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1379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考点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考点2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

“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

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派别

代表

核心主张

评价

道家

老子

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某些思想具有消极影响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儒家

孔子

“仁”“礼”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孟子

实行“仁政”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荀子

实行仁义、王道;主张礼法并用;“制天命而用之”

①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②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子

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以法治国”

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②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

③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④严刑峻法等主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①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D.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管仲、孟子都认为一国不能有两君,天无二日,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秩序混乱;孔子主张等级,荀子认为礼义遭到了破坏,这说明了当时礼崩乐坏,所以答案选D。

除了管仲是法家外,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因此不能说明流派众多,所以排除A;当时是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阶层固化,等级森严,排除C。

考向二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

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

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乐记·乐论》中说: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据此,孔子等儒家学者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应该是

A.礼乐制度敬天法地,赋予统治者以合法性

B.不“过制”、不“过暴”符合儒家理念

C.礼乐所反映的秩序与和谐利于“仁”的实现

D.社会的动荡使人们需要礼乐实现慰藉

【答案】C

【解析】根据“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在于通过礼乐制度,实现其“化百物”,“别群物”,止“乱”、“暴”,使社会有序并且“和谐”,从而达到“仁”的境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礼乐制度,不是在论证统治者的“合法性”,A项错误;不“过制”、不“过暴”是礼乐制度的目标,该说法没有明确儒家推崇礼乐制度的原因,B项错误;材料分析礼乐制度与天地和谐、社会有序的关系,没有明确礼乐的“慰藉”作用,D项错误。

 

考向三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及儒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1.治国理念上的不同

(1)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

(2)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2.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

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

可以从客观(主要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分析原因:

(1)儒学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儒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

材料反映了春秋晚期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希望以其“仁”、“礼”思想影响诸国的历史进程,但由于当时诸侯争霸,各国统治者力图实现富国强兵、变法图强,从而使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表明春秋时期孔子儒学思想与当时的时代不相适应,故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故选C。

A项所述属于孔子提出其政治理念的社会原因,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考向四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

儒家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

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

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

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们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

虽然,它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古代儒者往往“言必称尧舜”,如《尚书·尧典》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歌颂尧为政德行高明;《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尧为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这表明了儒者

A.违背现实政治需要

B.批判法家社会变革

C.主张恢复礼乐文明

D.推崇圣王为政之道

【答案】D

【解析】材料指出“古代儒者”推崇“尧舜”之治,如《尚书·尧典》“歌颂尧为政高明德行”,《孔子家语·五帝德》歌颂尧为政彰显圣王之仁,这些说明儒家主张先王的为政之道,根据所学这也符合儒家的政治主张,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要有理想化的社会追求,不能说明儒者违背现实政治需要,只是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在当时不受统治者的重视而已,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儒者的主张都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比如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便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很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述儒家对先王政治的推崇,并没有讲述到儒家对法家社会变革的批判,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孔子的确主张恢复礼乐文明,但这属于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材料设问主体为“古代儒者”,材料并未明确指出时间段,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

考向五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春秋时期的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战国时期的庄子说:

“天与人,不相胜。

”材料中所说的道家思想

A.有利于打破宗法制对人的束缚

B.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

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

【答案】B

【解析】材料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利于当代建立绿色美好的家园,故B项正确。

材料呈现了自春秋至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的描述和认识,两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宗法制对人性的束缚与否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至于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道家的思想主张涉及诸多方面,材料无法体现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诉求,故D项错误。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

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2.下表列举了四位先秦思想家的一些主张。

其共同点是

人物

主张

老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荀子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管仲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A.反对征收赋税

B.关注民众生活

C.发展社会生产

D.重视强国富国

3.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

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

《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

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

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

4.如图为先秦某一著名思想家的主张示意图。

图示表明该思想家

A.吸收了法家思想

B.开创了儒家学派

C.贯穿了功利精神

D.探索了天人关系

5.下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6.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

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

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B—“行仁政,民之悦之”

C.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D—“燔诗书,游学之人

7.墨子曾经指出:

“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同掀),然后墙成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墨子意在说明

A.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

B.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

C.金属生产工具的迅速普及

D.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

8.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

这反映出

A.“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B.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C.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

D.“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1.(2019年海南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2018年北京卷)“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

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2019年天津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分)

【考点冲关】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儒家有为而无求”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故选A。

由材料“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可知,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是相反的,这不是互补关系的体现,排除B;对比之下,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现实的研究,而不是天人关系,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材料中老子主张的大意是:

人民的饥饿,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这是造成饥荒(的原因)。

孔子主张的大意是:

百姓富足,君主不会不富足。

荀子主张的大意是:

实行王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民;实行霸道的国家,富的是人才;勉强存在的国家,富的是权臣;即将灭亡的国家,富的是箱子、国库。

管仲的主张的大意是:

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又没有节制的,国家虽然大也一定灭亡。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人的主张都是围绕民富国强展开,体现了关注民众生活的共同特征,故答案为B项。

A项,四位思想家反对的是过度征税,不是反对征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社会生产的信息,排除;D项,荀子的思想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末年,其核心之一是“仁”,主张“仁者爱人”,C选项正确;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A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与题意不符合,B选项排除;西周早于秦朝存在,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

依据材料“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最终,将人道有为置于天道之常的规律性基础之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先秦时期的荀子,而这幅图示表明他探索的是天人关系,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与法家无关;B选项,开创儒家学派的是孔子,不是荀子;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探索天人关系,并未体现功利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答案】D

【解析】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故D正确。

6.【答案】A

【解析】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即意在说明国家建设应做到人尽其力、各尽其才,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房屋建筑应该遵循基本规律,而是强调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金属生产工具的迅速普及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排除C。

材料强调国家建设应各尽其才,而不是社会各阶层应相互合作,排除D。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说明诸子百家思想中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维护君主的权威只符合法家,故A项错误。

认同“义”的崇高地位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孟子、韩非、庄子均强调义的重要性,不能说明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

【直通高考】

1.【答案】B

【解析】孔子认为,君子重视礼仪道德,小人逐利;孔子看不上大富大贵但不重视礼仪道德的人。

故本题选B。

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等级的认识、社会贫富分化的认识、百姓追求财富的认识,故排除其他三项。

注意,“小人”不等同于“百姓”。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

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4.【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