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0808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59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docx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毕业设计

 

预应力T型梁桥设计

1B河水文设计原始资料及计算

1.1设计原始资料

(1)、设计流量:

500m3/s

(2)、设计流速:

2.66m/s

(3)、河床比降:

7‰。

(4)、汛期含沙量:

18kg/m3

(5)、桥位处于重丘陵区,汛期多为六、七级风,风压0.75kpa,该河流无流冰现象,亦无流木和较大漂浮物,不道航,无抗震要求。

该地区标准冻深为1.40m,雨季7、8、9月份。

1.2河段类型判断

岸线不太稳定,河槽内天然冲淤比较明显,主流在河槽内摆动,和段微弯,边滩比较发达,河槽较宽浅,洪水期漫滩流量较大,所以综合分析判断:

B河属于次稳定河段。

1.3设计流量和设计流速的复核

根据地质纵剖面图绘出的河床桩号,绘制河流纵断面图。

(见下表1.1)

表1.1

桩号

K6+056.45

K6+057.75

K6+124.95

K6+126.05

K6+197.45

标高

478.95

477.05

476.95

477.45

478.95

由于滩槽不易划分,故河床全部改为河槽

Wc=187.75㎡

Bc=141m

hc=

=1.33m

 

过水面积、水面宽度、湿周计算表表1.2

桩号

河床标高(m)

水深(m)

平均水深(m)

间距(m)

过水面积(m)

湿周(m)

K6+056.45

478.95

0

 

 

 

 

0.95

1.3

1.235

2.3

57.75

477.05

1.9

1.95

67.2

131.04

67.2

124.95

476.95

2

1.75

1.1

1.925

1.2

126.05

477.45

1.5

0.75

71.4

53.55

71.42

197.45

478.95

0

 

 

 

 

合计

141

187.75

142.12

1.4拟定桥长

B河属次稳定河段,查规范《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采用6.2.1-1式计算

kq=0.95n3=0.87Qp=Qc=500m3/sBc=141m

桥孔最小净长度为:

0.95×10.87×141=133.95m

综合分析桥型拟订方案为5×30m预应力T型梁桥,采用双柱式桥墩

建桥后实际桥孔净长:

Lj=5×(30-1.5)=142.5m﹥133.95m

(初步拟订柱宽为1.5m)

1.5计算桥面标高

(1)、雍水高度

Fr=

=2.032/9.8×1.33=0.54<1即设计流量通过时为缓流

v0M=vc=vs=2.66m/s

∴Aj=187.75-4×1.5×1.33=179.77㎡

vM=1/2(Qp/Aj+vc)=2.72

KN=

KY=

△Z=

·(vM2-v0M2)=(13.3×0.65)×(2.722-2.662)/2×9.8=0.14m

∴桥下雍水高度△Z’,=△Z/2=0.07m

(2、计算水位

Hj=Hc+△Z’=478.95+0.07=479.02m

(3)、桥面标高

不通航河段△hT=0.5m

建筑高度△hD=1.75+0.14=1.89m

桥面标高Hq=Hj+△hT+△hD=479.02+0.5+1.89=481.41m

路面标高484.61m

1.6冲刷计算

(1)、一般冲刷

查13-2得

按公式13-20考虑B1=B2=BC=141mQ1=QC=500m3/sQ2=QCP=500m3/s

(2)、局部冲刷

查附录15

E=0.86

由公式13—25得

总冲刷深度

由表13—4

公式13—29

河槽最长冲刷线高程

桥下河槽基底最小埋置高程

1.7方案比选

方案比较表表1.2

方案类别

比较项目

第一方案

第二方案

主桥:

预应力混凝土T形简支梁桥

(5×30m)

主桥: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8×20m)

桥长(m)

150

160

最大纵坡(%)

2

2

 

工艺技术要求

技术较先进,工艺要求较严格,采用后张法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需要采用吊装设备,且在近几年预应力混凝土T行梁桥施工中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

工艺较先进,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和施工工艺,使用范围广,相对板的自重也较小,但制作麻烦,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

使用效果

属于静定结构,桥面平整度较好,使用阶段易于养护,养护经费较低。

属于静定结构,桥面平整,行车条件较好,但养护较麻烦

从对比来看,我比较倾向于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

2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

2.1设计资料

2.1.1桥梁跨径及桥宽

标准跨径=30m

主梁全长=29.96m

计算跨径=29.16m

桥面净空=2×3.75+3.3+2×0.5=11.80m

2.1.2设计荷载

公路—Ⅰ级,人群荷载3.0KN/m,每侧人行护栏,防撞栏的作用力分别为1.52KN/m和4.99KN/m。

2.1.3材料及工艺

混凝土:

主梁用C50,栏杆及桥面铺装用C30

预应力钢筋采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桥涵设计规范》(JIGD62—2004)中的Φs15.2钢铰线,每束6根,全梁配3束,fpk=1860Mpa

普通钢筋采用HRB335钢筋,钢筋按后张法施工工艺制作主梁,采用内径70㎜,外径75㎜的金属波纹管和夹片锚具。

2.1.4设计依据

1)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简称《标准》。

2)交通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IGD60—2004),简称《桥规》。

3)交通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IGD62—2004),简称《公预规》。

2.1.5设计基本数据,见下表2.1

基本数据表2.1

名称

项目

符号

单位

数据

C50砼

立方强度

fcu,k

MPa

50

弹性模量

Ec

MPa

3.45×104

轴心抗压标准强度

fck

MPa

32.4

轴心抗拉标准强度

ftk

MPa

2.65

轴心抗压设计强度

fcd

MPa

22.4

轴心抗拉设计强度

ftd

MPa

1.83

短暂状态

容许压应力

0.7fck‘

MPa

20.72

容许拉应力

0.7ftk‘

MPa

1.757

持久状态

标准轴载组合:

MPa

①容许压应力

0.5fck

MPa

16.2

②容许主压应力

0.6fck‘

MPa

19.44

短期效应组合:

MPa

①容许拉应力

σst-0.85σpc

MPa

0

②容许主拉应力

0.6ftk‘

MPa

1.59

¢s15.2

线

标准强度

fpk‘

MPa

1860

弹性模量

Ep‘

MPa

1.95×105

抗拉设计强度

fpd

MPa

1260

最大控制应力

0.75fpk‘

MPa

1395

持久状态:

MPa

标准荷载组合

0.65fpk‘

MPa

1209

C50砼

r1

KN/m3

25.0

沥青砼

r2

KN/m3

23.07

钢绞线

r3

KN/m3

78.5

C30砼

r4

KN/m3

24

栏杆

r5

KN/m

1.0

钢束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

аEP

5.65

在考虑混凝土强度达到C45时开始张拉预应力钢束。

f,ck和f,tk分别表示钢束张拉时混凝土的抗拉,抗压标准强度:

则f,ck=29.6Mpa,f,tk=2.51Mpa

2.2横截面布置

2.2.1主梁间距与主梁片数

通常主梁应随梁高与跨径的增大而加宽为经济,同时加宽翼板对提高主梁截面效率指标ρ很有效,故在许可条件下应适当加宽T梁翼板.本设计主梁翼板宽度为1600㎜,由于宽度较大,为保证桥梁的整体受拉性能,桥面板采用现浇混凝土刚性接头,因此主梁的工作截面有两种:

预施应力,运输,吊装阶段的小截面(bi=1600㎜)和运营阶段的大截面(bi=1700㎜),净—2×3.75+3.3+2×0.5=11.80m的桥宽选用7片主梁,如图(2-1)

1/2支断面1/2跨中断面

2.2.2主梁跨中截面主要尺寸拟订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的主梁高度与跨径之比通常在

,故本设计取用1750㎜的主梁高度。

2.2.3计算截面几何特性

净截面的计算(b=160cm)表2.2

分块面积

到上缘的距离yi(cm)

分块面积Ai(cm2)

分块面积对上缘的静矩Si(cm3)

分块面积自身惯性矩Ii(cm4)

di=ys-yi

(cm)

分块面积对形心惯性矩Ix(cm4)

I=Ii+Ix

(cm4)

翼板

4

1280

5120

6826.67

61.2

4794163.2

4800990

三角承托

11.3

720

8136

4000

53.9

2091751.2

2095751

腹板

82

2368

194176

4322389.33

-16.8

668344.32

4990734

下三角

152.7

100

15270

555.56

-87.5

765625

766181

马蹄

165.5

684

113202

20577

-100.3

6881101.56

6901679

Σ

5152

335904

19555335

ys=∑Si/∑Ai=335904/5152=65.2㎝

yx=175-65.2=109.8㎝

毛截面的计算(b=170cm)表2.3

分块面积

到上缘的距离yi(cm)

分块面积Ai(cm2)

分块面积对上缘的静矩Si(cm3)

分块面积自身惯性矩Ii(cm4)

di=ys-yi

(cm)

分块面积对形心惯性矩Ix(cm4)

I=Ii+Ix

(cm4)

翼板

4

1360

5440

7253.333

60.3

5093798.4

5101052

三角承托

11.3

720

8136

4000

53

2091751.2

2095751

腹板

82

2368

194176

4322389.33

-17.7

668344.32

4990734

下三角

152.7

100

15270

555.56

-88.4

765625

766181

马蹄

165.5

684

113202

20577

-101.2

6881101.56

6901679

Σ

5232

336224

19555335

ys=∑Si/∑Ai=336264/5232=64.3㎝

yx=175-64.3=110.7㎝

2.2.4检验截面效率指标ρ

上核心距:

ks=

下核心距:

kx=

截面效率指标:

ρ=

=0.53>0.5

表明以上初步拟订的主梁跨中截面是合理的

2.3横截面沿跨长的变化

如图2-3所示,本设计主梁采用等高形式,横截面的T梁翼板厚度沿跨长不变。

梁端部区段由于锚头集中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局部应力,也为布置锚具的需要,在距梁端1.75m范围内将腹板加厚到与马蹄同宽,马蹄部分配合钢束弯起而从四分点附近开始向支点逐渐抬高,在马蹄抬高的同时,腹板宽度亦开始变化。

2.4横隔梁的位置

在荷载作用处的主梁弯矩横向分布,当该处有横隔梁时比较均匀,否则直接在荷载作用下的主梁弯矩很大。

为减少对主梁设计起主要控制作用的跨中弯矩,在跨中设置一道横隔梁;当跨度较大时,应设置较多的横隔梁。

本设计共设置七道横隔梁,其间距为4.86m。

端横隔梁的高度与主梁同高,厚度为上部240㎜,下部220㎜;中横隔梁高度为1600㎜,厚度为上部160㎜,下部

横隔梁

3主梁作用效应计算

3.1永久作用效应计算

3.1.1.恒载集度

(1)预制梁自重

1跨中截面主梁的自重

g

(1)=

×r1=0.5152×25=12.88KN/m

G

(1)=12.88×7.29=93.90KN

2马蹄抬高与腹板宽段梁的自重

g

(2)=(0.8012+0.5152)×25/2=16.455KN/m

G

(2)=16.455×5.94=97.74KN

3支点段梁的自重

g(3)=0.8012×25=20.03KN/m

G(3)=20.03×1.75=35.05KN

4边主梁的横隔梁

中横隔梁的体积:

0.15×〔0.72×1.6-

×(0.08+0.18)×0.72-

×(0.04+0.14)

×0.1-0.1×1-

×(0.6+1)×0.2+2×0.04×0.26〕

=0.1365m3

端横隔梁的体积:

0.23×〔0.62×1.75-

×0.62-0.1×1-

×0.2+0.2×0.04×0.26〕=0.1760m3

故半跨内横隔梁重力为:

G(4)=(5×0.1365+2×0.1760)×25=25.86KN

5预制边主梁的恒载集度为:

g1=(93.90+97.74+35.05+25.86)/14.98=16.859KN/m

预制中主梁的恒载集度为:

g1,=(93.90+97.74+35.05+2×25.86)/14.98=18.586KN/m

(2)二期恒载

1混凝土垫层铺装:

×10.8×24=20.866KN/m

6㎝沥青铺装:

0.06×10.8×23=14.904KN/m

若将桥面铺装均摊给七片主梁,则:

g(5)=(20.866+14.904)/7=5.110KN/m

2栏杆:

一侧防撞栏:

5KN/m

若将两侧防撞栏均摊给七片主梁,则:

g(6)=5×2/7=1.429KN/m

3边主梁现浇T梁翼板集度:

g(7)=0.08×0.05×25=0.1KN/m

中主梁现浇T梁翼板集度:

g(7),=0.08×0.1×25=0.2KN/m

④边主梁二期恒载集度:

g2=g(5)+g(6)+g(7)=1.429+5.110+0.1=6.639KN/m

中主梁二期恒载集度:

g2,=g(5)+g(6)+g(7),=6.739KN/m

⑤边主梁总的恒载集度:

g=g1+g2=16.859+6.639=23.498KN/m

中主梁总的恒载集度:

g,=g1,+g2,=18.586+6.739=25.325KN/m

3.1.2恒载内力

如图3-1所示,设x为计算截面离左支座的距离,并令α=x/L,则主梁弯矩和剪力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Mα=α(1-α)l2g/2,

=(1-2α)lg/2

恒载内力计算表表2.4

截面位置

边主梁

中主梁

M

Q

M

Q

跨中

G1

1791.913

0

1975.472

0

G2

705.647

0

716.276

0

Σ

2497.56

0

2691.748

0

L/4

G1

1343.945

122.902

1481.604

135.492

G2

529.236

48.398

537.207

49.127

Σ

1873.181

171.300

2018.811

184.619

变截面

G1

314.545

223.190

346.777

246.053

G2

123.867

87.89

125.732

89.215

Σ

438.412

311.081

472.509

335.268

支点

G1

0

245.804

0

270.984

G2

0

96.797

0

98.255

Σ

0

342.601

0

369.239

3.2可变作用效应计算(修正刚性横隔梁)

3.2.1冲击系数和车道折减系数

按《桥规》4.3.2条规定,结构的冲击系数与结构的基频有关,因此要先计算结构的基频。

简支梁桥的基频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f=

=

=4.196HZ

其中mc=

=0.5152×25×103/9.8=1.3142×103N/m

根据《桥规》的规定,可计算出汽车荷载的冲击系数为:

μ=0.1760㏑f-0.0157=0.24

∴1+μ=1.24

按《桥规》4.3.1条,当车道大于两车道时,需进行车道折减,当采用两车道布载时不需要进行折减,采用三车道布载时,折减系数为0.78。

3.2.2计算主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1)跨中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c

本桥跨内设有七道横隔梁,具有可靠的横向联结,且承重结构的长宽比为:

=

=2.47>2

所以可修正刚性横隔梁法来绘制横向影响线和计算横向分布系数mc。

1计算主梁抗扭惯性矩IT

对于T形梁截面,抗扭惯性矩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IT=

cibiti3

bi,ti—相应为单个矩形截面的宽度和厚度;

ci—矩形截面抗扭刚度系数;根据t/b查表计算;

m—梁截面划分成单个矩形截面的块书。

对于跨中截面,翼缘板的换算厚度:

t1=

=13㎝

马蹄部分的换算厚度平均为:

t3=

=24㎝

IT的计算图式如图3-2

IT计算表表2.4

分块名称

ti

ti/bi

ci

IT=cibiti3

翼缘板

1.7

0.13

0.07647

0.0011717

腹板

1.38

0.16

0.11594

0.0017466

马蹄

0.36

0.24

0.66667

0.0009745

Σ

0.0038974

②计算抗扭修正系数β

本设计主梁间距相同,并将主梁近似看成等截面。

查表得n=7时,ξ=1.021,G=0.4E

则:

β=

=0.953

③计算横向影响线竖坐标值:

ηij=

+β·

式中:

n=7,a1=5.1,a2=3.4,a3=1.7,a1=5.1,a4=0,a5=-1.7,a6=-3.4,a7=-5.1,

=2×(5.12+3.42+1.72)=80.92㎡

1#梁:

η11=1/7+0.953×5.12/80.92=0.449

η17=1/7-0.953×5.12/80.92=-0.163

2#梁:

η21=1/7+0.953×3.4×5.1/80.92=0.347

η27=1/7-0.953×3.4×5.1/80.92=-0.061

3#梁:

η31=1/7+0.953×1.7×5.1/80.92=0.245

η37=1/7-0.953×1.7×5.1/80.92=0.041

4#梁:

η41=η47=1/7=0.143

将计算所得的ηij值汇总于表2.5内

各梁的影响线竖标值表2.5

梁号

ai

ηi1

ηi7

1

5.1

0.449

-0.163

2

3.4

0.347

-0.061

3

1.7

0.245

0.041

4

0

0.143

0.143

④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可变作用:

(汽车公路—I级)

1号梁:

两车道:

mc=

×4η2=2n1=2×0.272=0.544

三车道:

mc=

×6η2×0.78=2.34η2=2.34×0.179=0.419

mc=0.544

2号梁:

两车道:

mc=

×4η2=2n1=2×0.229=0.458

三车道:

mc=

×6η2×0.78=2.34η2=2.34×0.167=0.391

mc=0.458

3号梁:

两车道:

mc=

×4η2=2n1=2×0.162=0.324

三车道:

mc=

×6η2×0.78=2.34η2=2.34×0.119=0.278

mc=0.324

4号梁:

三车道:

mc=

×6η2×0.78=2.34η2=2.34×0.143=0.335

(2)支点截面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o

如图所示,按杠杆原理法绘制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并进行布载,计算横向分布系数。

M01=0.5×0.882=0.441

M01=0.5×1.00=0.500

M01=0.5×2×0.618=0.618

M01=0.5×2×0.618=0.618

(3)横向分布系数汇总,见表2.6

表2.6

可变作用类别

1

2

3

4

mc

0.544

0.458

0.324

0.335

mo

0.441

0.500

0.618

0.618

3.2.3车道荷载的取值

根据《桥规》4.3.1条,公路—I级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以下规定选取:

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180KN;桥梁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50m时,pk=360KN;桥梁计算跨径在5m~50m时,pk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上述集中荷载标准值应乘以1.2的系数。

本设计中,计算弯矩时qk=10.5KN/m,pk=〔

×(29.16-5)+180〕=276.64KN

计算剪力时:

pk=276.64×1.2=331.968KN

3.2.4计算可变作用效应

对于横向分布系数的取值作如下考虑:

计算主梁活载跨中弯矩时,采用全跨中统一的横向分布系数mc,考虑到跨中和四分点剪力影响线的较大竖标位于桥跨中部,故按不变化的mc计算,计算支点附近应考虑支承条件的影响,按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的变化曲线取值,即从支点到l/4之间,横向分布系数用mc与mo值直线插入,其余均取mc值。

(1)求跨中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弯矩:

M=(1+μ)ξmc(pkyk+qkww)

剪力:

Q=(1+μ)ξ(mkpkyk+mkqkwQ+△Q)

△Q=

(mo-mc)(2+yk)

其中:

(1+μ)—汽车冲击系数

Mmax=1.24×1×0.544×(276.64×7.29+10.5×

×7.29×29.16)

=2113.2155KN/m

Vmax=1.24×1×0.544×(331.968×0.5+10.5×

×0.5×14.58)

=137.7833KN

(2)四分点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图3-7

△Q=

×(0.441-0.544)×(-0.25)=0.219

Mmax=1.24×1×0.544×(276.64×5.4675+10.5×

×5.4675×29.16)=1584.9116KN/m

Vmax=1.24×1×(0.544×331.968×0.75+0.544×10.5×

×0.75×4.87+0.219)=226.309KN

(3)变截面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

计算变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