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7985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九上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第一单元.docx

《九上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一单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上第一单元.docx

九上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朗读全诗,学习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者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自学探究、搜集资料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了解背景,领略领袖风采及书法艺术。

有一首歌,在过去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唱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歌中唱道: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咿呀嘿呦,他是人民大救星。

(多媒体“领袖风采”)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是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正是他,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力挽狂澜,带领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渡乌江、飞夺泸定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跳望祖国的壮丽河山。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咏雪名篇《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展示主席登高远眺的照片及《沁园春.雪》的手稿。

二.整体感知

(一)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时学生标示重音、节奏、停顿,听清字音。

(二)自由诵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字面意思,并各用一句话概括上阕下阕的内容。

(三)检查重点字音、词义及内容

1.正音:

妖娆逊数分外成吉思汗今朝

2.解词:

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

描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山河。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赞美当代英雄。

(四)朗读指导:

读出豪壮激越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生读——评价——齐读

二、重点研读

1、诵读上阕,合作讨论。

①上阕分几层意思?

理出写景顺序。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

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解题思路: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词中描绘雪景却未出现“白”字,其实词中有好多处都扣住了“白”,请举例。

如:

银、蜡、素等。

③“望”字统领到哪一句?

点击其余动词,说出其含义或在词中的表现力。

解题思路:

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动词有“封、飘、失、舞、驰、比、看”等。

④写景中动静结合,虚实相间,试找出相应诗句并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例: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借雪花飘飞的动态写山原的“舞、驰”,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雪是实景,“须晴日”三句中,“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景,虚实相间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勾画了一幅壮美、立体的北国雪景图。

⑤词的上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这首词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⑥背诵上阕,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北国风雪图”(或描述其中三句诗的意境。

如(后三句):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借鉴学习上阕的方法自学下阕,然后汇报自己的探索与发现。

提示:

可从朗读技巧、内容情感、层次结构、遣词造句、意境音韵、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探究。

学生探究的问题可能如下:

①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

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②问题:

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

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

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

“略”、“稍”有什么作用?

“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④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

“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

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⑤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3、梳理、总结、反馈

1、(对照板书)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

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背诵、默写这首词。

(或做检测题)

第二课时

三、意境拓展 、比较阅读。

(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听《沁园春•长沙》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背诵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与课文比较)

也可设计问题: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二)《沁园春.雪》与柳宗元的《江雪》、罗隐的《雪》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再欣赏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本诗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诗中没有一个“雪”字,没有一句形象性的写景句子,但读完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那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皮裘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们,在酒酣饭饱围炉取火时那种虚情的憎恶,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贫者的同情。

(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1961.1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革命的形势,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它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和对胜利充满信心。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这首词通过咏梅,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豪迈之情。

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一首咏梅花的词,作者以孤梅自比,托物言志,表现自己坎坷的遭遇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在荒凉的驿站外面有座断桥,桥的旁边有株野梅正当开放,飘出幽香,但却无人怜爱。

时间已是黄昏日幕,而且风雨兼来。

梅花孤苦无依,独自黯然发愁。

它不愿尽力去争芳斗艳,完全任凭繁花妒忌。

它即使凋落在地成为泥土并且被轧为灰尘,它的香气仍然和以前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四、诗歌朗诵会

搜集毛泽东的诗词朗读体会交流并上台朗诵。

师生欣赏评价,记下等级。

朗诵评分标准:

普通话标准(20分)节奏正确(20分)重音正确(20分)诗词形象表现到位(40分)

五、结束语

1、诗词的读法:

熟读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赏析诗词形象的重要性。

2、江山代有人才出,做当代有为人士。

2雨说(郑愁予)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

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锢()滞()喑哑()嚷()

蓑()笠()膏()耸()绕()

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

停滞,不流通。

(4)喑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

(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

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

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

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

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

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三、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1968年赴美留学。

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

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

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四、讲授新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这首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

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雨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副标题起什么作用?

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

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

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

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

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五、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

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

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

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

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六、作业

1、朗诵全诗。

2、讨论完成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继续分析诗歌:

1、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根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节)雨前。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

(第2、3、4、5节)雨中。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

(第6、7、8节)雨教。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

(第9节)雨息。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

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

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

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

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

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

“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

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

不同的是: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

“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

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

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

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

如: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排比:

如。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反复:

如:

“雨说:

我来了……”“雨说:

…,”

三、作业:

广泛阅读现代、当代诗词,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3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⑵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

⑶ 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揣摩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⑵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⑶ 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⑵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⑴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⑵ 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3、解决办法:

⑴ 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⑵ 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平台展示】

方案一(借鉴)

第一课时

一、描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兴趣。

问题设计:

看到“星星”一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活动建议:

写出你能想到的词语,情景,物品,人物等等。

把这些词语、物象进行归类,看看这些类型分别代表或象征了什么?

(说明:

引导学生从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自己的阅读体验,日常经历入手,是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捷径,也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对诗歌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关于归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按照诗歌中“星星”所象征的类别进行归纳,以便第四个环节中将学生的想象与诗人的像想作对比。

看看诗人为什么这样想,从而理解诗影响歌创作主要因素——时代,个性等。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问题设计:

闭上眼睛,静心聆听配乐朗诵的《星星变奏曲》。

听完,说说你感受到的星星是什么。

交流的重点:

学生自己感受的“星星”。

活动建议:

听录音、自由散读等。

(说明: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星星,这一次感受到的星星还有着学生自己的经验痕迹,可能与作者的星星会有比较大的距离。

这也是读诗歌需要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三、小组探究,发现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

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形象的内在含义。

另外再选择“蜜蜂、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旗子、火、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中的两个形象,发现它们的象征含义,进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探究核心:

作者的“星星”。

文中九次出现“星星”的形象,含义都不尽相同。

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

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温暖和希望等美好的东西。

活动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

(说明:

要把握作者的“星星”是什么,出发点还是诗句本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圈划,体会,理解,比较,归纳。

这个环节要落到实处,尤其是交流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善于点拨。

讲讲读读,仔细玩味。

第二课时

四、比较辨析,知人论世。

问题设计:

回忆上课伊始,大家由“星星”想到写下来的种种内容,与作者诗中“星星”的内在含义有哪些相似点,哪些不同点?

(更直接的问法:

比较你的星星与作者的星星。

活动建议:

自由发言,师生对话碰撞。

(说明: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很多类似的设计往往目的单一,只是为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这当然也是对的。

但是许多时候可以把一个设计用足,前后勾连起来,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想象等与作者的想象、体验相印证,会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可能。

作者的“星星”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