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7930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docx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周处给后世中国人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不过在中国百姓心中,更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是他除三害的故事。

图为周处处三害故事插图周处斗蛟龙。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晋代周处《风土记》就说过: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

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国画《端阳佳节》。

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

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

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大戴礼》云:

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

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出嫁女亦各归宁。

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

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

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二、端午的来历

 

位于介休绵山的介子推母子像。

介子推是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他有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各地也都有着很多传说。

我们只能把这些说法罗列出来,供诸君一览。

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还有赖于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

据《续齐谐记》记述:

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

《后汉书》中也写道:

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

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

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纪念屈原成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屈原是为国家而死,他的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加上其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一)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

 

我国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当推端午节。

 

端午节何时起源?

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

倘若我们把思维准星对准端午节,在浩繁的文献堆中梳理节日的尘封记忆,就会发现关注端午节探其源流的学者颇多,且代不乏人。

 

(二)古代学者学说

 

端午节早已走进学者书斋,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

 

汉服同胞举行浴兰节仪式,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

 

1.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

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

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出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2.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3.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

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末,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今吴(浙江地区)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汉代在岑南苍悟(今广西),百姓五月五日在东城门上,令幼童洁服起舞,追念以诚信、孝道治郡的太守陈临(《后汉书》)。

 

屈原与伍子胥。

提到端午节,我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除了粽子外,只怕就是一些值得怀念的历史人物了。

可端午节是否真的源于人们对他们的纪念呢?

 

当我们对汉魏这段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扫描时,忽然在我的脑海里一瞬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疑问,楚人创立的大汉王朝,风雨400年,充满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衣被汉文化数百年,而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时代给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绝非无稽之谈。

 

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记录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

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有类似记载。

值得关注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纪念屈原的活动也已出现,但在东吴,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又说竞渡源于勾践操练水军。

显然,端午竞渡之俗具有地域性。

 

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

按照闻先生的说法,端午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龙的节日。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

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

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的节日,是龙的节日。

 

2.端午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认为夏至说颇有建树,但端午节出现于三代的论点我不敢苟同。

在甲骨文、金文中仅有春、秋两字,而无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关的三代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关材料。

夏至作为节气始于战国,完善于汉武帝时代,且以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新历太初历为标志。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具有合法地位。

太初历是司马迁和唐都、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

如果此说无误,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这一现象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说不无关系。

汉人应劭《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此驱瘟病,除邪,止恶气。

《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类似文献记载。

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特别推荐

|||||

 

/2014/0523/20140523092842811.jpg"alt=""width="400"height="543"/>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

如果从时间和史籍上考证,则首推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和吴越春秋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起,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民间传说中,他死后成为了涛神。

在吴越故地,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祭奠他的日子。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期楚国人。

根据历朝官修地方志书记载,其出生地位于现在的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常家营村。

但是也有湖北监利县之说。

 

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

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

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

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

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我们或许无法知道,对伍子胥来说,吴国究竟是什么?

是帮他复仇的工具,还是个实现抱负的舞台?

我们只能从青史中看到,伍子胥为了吴国倾尽了自己的心力。

可即便如此,他也逃不出为人臣者的悲剧命运。

五月初五,这一日他永远告别了对他至关重要的吴国,沉入了滚滚的江涛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

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

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

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

并将伍子胥赐死。

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

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

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孝女传说

 

临曹娥碑。

碑文上记载了浙江百姓们在五月初五纪念涛神伍子胥的情景。

也许没人想得到,对悲剧人物伍子胥的纪念活动又引出了另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悲剧传说。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其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伍君便是伍子胥。

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中原一带的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而对纪念伍子胥之说,除了江浙一带,不为人知。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胥门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至今仍保存完好。

今年苏州市仍将在胥门外举行公祭伍子胥活动。

 

曹娥庙中供奉的曹娥娘娘。

这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一个具备某种美德的人,即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亦可作为神灵享受人们永远的纪念。

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无数后人为之感动。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便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

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

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

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

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

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

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

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

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

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

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

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

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

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

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

\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

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

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

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

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

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

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

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

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

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

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

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

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

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

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

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

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江风景。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水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水自觉愧对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特别推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