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8929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docx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

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

下面,我就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

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

其中“211”高校112所,“985”高校39所。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

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

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

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

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

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

2之间。

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

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

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

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

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

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

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

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较。

(一)整体竞争环境

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

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

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

(二)师资力量

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

(三)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

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

(四)科研水平

1、自然科学类。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2006至2008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

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

2006-2008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

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

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

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

2、人文社科类。

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

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

2006-2008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

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

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

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

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

(五)学科建设水平

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

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重而道远。

(六)存在问题

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

2、人才培养。

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

3、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

4、学科建设。

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

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

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

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

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

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

(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

1、顺天时。

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

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天时”面向全国招生。

2、乘地利。

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

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3、求人和。

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

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

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

(二)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

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

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

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

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

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投入感情凝聚人。

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

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

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

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

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

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

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

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

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

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

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

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定位。

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树立形象。

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

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

(3)强化责任。

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

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

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

(4)团队协作。

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的底线是无私。

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

(5)做“拼命三郎”。

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

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

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

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

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它。

(三)质量强校战略

质量始终是生命线。

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

如何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置,我们有很多文章要做。

1、教学质量。

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

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

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

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

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

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2、科研质量。

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

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

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3、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

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

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4、重点建设。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方向。

5、人文社科。

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强校战略

1、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要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

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应着重建设“软实力”。

2、什么是大学文化。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

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

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

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与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3、文化强校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体现在大学校风、学风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或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

可以回顾一下我校的精神文化渊源:

①我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并确立了“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的办学宗旨。

什么是完人?

毛主席说: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培养完人是一种理想主义。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提出,“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

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

”人要有理想,国家要有理想,大学更要有理想!

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没有理想办学就失去了方向。

解读校训我们看到:

“养天地正气”给予我们力量,“法古今完人”指明我们方向。

只有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能做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才能做到“正人心,救民命”;才能做到“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才能做到“朴勤谨诚”;才能做到“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才能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统一的完人。

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这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

②张謇创办的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校训,要求学生“尊崇国体、恪守国法、义勇奉公、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敬学长、重公德、以求社会之信仰;坚守志、操习勤、耐劳累、养学艺、养成独立之精神;贵时间、重秩序、勉运动、节饮食、卫身体、洁衣服、整居室、养成自治之习惯;遵守校规,服从师训。

③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创办人和主校政的唐文治说:

“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

此时办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

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人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生之志愿也。

”他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办学的重要,认为:

“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

”唐先生对教育抱有极高的目标:

“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布吾国作模范。

”且必须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

而欲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他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正人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政者,正也。

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独能正其身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学问,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

由唐先生填词的《校歌》,也是对办学宗旨的继承和发展。

“俭以养德,静以养心。

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④1920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为院训,以研究社会教育、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开创了“终身教育”的先河,师生共同奋斗十年,培育了上千高级社会教育人才,至今,我校社教火炬仍灿燃,学院精神会永存。

⑤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

⑥1929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明礼仪、务实践”为校训,开创了开门办学、服务民众、勤俭办学的办学宗旨和优良校风。

⑦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则以“朴勤谨诚”为校训,以“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开创了我国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先河。

(2)名师文化建设。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中说:

“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

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

对于我校而言,人文社科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苏大精神的重要使命。

宣传部门是名师文化的发掘者。

在我校的校史研究文选中的人物有:

国学大师唐文治、陈石遗、钱仲联,史学家柴德庚,化学家程有庆,教育学家陈礼江,蚕丝专家费达生、郑辟疆,江苏师范学院老院长刘烈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有机和生物化学家潘慎明,老领导吴天石,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教授朱正元等等。

但是,这些内容写得太少!

遗忘得太早!

我们要趁早收集名师文化、传承我校的历史文明。

(3)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在科学研究方面,营造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人文素材经过“扬弃→筛选→积淀→形成规范→继承→发扬→变革”的过程才形成。

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传统,有的凝聚成校训、所训、院训,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传统。

科学传统对大学而言,比几个人才或研究成果重要得多。

它是非物质的和人文化了的文化,它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人和物对行为和治学有更大的制约作用。

它通过感化、融化和同化发挥作用。

一个好的科学传统能滋润和渗透到所有成员的心灵,使人们自律和相互熏陶,好的传统比任何行政法规更具征服力。

科学研究需要好的传统,好的传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4)部门文化建设。

各学院(部)、各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加强部门文化的建设,使每一个工作单位成为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乐园”;各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院训、部训,各部门文化建设要彰显部门的职能特色,使之成为部门的“魂”和“精神支柱”。

4、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

实现文化强校,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聚力设计。

我们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东吴书画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我们要注重学术泰斗、大师、知名校友、著名领导事迹的宣传;我们要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校庆、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激发师生爱校热情。

第二,创造力设计。

我们要尊重人性、崇尚公平,从学生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影响力设计。

我们要在公众中树立大学鲜明的认知印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要维护校本部东吴大学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注重校徽、校训、校标色系等文化标志的规范保护,确保对外传达文化信息的一致性;要开拓渠道扩大社会影响,今后在校长分工中要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

(五)国际化战略

1、什么是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观点和主张。

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或“输出”的双向活动过程,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置于整个世界中,在广泛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