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47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docx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总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

思想文化上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

对外关系上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课时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

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

(3)影响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

(3)评价

考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1)时间:

雍正帝时。

(2)目的:

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

(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作用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

1.巩固统一国家

(1)军事上

(2)文化上:

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

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

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

(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

(2)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

3.评价

(1)功绩:

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

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

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丞相与内阁首辅

[知识拓展]军机处的特点

(1)“简”:

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

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

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

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图画证史]明代“票拟”与“批红”

★“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巧思妙记]巧记明清政治

[图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史实概念——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史实概念——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

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3.历史现象——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其作用有两个:

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4.制度概念——改土归流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题一 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史料二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史料三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1.史料一为历史实录,主要说明明朝内阁仅仅是备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并无决策权。

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主要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可以替皇帝草拟和批答大臣奏章,但没有决策权。

3.史料三为后人历史评论,说明军机处为皇帝的内侍机构。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

答案 对皇权的制约方面:

后者可制约皇权,而前者不能。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答案 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3.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答案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或朝廷重臣;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主题二 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制度根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史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史料一认为明代政治的不清廉是源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史料二说明清代军机处成为皇帝的附属机构,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3.史料三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还具贵族性格,世族力量较强;隋唐宋时期真正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经济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具有“外向”、“开放”,

带“竞争性”的特点;明清具有“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的特征。

1.依据史料二回答,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 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

2.根据上述三则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 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等;对外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这与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

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题研析]

考法1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

【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 明朝中后期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材料对宦官读书识字态度的变化正体现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的异变,但并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A项正确,D项错误;皇帝的权力日趋强化,B项错误;内阁仍然具有议政功能,C项错误。

答案 A

【素养解读】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唯物史观

从题干明朝宦官读书识字现象的本质反映了对宦官专权的客观认识

历史解释

明初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等现象的历史阐释

考法2 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清入台族裔祭请祖先的本质

【考题2】(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 A项是对材料表面信息的误读,材料核心信息是族谱中关于回乡请祖先牌位的记载,故A项错误;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解读】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考查明清海峡两岸的交流。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历史解释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家国情怀

从大陆居民去台湾繁衍生息、定居,并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民族情怀

[连线命题人]

【命题素材】中国明清政治制度的利弊

在明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君权强化到了极点。

清朝的各位皇帝,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勤于政事,一直都大权独揽。

康熙皇帝认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全国大小政务主要由他一人批办,自称“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批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传说雍正最后是累死在批阅章奏的书案前的。

乾隆皇帝直到86岁做了太上皇,还是励精图治,大权在握。

他总结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政治体制时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解读观点】

(1)说明了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主要体现:

南书房,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这些机构都唯皇命是从,但其依靠的还是皇帝的勤政和个人的素质。

(2)清朝康乾盛世,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主要保证是:

对皇储的严格教育;皇帝的个人素质;皇帝的勤政;皇帝大权独揽等。

【命题预测】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君权强化到了极点”的表现及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点拨 表现可结合清代君权强化到极点相关史实总结概括;原因要从皇帝个人素质、皇储教育、皇帝大权独揽等角度考虑;影响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回答。

答案 表现:

先后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加强皇权。

原因:

对皇储严格的教育;皇帝的个人素质及勤政;皇帝大权独揽等。

影响:

使专制政治走向顶峰并日益反动;压制了新经济因素的增长;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等。

[高考题组]

1.(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

答案 B

2.(2014·全国新课标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据题干及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演变信息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虽然内阁首辅有时操纵朝政,但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皇权的信任,故进一步表明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故选B项。

答案 B

3.(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据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选B项。

答案 B

[模拟题组]

1.(2018·吉林长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解析 据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

答案 D

2.(2018·浙江丽水模拟)《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率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解析 “罢相”的是明太祖,不是明成祖,故A项与史实不符;都察御史行使监察职责,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故C项与史实不符;明朝废除丞相后,并没有出现政治清明现象,故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3.(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不知自何年起,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解析 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机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的膨胀。

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广东茂名五校调研)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

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

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

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

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意思是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是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由国家统一管理,故选B项。

答案 B

5.(2018·河南开封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

材料体现了(  )

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D.地缘政治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故选A项。

答案 A

6.(2018·甘肃天水模拟)清顺治皇帝说:

“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

”这说明(  )

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

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

解析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