人的反应”的视频让人笑中带泪。

有合不拢嘴的喜悦,有飞奔而来的拥抱,有牵肠挂肚的思念。

一句“回家过年”,寄托了太多情感,承载了多少意义。

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咀嚼浓郁的年味儿,感受文化的魅力,重温情感的力量。

 

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凡

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得以赓续

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

当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春节临近,有人回故乡,有人去远方,如今,“在路上”成为不少人过年的常态。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出游人次预计达4.5亿。

“反向春运”“组团出游”,不断“解锁”的团聚新方式,成为春节里一道美丽风景。

无论是到乡村寻找地道“年味”,还是凑热闹打卡“网红景点”,无论是踏上行程探亲访友,还是到异国他乡享受悠闲假期,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年节记忆,各种鲜活美好的“新年俗”,成为人们在“吃好喝好”之后追求的另一种过节仪式感。

“有家的地方就是年,有家人的地方就有团圆”,无论是一家人围炉夜话、诉说衷肠,享受天伦之乐、生活之美,还是打点行囊、踏上旅途,收获异乡风情、崭新美景,只要心在一起、家人在一起,春节的情感内涵就不会变,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就会得以赓续。

不过,当我们在感受着传统节日的喜庆,憧憬着假期出游的愉悦,收拾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时,千万别忘了把文明也装入行囊。

如今,“出门过大年”的人越来越多,人流聚集,资源限制,风俗殊异,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行为失范、文明失位,再美的风景也将黯然失色。

一场美好的旅行,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严于律己的自觉,推己及人的胸怀。

博物馆里,父母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吵闹;高铁行程中,医护人员及时救治生病乘客……这些动人的瞬间,是流动的文明线,是最美的风景线,让我们无论身在哪里,都能体味到和谐美丽的中国年。

文化和民风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据测算,今年春节期间,将有超过700万人次出境旅游,同时也会有大量境外游客畅游神州,这一规模庞大的双向流动,是世界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直接途径。

每一个行走在外的中国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是中国文化和国民品格的生动载体。

能否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其实就取决于我们的一言一行。

近些年来,中国游客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众多国外游客接待机构的共同观感。

有人说,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

14亿人的文明社会,需要14亿人的共同浇灌。

当我们不只在意自己的方便,也考虑他人的感受,“占座”“霸座”“车闹”的行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不放纵自己任性逾矩,对自然、文物多一点敬畏,“刻字留名”、攀爬踩踏的破坏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有更多文明的学习与实践,类似于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这样“无知者无畏”的行为就会更少一点;当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的冲突、误解就会更少一点。

当14亿人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文明新风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紫气迎春早,文明气象新。

过年是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也是新面貌新景象的展现。

在其乐融融的气氛里,在处处涌动的暖意中,在四处铺展的新景里,让文明举止伴随新春的脚步,在和谐中呈递文明的名片,将心中的善意和道德感化为行动的力量,我们就能在不断向前的行走中,遇见人间最美最暖的风景。

 

在团圆中传承优良家风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斌

 

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于新的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春节的价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

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

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愫。

新春期间,万家团圆、共享天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因子,也创造出弘扬优良家风、开展家庭教育的绝佳契机。

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到长幼有序、敬老孝亲,从年夜饭“节俭为先”到节日期间与人为善,春节集中体现着家风文化。

不论地域归于何处,事亲尽孝、敬老慈幼、祈福纳祥、团圆和睦等好家风是共同追求;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国保家、勤俭节约、积德行善、诚实守信等好品质也一脉相承。

全家团聚的时刻,共同忆苦思甜,共同亲近传统,示范孩子如何尊敬长辈、礼待他人,教导后辈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每一次对家风的精心书写,最终都会汇入人生的字典,成为受用一生的财富。

个人需要在家风中来寻找情感归属,家庭需要通过家风来增进幸福和睦,春节里的家风家教,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营养剂。

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

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仅仅视为“吃、玩、睡、买、游”,那么无疑就冲淡了节日的意义。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移风易俗的举措,引导人们回归重家庭、重家风的节日传统。

让春节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家风家教等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好文化、好风气中建构属于新的时代的春节文化坐标。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娱乐单一到文化多元,春节是常新的,家风建设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节日期间亲子同阅读,传承了“耕读传家”的好家风;全家出游体验异乡文化,创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家风;散步运动强身健体,开拓出“健康过新年”的新家风……过节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浓郁年味必定通过一定形式来表达,家风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春节的价值内核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

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家风建设被摆在廉政建设重要位置,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夯实了廉政之基,为全社会的家风建设做好表率。

《礼记·大学》中说: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春节期间是考验廉洁风气的重要节点,也是正家风、正家教的宝贵节点。

领导干部当好清廉家风的引领者、践行者,应当“激浊”,立好规矩,管好自己,约束家人,不给不良风气以可乘之机;也要“扬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在团圆中正家风、重家教、树美德,凝聚起春节的文化吸引力,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追求。

传承好、发展好家风这个“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永远记住“回家的路”,不断增进文化自信的力量,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拯

唯有同时间赛跑,才能把握机遇;唯有同历史并进,才能赢得未来。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领袖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奋斗历程,激励亿万人民奋进新的时代,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在农历新年的开端、岁序更替的起点,领袖掷地有声的话语,铿锵有力的宣示,激扬起海内外中华儿女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豪迈热情。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领袖强调“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

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用110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70年的时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跃升。

历史之痛,发展之愿,时间之迫,都化作共同的心声:

“中华民族积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大江滚滚,大河奔腾。

中国对落后挨打的记忆有多深刻,对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的追求就有多强烈,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意志就有多坚定。

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大历史视野对时间进行规划,牢牢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让国家发展按照稳定的节奏不断向前。

领袖指出: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也进行了战略谋划,将分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奋斗的坐标。

瞻望未来,全面小康千年愿景成真,现代化百年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召唤在前,这些必将写进历史的奋斗里程碑,激荡起亿万人民只争朝夕的冲锋、不负韶华的奋斗。

大海,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成的;史诗,是亿万人民一笔一画书写的。

新的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的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小岗村大包干契约上的红手印,从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到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人民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

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中国人民的每一分子,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应该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也都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广阔舞台,更应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每个人都能与时代同频共振,都能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就能用亿万人民的人生出彩支撑整个国家的梦想成真,汇聚起奋进新的时代、书写新篇章的强大合力。

“时间不等人!

历史不等人!

时间属于奋进者!

历史属于奋进者!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领袖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感受到“天时人事日相催”的紧迫感,聆听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催征鼓。

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有源自历史深处的伟力,有亿万人民只争朝夕的奋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也一定能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和音:

携手汇聚“和”的正能量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评论员

中国的春节,正日益成为全球共享的欢乐时刻。

在以色列,主要旅游景点被春节主题标语和背景板等装饰一新;在马耳他,“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现场喜庆热闹;在比利时,盛装巡游的舞龙舞狮队伍穿街过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著名地标性建筑巴特罗之家点亮“中国红”……随着中国农历庚子年的到来,世界的节庆氛围愈发浓烈。

无论是中国的春节,还是春节的中国,都极具美感。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所指出:

“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以最美丽的方式展示文化多样性。

”在中国度过10余个春节的埃及学者侯萨穆·法鲁克赞叹,中国人渴望回到期待已久的家乡,看看年迈的父母,共享团圆年夜饭……“这就是家的味道”。

随着春节的文化内涵温润国际社会,这份“美感”不仅带来了欢愉,更引发人们的思考。

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涵养家庭的和美氛围,“和”是春节的精神意蕴。

春节文化能走向世界,正是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种追求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

透过春节时令的“小窗口”,世界领悟中华文化“和”的底色。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和平信念,再到“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智慧,启发人们寻找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路径,在世界引发越来越多的共鸣。

透过春节时令的“小窗口”,世界看到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希望,人们期待通过辛勤耕耘迎来更好的日子。

”智利圣地亚哥市市长费利佩·亚历山德里之言道出了对中国心志的理解。

世界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中,从中国战胜一个个风险和挑战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中,读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情怀。

透过春节时令的“小窗口”,世界同享中国发展红利。

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带给世界巨大的商机。

今年1月1日起,中国对850余项进口商品开始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新增或降低冻猪肉等商品的进口暂定税率,这意味着更多全球优质商品以更低价格直达中国消费者。

盒马近日发布的《生鲜年货春运地图》显示,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种优质生鲜年货顺利抢到了“中国春运的车票、机票和船票”,俄罗斯帝王蟹、巴基斯坦花螺、意大利奇异果、澳大利亚车厘子,还有丹麦、西班牙、德国等地的猪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农产品正在涌向中国家庭的餐桌。

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合作进程,富含“和”的文化因子,激发出中国市场的强大魅力和活力。

中国春节,世界年味。

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

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通过电话向领袖和中国人民拜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拜年视频……在这迎接春天的日子里,世界各国携手汇聚更多“和”的正能量,将为共同走向美好未来注入信心和动力。

 

深入群众见真情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评论员

中南海连着最基层,人民领袖和人民群众心贴心。

春节前夕,领袖来到云南,与村民一起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敲响三声佤族木鼓送上美好祝福,走到摊位前仔细询问春节前市场供应情况……亲切的问候、感人的话语、动人的场景,令网友由衷感叹“太暖心了”。

心之所系,行之所向。

从革命老区到北国边陲,从大山深处到胡同院落,这些年,每逢春节前夕,领袖总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在北京草厂胡同,同街坊一起包饺子、炸饹馇、聊家常;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的饭店,与店主一起炸酥肉、磨豆花;在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察看住房、生活设施、年货准备情况,同困难群众算收入支出账。

领袖的身体力行,生动诠释人民政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不变追求,深刻体现共产党人“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深厚感情。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领袖曾将郑板桥的诗改了几个字,作为自己上山下乡的深刻体会。

对群众的感情真一分,干部的作风就会好一尺,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进一程。

每一位党员,都应该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在花样翻新的年夜饭里涵养新年俗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江德斌

鼠年春节将至,年夜饭在哪儿吃成了话题。

一些餐厅的年夜饭早早被预订一空、年夜饭半成品月销量超7500份、私厨上门做年夜饭预订率超50%……随着消费升级,快捷、方便年夜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省去复杂的准备工序,留出更多时间陪家人,“年味儿”有了新内涵。

年夜饭花样翻新,正在改变传统的过节方式,然而略显单调的套餐形式以及“限时餐”的尴尬,又让人们有了新的烦恼。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每一个家庭都要精心准备,荤素搭配、咸淡酸辣、老少口味等都要操心,从开始四处采购食材到除夕烧制菜肴,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既有传统团圆和美的喜庆味道,又有隆重热闹的仪式感,乃是辞旧迎新不可或缺的环节。

以往,年夜饭都是在家里烧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如餐厅预订、私厨上门烧制、网购半成品等方式应时而出,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方案。

无论是在饭店吃还是私厨上门,大都采用套餐形式,略显单调,价格也比自己做要高一截,但是胜在省时省力,又有专业厨师烧制,菜肴品质有保证,还是能够被接受的。

事实上亦是如此,花样翻新的年夜饭套餐越来越火,比如很多知名餐厅都需要提前预订,有的甚至要提前半年之久,还有严格的时间段限制,即便如此还是“一桌难求”,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新式年夜饭走市场化路线,套餐价格、菜肴样式、烧制方法、供应模式等都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不断迭代升级,结合消费者需求探索商业模式。

事实也证明,新式年夜饭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也应该尽早规范,保证大家开开心心消费,热热闹闹过好团圆年。

现在,人们接受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在诸多领域都已体现出来,年夜饭是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化,消费者的兴趣和消费模式也会变化,年夜饭将有更多新鲜花样。

这是一个历史延续、传统嬗变的过程,年夜饭、年货、燃放烟花、红包、拜年等传统民俗在社会发展的进程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当下流行的新年俗。

但无论年夜饭的花样如何翻新,各种新年俗如何演变,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核仍是一样的——促进家庭团圆、和美、幸福、快乐。

 

春晚,老汤如何“煲”出新味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曾鼐

作为一档飘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经成为中国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号,春晚的舞台上储存了国人无数的集体回忆,春晚已经成为中国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媒介技术变革发展,融媒体传播趋势则为春晚带来了更多新可能,带来了春晚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舞美效果的诸多惊喜等。

春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我国特色。

1983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春晚应运而生。

尽管当时舞台小、节目单一,但却激发了中国电视直播的无限魅力,为当时的文艺界注入了新的生机。

此后,春晚随社会发展而与时同行。

20世纪90年代起,看电视成为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晚也进一步贴近观众,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

新千年后,春晚通过丰富视觉体验、加强互动性,进一步拓展了节目内涵和仪式感。

新的时代以来,春晚则愈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魅力,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创新改编等,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加注重表达时代关切和人文情怀。

在这每年一度的大联欢中,喜气祥和的人情味,契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春晚早已成为中国“家和万事兴”文化情结的有效载体。

2004年,央视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后又改为“拆门办春晚”,强调春晚要贴近基层、广听群众意见,吸收各地优秀节目和人才。

随后,越来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春晚舞台上高雅艺术与大众娱乐的内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极大丰富了节目形态,同时促进了文化繁荣。

迄今为止,春晚舞台打造了诸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弘扬正气的经典作品,承担起了时代守望者的重要角色。

自1984年起,春晚舞台唱响了《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经典旋律。

多年来,春晚不局限特定行业和人群,突出中国多民族特色,表现群体愈发多元。

2015年春晚舞台上由聋哑演员打造的《千手观音》,时至今日魅力犹存;2017年语言类节目《天山情》由少数民族演员挑大梁,讲述了汉族和维吾尔族同胞间的故事,传为美谈。

显而易见,多元文化让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气,丰富了中国年的多姿多彩。

即将到来的2020年鼠年春晚,同样值得期待。

首先是在艺术上将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将登上2020年春晚舞台;其次在技术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术和裸眼3D技术将为观众带去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春晚归根到底是一种媒介产物,最初基于电视传播,又围绕媒介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

对于影像内容而言,新技术的应用,丰富并重塑着视听体验,为春晚视觉形态带来极大改观。

上世纪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变成了精彩舞美艺术的一部分。

2012年龙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规模使用,舞台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为春晚节目本身增色不少。

此后,伴随视频技术、全息投影等发展,舞美效果不断带给观众诸多惊喜。

如2018年宣传片《大美黔东南》采用VR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2019年,春晚首次实现在4K超高清频道直播,通过5G信号对4K信号进行传输、制作,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随着新媒体发展,春晚也“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屏幕,而是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多端口、同步播出,这一跨越式改变不仅能让观众在多元平台收看春晚,而且还能实时参与互动、评论等,极大提升观众收看体验。

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广电巨擘下,具有了更强的集群优势,通过平台联动、规模化运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的优势互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回家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

春晚曾让多少游子通过屏幕一解思乡之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春晚已不仅仅是寄托乡愁的文艺节目,而是演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既凝聚着全球华人的情感共识,也助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增加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感。

对于中国大量留学生、侨胞旅居他乡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种文化守护,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并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

作为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亚洲多国的法定节日,春节期间送红包、穿红衣、过春节也渐成时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一场国家级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负起了新的时代的传播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以大格局、大情怀展示着家国大爱。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春晚也引发着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响力也在传播中得到了彰显和提升。

因此,无论是之于国内还是国际,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