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806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docx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历史(Ⅰ)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

(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必修课程《历史Ⅰ》解读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一、关于《历史Ⅰ》学习模块的说明

(一)确定《历史Ⅰ》中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前五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这五个学习专题从不同的历史侧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

后四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内容,时间断限从古代希腊罗马直至20世纪末。

九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中外政治生活发展史的学习内容。

《历史Ⅰ》中的序言既指出了设立这一模块的立意,也强调了了解人类政治活动对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意义。

人类历史上的政治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相互矛盾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反映,是人类社会为适应经济社会活动而在政治领域内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同时,政治活动反过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予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而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体现。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探讨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就成为我们了解人类政治活动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它也就成为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需要解答的问题是确定《历史Ⅰ》中学习专题的原则。

在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全部纳入到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之后,如何处理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与学习外延扩大的关系,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这就意味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使课程内容从“囊括式”走向“精选式”,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由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中的学习专题的确定,遵循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来确定学习专题

人类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既包括国家制度、治国方略、政治性变革,也包括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政治派别的活动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各种政治活动等,从学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决不等同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对象,也不等同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内容。

《历史Ⅰ》作为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必须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适应上述诸种要求,高中历史必修课中政治类模块中学习专题的确定,就须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来作为专题的学习内容。

依据这一原则,《历史Ⅰ》选取了九个学习专题,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时代性内容而共同构成人类历史上恢弘的政治画面。

细观《历史Ⅰ》中的九个学习专题,可以发现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强调专题在反映人类政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

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在政治建设的代表或者说最能反映古代中国政治特色的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虽历史在不断发展、王朝在持续更迭,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结构一直延续了下来,无论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监察机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还是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框架中来进行具体的政治制度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因此,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我们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

再如学习专题七探讨的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近代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产物,它顺应了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权,因此它成为近代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可以说,《历史Ⅰ》中的每个专题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

第二,强调学习专题的整体性特征。

在内容标准所确定的九个学习专题中,每个专题从时间断限上看,都包含了一个较长的时段,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时间断限长达两千多年,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再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也达半个世纪左右。

这样的学习专题,时间长、跨度大,包容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专题就能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一种重要政治制度的缘起、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

这样的学习专题视野广阔,整体性十分突出。

它对于引导学生科学地历史地看待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来确定学习专题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从这种意义上讲,了解过去是了解当今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我们没有对古代中国两千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性质有一个深入的探讨,也就难以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革命性变革意义有总体的认知和把握。

其二,滞后于发展着的世界形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性主题。

但无庸讳言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一切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近现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

这是历史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世纪对高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在确定学习专题时,强调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选题原则。

即在坚持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结构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学习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递进,注重中外历史专题间的相互关联和交叉。

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从“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到“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和“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

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确定原则,有助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的两重视角来观察和探究历史,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获得启示,从而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

3.坚持以贴近时代、有所侧重的原则来确定学习专题

“历史”一词,通常具有两种含义:

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指的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前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本体,后者可以称之为历史的认识,当这种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

从历史本体的角度而言,历史是客观的,它是一种独立的和外在的东西,不以人的意志和行动所左右;从认识的角度而言,历史是随着人们的理论指导和认识深浅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采、不断变化的特点。

这也正是历史的独特美感之一。

时间的远近不能成为衡量历史价值的标准,正如不能因为月亮较近就断言它对地球的影响比太阳还大一样。

但另一方面,高中课程的总体结构和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提出了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的要求,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课标研制者就不得不对学习内容有所取舍。

而取舍的原则之一,就是贴近时代、有所侧重。

它体现在课标《历史Ⅰ》的内容中,就呈现出薄古厚今的特色:

从中外历史角度而言,九个学习专题中中国史方面的为五个,世界史方面的为四个;从历史断限角度而言,则是古代史方面为两个学习专题,近现代史方面为七个。

学习专题的这种确定原则,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贯穿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同时,它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关于《历史Ⅰ》学习目标的说明

《历史Ⅰ》在学习专题之后的一段文字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在知识目标上,《历史Ⅰ》规定,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这里,课标突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代表人物这三个概念,三者之间既有概念的包容与交叉,又有互相的区别和联系。

政治制度作为历史上存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是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活动而累聚形成的,而一系列政治事件的爆发又无不与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关,它们反过来又推动着政治制度在发展、渐变中走向突变和更替。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历史概念的区别及其指向,并通过这种指向将各个概念相互联系起来。

当然,这里所说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代表人物并不是一种泛指,而是强调其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或至今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中国历史上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性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冷战格局的形成及其瓦解等。

在解读知识目标要求中,不能不谈到课标在对知识目标方面的递进性要求,这就是对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换言之,对上述历史基本内容的了解,将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我们不讳言当今人类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