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754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docx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

南京与苏锡常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综述

淮阴师范学院袁炜

摘要:

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苏锡常地区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跟两地区地区差异是分不开的。

本文采用收集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对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自然人文状况进行对比,并结合图表分析原因,提出南京利用地区优势,整合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赶超苏锡常的具体措施建议。

Abstract:

AsthecapitalcityofJiangsuProvince,Nanjing'seconomicdevelopmentlevelislowerthanthatofSuZhou.WuXiandChangZhou.Theregiondifferencesareresponsibleforit.Icollectedallkindsofdataandusethedataofthedimensionlessprocessingtocomparethetworegioninsocialeconomydevelopment,theregionalnaturalandculturalcondition.Intheendwiththehelpofcertaincharts,IconcludedthecausesandhowwillNanjingtaketheadvantageofareatointegrateresourceandtoimprovetheeconomicdevelopmenttocatchupwithSuZhou,WuXiandChangZhou.

关键词:

南京苏锡常区域经济发展

前言: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综合工业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不容小视,但是在经济发展上却明显落后于同处长三角的苏锡常三市,本文首先通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分析两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再根据两地的区位状况的差异,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最后给予南京市今后加快发展经济的几点建议。

 

1.南京与苏锡常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绝对不仅仅是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总量,鉴于各指标数值的量纲不同,我们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最后的比较。

设南京市给项指标为Xin,且Xin=1苏州、无锡、常州各项指标为Yin,i宁苏锡常依次为1、2、3、4则苏锡常地区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方程为

Zi=

(i≥2)

表1.2010年南京与苏锡常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表

市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进出口

总 额

(亿美元)

实际外商

直接投资

(亿美元)

外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个)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元)

无量纲化综合得分

Z

南京市

5130.65

65273

2288.74

456.01

26.76

387

48780

7

溧水县

250.16

59667

70.51

3.20

1.18

36040

1.78

高淳县

247.26

58286

82.49

2.81

0.30

35292

1.71

苏州市

9228.91

93043

2402.02

2740.76

85.35

1537

45566

18.37

常熟市

1453.61

96518

360.19

173.20

8.72

41784

3.48

张家港市

1603.51

129535

267.86

260.66

8.30

42518

4.16

昆山市

2100.28

142185

356.64

821.24

17.25

41669

6.04

吴江市

1003.39

83024

222.97

192.81

8.91

44393

3.23

太仓市

730.32

104413

141.43

87.02

8.08

45120

3.22

无锡市

5793.30

92167

1825.79

612.23

33.00

331

47006

7.73

江阴市

2000.92

126532

384.90

158.49

7.00

44392

4.01

宜兴市

805.82

64214

277.34

42.49

5.00

40141

2.36

常州市

3044.89

67327

1054.39

222.78

24.43

316

44214

5.21

溧阳市

424.66

56784

147.54

6.56

3.54

35976

1.90

金坛市

308.28

56127

116.21

16.73

3.54

34450

1.84

由表1可知,南京的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合得分低于苏州、无锡,略高于常州,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同省的苏锡常地区且同苏州的差距十分的大,相差近12个指数。

差距主要集中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企业投资项目数量上,差距相当大。

南京下辖的两个县也缺乏竞争力,经济状况明显落后其他各市的下辖县。

2.南京与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原因区位分析

2.1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及苏锡常

与苏锡常相比,南京在地理位置上略显弱势。

在长三角,南京市受到圈内经济圈,尤其是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市主导的“上海都市圈”与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的双重挤压,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

图1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区的西北端顶点上,距离上海300公里;苏州与上海接壤,无锡距上海140公里,常州距上海240公里。

由此可见,南京距离上海的距离比苏锡常三市都要远,与上海处在一个“暧昧”的距离上,接受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辐射和影响比不上苏锡常,尤其是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距离优势,经济发展的机遇明显要多于南京。

反观南京,不仅距离上海距离远,还处在长三角经济发展欠佳的北翼,与安徽以及镇江和苏中的扬州毗邻,经济合作发展的地理位置条件相对较差。

同时,与苏锡常距离很近,与上海距离不远,同时受到这两大都市圈的挤压,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其狭小。

综上,南京尴尬的地理位置使其接受上海的辐射不多却又要接受来自上海的竞争挤压挑战,所以经济发展实力不及苏锡常。

2.2南京外来投资额不及苏锡常地区

从表1.看出两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南京的FDI极低,不及苏州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

(1)苏锡常人将吴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发挥到极至,市场意识强烈,创新思维领先,勇赶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相比之下,南京的整体开放水平较低,对外开放层次低于上述地区。

(2)经济全球化打开了城市参与全球贸易的大门,对城市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机遇。

苏锡常在全国领先一步,获得了许多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已占得发展先机。

而南京由于种种政治原因错过了这一轮的机遇,导致发展的滞后

(3)相对优越的投资环境, 苏锡常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市场体系、思想观念、人才群体、社会文化环境等逐渐规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具有上佳的投资环境。

南京与之相比在投资环境上有差距,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致使外商投资少,拉动经济的动力不足。

2.3南京的下辖县实力不济

作为狭义城市的南京一直不弱,但就广域市而言,南京是虚弱的,而病因几年前就已被确诊为郊县经济的弱小。

从表1中可以发现溧水、高淳两县的综合指数为1.78和1.71而苏州的昆山无锡的江阴则为6.04和4.01地处长三角之边,隔着宁镇山脉的南京与苏锡常、雨绍杭等地的发达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并非是城市,而是农村。

集体企业只有在乡村的乡镇企业才是大干实业的主力,个体私营企业,同样如此。

城市中的街道工业罕见兴旺发达的。

建国后南京有着完整发达的城市工业,但农村却没有能自生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腹地及类似温州、泉州等地的乡村工业。

这是南京广域市的经济总量一再被沿海城市和人口更多的内地省会城市超越的原因。

2.4国家对两地政策的差异。

苏锡常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中央优惠的政策扶持,乡镇企业红红火火,经济迅速发展。

而南京,或许它是昔日的民国旧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开放扶持政策总是有意回避南京。

本来珠江三角洲的优惠条件长三角就从未享受过。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心猿意马的发展长三角的时候,还刻意的对南京区别对待。

早年在江苏乡镇企业最为红火的时候,江苏顶着压力办乡企,最终赢得了中央很有保留的肯定文件。

其中谈到苏南的乡镇企业时提到可以考虑在一些地区大胆尝试,但是居然特别指出不含南京。

进入九十年代,南京长江大桥日通行2万辆的能力严重不足(实际通行量是设计标准的三倍),南京市江苏省一直在向中央申请建设二桥,中央迟迟不予批准,最后迫于压力批准后又坚决不予拨付资金,而要求南京市自行解决。

但是长江大桥不是南京的市内交通,每天苏皖鲁浙沪大量拥堵在长江大桥下的问题要南京市自行解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至于新加坡政府本来落户南京的新加坡工业园为什么最后迁往苏州,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召开时为什么中央要求低调宣传,更是让人不可理解。

3.南京加速经济发展,赶超苏锡常的路径选择

表2.南京在全国具有的相对竞争优势

3.1中国第三科教城的优势是其本

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创新的能力,谁就能处于领先的地位。

南京在科教实力上可谓得天独厚,这是苏锡常所难望项背的。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名城。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国时期的大批科研机构与人才被保留下来,确保了全国重要科研基地的地位。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及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均为享誉国际的科研机构。

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至2004年,南京已拥有普通高等院校近40所,在校学生50万人,南京科研开发机构有500多家,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有100多家,拥有各类科技人才30多万,两院院士74名,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北京、上海,是国家级科教文化名城,南京雄厚的科教基础,门类齐全的教育设施,地位突出的科研院所,是南京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的优势所在和坚实基地。

但目前,南京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强,效率不高,大量的知识成果未能装化为生产力。

因此,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定位;加快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放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建设;构筑科技人才集聚高地;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是今后南京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3.2以特色历史文化统领南京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

南京可以从传承历史文化为内涵加快发展旅游、商贸、会展和文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区域经济。

因为南京特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内涵,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苏南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

历史文化内涵的不同完全可以迸发出不同的产业魅力。

通过异质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文化不但可以打造出异质的旅游、商贸、会展和文艺品牌,也可以打造出其他产业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品牌。

例如可以结合红楼梦与南京的特殊关系,结合江宁织造的历史文化,通过南京云锦巧夺天工的皇家风范,从根本上提升南京纺织业、服装设计与制造、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等产业的档次和品牌效应。

3.3重在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南京投资环境。

打造绿色南京,提升城市品位。

南京是一个有着良好生态环境基础条件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应当在保护好现有城市山林、湖、河风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净化、美化、打造绿色南京。

旧城改造要以保存古城风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切忌破坏性的翻新改造。

新区开发要在确保地面、地下历史文化遗存不受损害的基础上,强化城市服务功能,特别是要强化环保服务功能。

要在扩占南京城市山林湖河规模的同时,提升城市绿化、美化的品位,真正使南京成为林湖河相映成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3.4建立南京都市圈,增强自身实力

南京与上海的距离,是其难以在经济上匹敌苏锡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因这种在长三角的相对独立性,也造就了南京成为长三角亚火车头的机遇。

苏锡常的发展很明显是依托于上海的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外来投资,其实质上已成为上海的卫星城市,不论再怎样发展只能成为太湖流域的腹地城市。

而南京却不同,长三角建立之初南京就与上海杭州并称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且综合实力位居第二。

海陆空交通便利,为仅次与上海的华东地区第二大交通枢纽。

因此,南京要充分抓住这个优势,建立南京都市圈,“以江为轴,跨江发展,呼应上海,辐射周边。

” 

   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地区新的增长极,改变江苏依靠上海和苏锡常辐射的态势。

”要把宁镇扬板块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苏锡常、杭绍甬后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南京在培育、整合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同时,要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以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创新性经济服务的定位与上海错位发展。

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南京市2011年统计年鉴

2.苏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

3.无锡市2011年统计年鉴

4.常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

5.试论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定位与战略李全根2003增刊《南京社会科学》

6.南京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其成长战略的抉择顾学宁2009年《南京社会科学》

7.江苏省地区差异格局浅析赵洪阳2009年12月《江苏社会科学》

8.新世纪·新南京·新发展——对南京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展望赵正宇2003年《现代城市研究》

9.南京城市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论张鸿雁闵学勤2007年《南京经济发展研究》

10.江苏省13城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聚类分析姚泽清2003年6月《解放局理工大学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