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394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docx

五下第一单元备课外实剖析

新课标人教版五下教学设计

1、草原

【设计理念】

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领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多角度解读课文,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内蒙古大草原的视频与图片。

学生准备:

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范围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进大草原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草原在你的印象里是怎么样的?

2.配乐播放内蒙古大草原风光视频,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

草原。

结合刚才看过的风光视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大草原,你会用哪个词?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通读,感知大草原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大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2.反馈初读成果,重点引导归纳课文主要写的两个方面:

一是风景优美;二是草原人民热情招待)

3.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板书)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

风景美人情美

三、品读文本,感受“风光美”

1.过渡:

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那么草原的景色美在哪里呢?

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份美吧!

请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草原风景之美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从中感受到美的。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同桌交流。

3.教师抓住重点语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这些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美?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两词的妙处:

空气“清鲜”可否换成“清新”?

为什么?

“明朗”与“晴朗”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作者在这里一连用了两个“那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体会草原开阔、明丽的特点。

③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说话:

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会高歌一曲什么?

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出了大草原是如此的辽阔无边?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大草原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读出“一碧千里”的感觉。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茫茫”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大草原“并不茫茫”?

读出草原的碧绿和广袤。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柔美”?

②结合自己见过的国画,体会“渲染”、“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带来的饱满、泽润、青翠之美。

③配图自由练读,指名读出感受。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4.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作者初见草原就被草原的天河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索吸引。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5.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

2.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自主读文,感受“洒脱美”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自己试一试吧!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如果说草原的美丽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请同学们读2—5自然段,思考:

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

试着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板书小标题: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4.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热情迎接:

(1)体会“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

(2)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读出热闹的场面?

激情相见:

(1)主客握手时,他们相互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话训练,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如果你听不懂蒙古语,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言语不通,但情义深)体会蒙汉情深。

(2)通过朗读,体会场面的热闹,主人的好客。

盛情款待、尽情联欢: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还有哪些表演?

(2)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牧民们的热情好客?

(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说话训练,体会“蒙汉情”

夕阳西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那热情好客的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那即将离别的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五、妙笔生花,畅想“未来美”

1、老舍先生是在几十年前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的,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如今的草原又是怎样的呢?

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让我们看看新时期的草原又有了哪些可惜的变化。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后,草原发生的可喜变化)

2、让我们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吧!

3、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课堂板书】

 

┌风光美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美│

 └人情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

公元前115年。

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

伊朗高原北部。

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

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

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

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

’将军发出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

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

“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

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3、白杨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

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

(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课文生字新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反馈: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三、精品细读,走近白杨

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白杨生活环境的词句,用横线划出介绍白杨的句子。

1、感受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命力的顽强。

2、感受白杨树性格的坚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逐句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

去掉“从来”,朗读比较,体会白杨的正直

②这句话写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生命力强。

“哪儿……哪儿……”“很快”)

③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试着填进去说给大家听听: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④为学生引读前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势不可挡的洪水来了,它还是……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⑤此时你又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3、教师小结:

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崇敬、赞美)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这“戈壁卫士”。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

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

他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研读文本,走近“白杨”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14小节,可联系12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

“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

指名读15小节。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

” 

——“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指他的孩子们。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像小白杨一样经受锻炼,成为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7、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

赞美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2、白杨和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边疆建设者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出示有关新疆建设兵团的有关资料。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

是呀,多少边疆建设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儿需要的就是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想对这位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大屏幕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

指名谈拉萨印象。

师: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

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

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意图:

本文无情节、趣味性弱。

从拉萨入手破题,一是为了化繁为简,由易到难,二是为了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

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

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

解释冻土区:

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

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

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

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

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

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

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读第8.9自然段)

师: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

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

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

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

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大屏幕出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师: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