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8641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学年语文必修5综合检测卷

综合检测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的规模到底该多大

李侠 缪秋民

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其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即通过市场的作用最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城市达到最佳规模。

这个过程最初是自生自发的自然选择结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日益受到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

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出城市,是因为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

这一切皆源于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城市能够形成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其次,城市的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城市能有效地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有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与个体发展空间的拓展。

对于很多人来说,城市是发展的孵化器、新观点的播种机,城市更是文明的载体,文明随着城市扩散。

纵观世界,城市化不高的国家是无法成为文明与发达国家的。

由于各个国家人口基数差异,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城市的规模不能按照一个简单的比例一刀切,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治理半径随之扩大是必然趋势,支持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香港、新加坡与东京都是很好的例子。

造成中国主要城市目前发展规模受阻的原因有三:

其一,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控制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其二,我国城市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市开发率不充分;其三,诸多政策壁垒严重制约了外来常住人口转为户籍常住人口的数量,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中国城市人口的统计,是以户籍常住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为准的。

城市规模达不到理想状态,导致的后果有二:

首先是各种资源要素无法实现最优配置,造成资源的效率损失;其次是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不能最大限度上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使得城市集聚效应的优势丧失。

在技术与人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扩大城市规模,就是让城市生长。

如何让城市达到合理规模?

根据我国国情,完全放开城市规模,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社会震荡,不可取;仍沿用以往的严格计划模式,又会阻碍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型政府模式既可以加速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又不会带来太大的社会震荡与阻力。

因此,以符合生态学为原则,适时提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人口流入的门槛,放开二线城市人口落户政策才是明智的决策。

客观地说,人才的争夺将直接决定各区域未来在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

所以,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成功的因素是人,而非建筑。

从战略布局上考虑,中国不但要有一大批大中型城市,更需要有几个超级城市,以此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实现均衡发展,超级城市凭借其自身辐射力无形中成为其所在区域内最大的文明播种机与经济发展引擎。

(摘自2017年11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城市的规模通常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和自生自发自然演化,最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而达到最佳。

B.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城市的规模取决于文明的扩散,城市化程度高才算是发达国家。

C.在信息时代,随着人类治理水平的提升,上海、香港、东京等特大城市都具备使城市规模扩大的各种条件。

D.城市自身所具有的资源集聚、市场机会、信息成本的优势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社会因此而发展出城市。

【答案】D(A.“是通过市场的作用自生自发的自然演化,最终形成资源承载量的合理配置而达到最佳”有误,最初是自生自发的,现在也开始日益受到政策引导的强烈影响。

B.“城市的规模取决于文明的扩散”主客倒置,应改为“城市的规模决定文明的扩散”。

C.“上海”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城市的规模与文明的扩散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篇幅阐述了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原因。

C.文章在建言如何让城市达到合理规模时,破中有立,破立结合。

D.文章第三段阐述了城市规模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文章最后一段关联密切。

【答案】A(只是从正面阐述了城市的规模与文明的扩散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计划经济模式治理下的城市,其群体的心理偏好与需求不能真正反映出来,城市的合理发展也会受阻。

B.在技术与人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真正决定一座城市成功的因素并不是高大的建筑、健全的设施,而是人。

C.打破诸多政策壁垒,就可使外来常住人口转为户籍常住人口,使得我国主要城市的规模达到理想状态。

D.在战略布局上,我国应建设几个超级城市,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

【答案】C(仅使外来常住人口转为户籍常住人口,还不足以使我国主要城市规模达到理想状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苏七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①。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

他就这规矩!

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

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

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

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

“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

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

“接上了。

”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

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

“这药我送了。

”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

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

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

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

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

方言。

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情节曲折。

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佩之情。

C.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D.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D(D.“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错误,文中的细节描写只能表现人物性格,并未推动情节发展)

5.“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请结合句子含意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苏大夫他心里是想帮助张四的,但他立的规矩不能改。

(表面义)②苏七块表面上面对弱小的“冷酷”,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善良,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

(深层义)③民国初年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

苏七块要在没有规矩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必须立下有他“格色的规矩”。

(背景义,时代义)

6.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医术奇。

侧面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正面写了他高超的医术水平,“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看到瞠目结舌的程度。

②外形奇。

先是远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接着近景“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最后又来个特写“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

③看病规矩奇。

故事交代他有个格色的规矩:

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决不搭理。

因此得了个挨贬的绰号“苏七块”。

④为人处世奇。

苏七块在给张四治病这个事上一分钱的便宜没占到,从中可以看出苏七块做人原则性极强,内心深处又不乏善良的一面。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

《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

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事。

”张毅说。

(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

材料二: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

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材料三: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

把书浓缩成25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

这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

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的是辅助读书。

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二,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样轻松的服务。

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

由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

当喜欢尝鲜的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

(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B.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C.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了像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D.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

【答案】D(“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理解有误。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

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故答案选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

B.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

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

D.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答案】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来”错,由材料二可知,激发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应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

另外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以及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故答案选C)

9.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材料一重点介绍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付费用户的主体构成情况;材料二重点分析了知识付费火爆的原因;材料三重点介绍了和书有关的知识产品的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曰:

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

“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

”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

“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

皇帝诞辰日。

②元良:

太子的代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诫、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

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答案】C(误为会试内容。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

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

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

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

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答案】C(错在“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对应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应为“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于自己的职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

“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宦官以此事繁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

“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2)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

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这首诗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答案】C(“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表现了诗人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在《破阵子》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答案】

(1)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    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

垃圾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