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8812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讲义.docx

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讲义

第3讲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从模块内容看,政治、经济、思想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政治主要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及演变趋势;经济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影响及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思想文化主要考查明清思想文化的特点等。

[建时空坐标·知识定位更准确]

[通阶段特征·发展脉络更清晰]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上: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

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潮产生;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文学艺术繁荣,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对外关系上:

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通史主干整合   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

1.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易错辨析]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 )

提示:

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宰相制相类似。

( × )

提示: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3.内阁是明朝法定的一级决策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 × )

提示:

内阁并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因此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的制约作用。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巩固。

( × )

提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而不是巩固。

因为明清时期日益极端的统治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5.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有一定的决策权。

( × )

提示: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 × )

提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两种文明制度分别与当地的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相适应,但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高考命题调研   研析真题,探寻规律

[典例1]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题干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

明朝初年到明朝中后期

二看关键信息:

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

三看答题方向:

说明了什么

[选项排查]

[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想一想,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这些空前强化君权的措施是否顺应历史潮流,为什么?

提示:

(1)措施:

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2)不适应历史潮流。

因为强化专制主义的措施恰恰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衰落,上层建筑日益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违背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

练习1 (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D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

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

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

练习2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

可以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入手,结合郑成功加强对台湾管辖的积极意义回答。

考点深化拓展   热点考向,重难探究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对前代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②消极

经济上,专制统治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发展,延缓了文化的进步。

关注史学前沿   名家连线,视野拓展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

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

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背景:

明朝初建,朱元璋强化专制统治(或:

专制皇权)。

措施:

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

第一时间巩固   反思学习,实践检验

1.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

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

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D )

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解析:

由材料“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再经内阁下达部院”,可见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故选D;结合所学,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A;内阁不过是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故排除B;材料并非突出六部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

2.明成祖朱棣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

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

”这表明( B )

A.中央集权加强B.君主专制加强

C.宦官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

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显示了明朝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这不是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宦官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表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宦官并没有取代六部,只是权力太大,故C项错误;宦官的权力很大,但还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

3.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排位最低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 B )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B.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C.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解析:

根据材料“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主要是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故选B;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并非地位极低,故排除A;C、D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考点二 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通史主干整合   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

1.农业生产

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后期,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3.商业发展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

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

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易错辨析]

1.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表现。

( × )

提示: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闭关锁国是禁绝对外贸易。

( × )

提示:

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 )

提示: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

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高考命题调研   研析真题,探寻规律

[典例2]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题干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

明朝前中期

二看关键信息:

玉制器皿由皇室专用到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

三看答题方向:

反映了什么

[选项排查]

[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这种规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什么主张?

提示: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

反映的主张:

“礼”“贵贱有序”。

练习3 (2017·天津文综)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B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首先,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知,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

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得出朱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①为朱仙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③处。

故B项正确。

练习4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

第一小问,从政府政策、开采方式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雍正年间,从当时主导性经济政策、开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政府利益等方面分析;19世纪70年代,从外部环境、洋务运动、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等方面归纳。

练习5 (2017·江苏单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迁移所学知识,从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

第(3)问,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

考点深化拓展   热点考向,重难探究

1.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扩大了国内市场,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其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关注史学前沿   名家连线,视野拓展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

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关羽)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

“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

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

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

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

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

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

 兴盛原因:

通过建立股份制的资本运营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扩大企业资本和实力;通过尊崇传统义利观和道德观,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严密的近代金融体制,拥有了很好的信誉度;通过建立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组织,弘扬家族式的忠诚意识和乡人观念,激发群体力量和竞争实力;通过利用政府特许的贸易制度,实行垄断经营致富。

衰败原因:

官商结合下的垄断贸易,因失去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依托而衰败;无限责任等经营方式风险较大;合伙制下产权、经营权不明;封建家族制打压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传统重农抑商意识制约企业发展等。

 明太祖……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长期保持不变。

……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明中期以后,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

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

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

——白寿彝《中国通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海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危害:

给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了沉重打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中国在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一时间巩固   反思学习,实践检验

4.明代农民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

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广泛种植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

材料说明( A )

A.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代农业发展中的现象:

农民卷入市场之中和种植经济作物,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中“根本性转变”“专门化生产”“根本性变化”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A。

5.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D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表述的是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这就说明在民间的制瓷技术已经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与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不相符;B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资本主义的性质;C选项时间错误,自然经济解体出现在近代。

6.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

“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竟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