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911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docx

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必修二专题训练(一、三单元)

一、单选题

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2.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农抑商    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    D.南方经济衰弱

3.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

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

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

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早能力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5.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                            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                            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6.《齐民要术》载:

“(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7.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

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

此举

A.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8.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9.下图是1985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

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

此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

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

B.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

C.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D.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10.唐朝李嘉祐诗曰:

“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宋朝苏轼又说:

“(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

”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由此可见草市

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                                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

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11.“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

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

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12.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

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13.明史籍记载: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材料反映了

A.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                            B.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

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                            D.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14.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6倍。

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26倍。

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

15.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

其中与美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

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

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

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

17.下图为民国21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

这表明当时

A.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

18.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

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19.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

“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

”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法币改革的实施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经济危机的影响

20.下表反映了1937~1942年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状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设厂总数

63

209

419

517

866

1138

国营厂数

3

27

73

111

128

61

民营厂数

60

182

346

406

738

1077

A.民营资本主导工业生产                        B.发展源于日本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日益走向萎缩                        D.实业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徽商家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期望改变家庭社会地位,源于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供养子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一件颇费财力的事,故B项错误;徽州山多地少是徽州人从商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国家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踏车”是灌溉工具,不是交通工具,故A项错误;“踏车”是利用人力抗旱,故B项错误;利用“踏车”抗旱,说明农业没有摆脱自然的束缚,故C项错误;清朝时还使用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踏车”,说明灌溉工具没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

4.【答案】C【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利,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图中是耕作方法,而非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是代田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到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沟”“垄”反映了代田法,没有涉及播种技术,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汉)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的农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项错误;耦犁是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是曲辕犁,故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故A项错误;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利于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这是商业行为,不影响传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政府取之无形,人民容易接受,没有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秦汉丝织业的中心主要分布在北方,不是在丝路沿线,故A项错误;唐宋时期的丝织业逐渐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元至清的丝织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的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故D项正确。

9.【答案】B【解析】青铜铸造早在商代已经开始繁荣,故A项错误;“调整挡风和光照……中空相通,可纳烟尘”说明这种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环保意识,故B项正确;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造型分铸组合而成,可见技术精湛,品质优良不应是普通百姓日常用具,故C项错误;彩绘铜雁鱼灯的出土并不能说明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故D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东晋时期就有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草市打破空间限制,未体现打破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草市便于商品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分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

11.【答案】D【解析】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故A项错误;宋朝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城市的商业活动,但对不法商业会进行管理,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在宋朝“全面”被打破,故C项错误;题干中“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推知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生活,故D项正确。

12.【答案】C【解析】商业功能十分完备,与材料中“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表明男尊女卑的观念尚未被摒弃,故B项错误;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与材料中“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不符,没有涉及时间空间限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C【解析】“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指的是海外贸易,没有涉及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政府没有废除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故C项正确;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海禁政策的松弛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海禁是指禁止民间出海,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这与海禁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英贸易中中国是贸易顺差,无法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中英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当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

15.【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西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①是西欧,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实力增强,尤其是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②是美国,故B项正确;清朝中期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欧洲地区,改革开放后,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③是中国,故C项错误;印度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经济发展严重受阻,④是印度,故D项错误。

16.【答案】B【解析】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是开眼看世界,题干中“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与洋务运动有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推知其应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败之后,与题干中“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应该是清朝被推翻,建立中华民国,故D项错误。

17.【答案】D【解析】申报是商业报纸,不是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故A项错误;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是在1937年之后,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故C项错误;香烟广告通过“国难当头”的宣传,引导民众使用国货,这是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故D项正确。

18.【答案】C【解析】民国二十五年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故A项错误;一战时间为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无锡工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局部抗战期间英美实行绥靖政策,且经济的援助的力度也不可能如此之大,故D项错误。

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与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同理,与1935年法币政策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国货啤酒”,以国货作为卖点,利用了国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1928年”,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D【解析】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不是民营资本主导,当时是国家实行统制管理,故A项错误;抗战期间日本没有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故B项错误;抗战期间官僚资本膨胀,故C项错误;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

 

二、材料阅读

21.(14分)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

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5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

(5分)

21.【答案】

(1)原因:

生产艰辛,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債务盘剥。

(任答三点,3分)

对策: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分)

(2)现象:

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

(1分)

条件:

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

(3分)

(3)合义:

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

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

(3分)

看待:

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

(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可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第二小问对策,从材料一“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

(2)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二“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出现的新现象是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第二小问条件,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可总结“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

(3)第一小问含义,从材料三“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可总结“两面性”含义;第二小问看待,结合农民兼业现象出现的意义,以及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可说明对农民兼业现象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