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891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成因及对策999.docx

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成因及对策

目前,不良贷款清收是各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不良贷款已成为防范化解农村支行风险,提高农村支行效益的重点工作,对此,各家农商行高度关注,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想方设法堵住不良贷款前清后溢。

 

一、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主要原因

1、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环境不完善。

   农户文化素质低,信用意识淡薄,贷户之间互相攀比、互受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老贷款及一些行政干预的专项贷款如,xxx、xxx、xxx行的双孢菇贷款,贷款到期后,贷户之间相互看,你不还款,我也不还。

总觉得钱是国家的,用的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对到期贷款能拖则拖,能赖则赖。

还有一些贷款户认为支行没有健全的法律管理体系,我即使不还,你也无能为力。

有些贷户则是负债累累,家徒四壁,干脆就是破罐子破摔。

   借款人口头承诺较好,实际兑现较差。

有的借款人把支行的催收不当一回事;有的借款人不接听贷款人的电话;有的借款人在支行不知情的情况下顶名给他人借贷款,支行实行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后,不良贷款划剥到资产中心管理,贷款分布区域广、笔数多、金额小,中心人员有限,造成清收经理管户较多,对到期贷款不闻不问,借款人对偿还逾期贷款没有时间观念。

2,违规放贷是不良贷款前清后溢的主要根源。

由于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低,合规意识淡薄,业务操作违规,“三查”制度不严。

信贷人员未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办理业务,超比例贷款、超权限贷款、跨区域贷款、化整为零多头贷款、冒名、化名贷款、违规担保贷款、人情贷款、违规延期等信贷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个别支行员工舍己为借款人违规的动力,不排除个别员工还存在道德风险因素,这是各支行风险防范中的重之重。

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重在口头、书面上,实际操作执行少。

一是贷前调查不细。

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员单凭借款人口头陈述和印象就草率做出决定,造成贷款投向不准,客户进入和贷款发放把握不严;二是贷时审查不严,只重看书面材料,不深入审查借款人、担保人的真实情况;三是贷后检查不力。

贷款发放后,除贷款交息或到期电话催收外,基本上不再过问,信息掌握不及时,致使贷后管理出现“真空”。

   3、对借款人违约缺乏有效制度制约。

   虽然信贷制度不断在健全完善,但对借款人违约没有强制约束的法律和办法,因而导致借款人违约成本低,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不偿还贷款本息,贷款人除了催收或者依法诉讼外,就没有其他有效办法催收。

目前依法诉讼时间长、执行难,对借款人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借款人偿贷意愿低。

   4、业务操作违规,贷后管理制度不严。

   随着信贷管理系统日趋完善,电子、影像设备的使用,贷款调查、审查两个环节做得相对较好;主要是贷后检查环节,客户经理重视程度不够,检查频率低、流于形式,贷款出现风险后,往往不能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等到贷款逾期或大量欠息后,风险已难以控制、化解。

   5、借新还旧,淡化了借款人的还款意识。

部分支行对到期难以收回的贷款,采取借新还旧的方法变通,对已经出现风险的贷款不是及时提示预警而是掩盖事实,长时间的借新还旧,使部分借款人淡化了还款意识,增加了支行对贷款收回的难度,致使贷款越盘越死。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完善贷款决策机制,完善支行贷款审批委员会职能,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

二是严格按照信贷管理操作流程规范信贷行为,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引导借款户规避好市场风险,防止贷款挪作他用,同时杜绝违章违纪贷款的发放,防范操作风险。

三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支行现业务品种单一,信贷业务是资产类的主打业务,只要控制了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就控制了农信社的主要风险。

四是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岗位约束机制。

每笔贷款都有AB角色,通过岗位约束来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严把贷款投放关,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

   2、加强信贷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信贷队伍。

   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把信贷队伍建设成为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执行有力的坚强战斗集体。

一是要实行竞争上岗,不断充实信贷队伍。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二是要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

经常开展业务及法制教育,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努力培养一批精业务、懂经营、会管理、强风险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宣传,营造信用氛围,创建良好的诚信环境。

   通过加大宣传,积极依托地方党政支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宣传发动,大造信用平台建设的声势和影响,在辖区内深入信用工程建设,努力培育信用平台,努力构建良好信用环境。

扎实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依据评定结果划分客户群体,分类进行扶持。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定期开展信用村户评先工作,表彰通报诚信单位和个人,并把环境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强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环境,让那些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的农民切实得到信用的实惠,从而建造互动共赢、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4、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合理化解信贷风险。

严格落实新增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努力推行“包放、包收、包效益、与薪酬直接挂钩”的“三包一挂”制度,切实把贷款风险管理与信贷人员切身利益挂起钩来。

大力推行尽职免责制度,组织人员对不良贷款风险成因进行重新核查确认,划分责任。

对信贷人员确实履职,因天灾人祸等客观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实行免责,仅承担催收管理责任;对确因主观因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加大考核追究力度,实行赔偿制度,坚决予以限期收回,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5、依法清收,借助外力联合攻坚。

要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纪检部门的合作,对行政公职人员欠款,配合纪委开展专项清收活动;对涉嫌诈骗、内外勾结发放顶冒名贷款等违规违法行为,联手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对陈案、未执结案件,协调法院进行集中清理清收;对以贷谋私等渎职行为和未及时保全债权的失职行为,移交检察机关依法查处,切实提高清收成效,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6、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对症下药清收。

多措并举清收,根据贷款拖欠的不同成因做到“一户一策”。

对赖债户,钉子户,可通过依法起诉,强制清收;对老、旧沉淀贷款和死亡绝户贷款,通过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能落实的,想方设法予以落实;对行政干预贷款,可通过加强同地方政府、社会各部门的联系,磋商协调,千方百计为盘活不良贷款。

 7、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责任清收。

即在划分时间段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增贷款梳理建档,按发放过程中的审批、担保、发放、介绍等不同情况确定第一责任人,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责任人负责清收。

并采取领导带头,主管部门督促、落实奖惩措施等办法,促进责任清收的落实。

尤其对违规发放的贷款,必须要求限期收回,限期收不回或清收效果不佳者,扣发效益工资归还责任贷款,从而促进责任人收回不良贷款。

 8、紧紧依靠政府,实行政银合作清收。

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借助行政力量,帮助支行清收不良贷款。

实行政银联动清收,如何争得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支行要采取积极向政府汇报和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发展“双管齐下”的策略,争取政府把清收农村支行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9、优化增量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

当前,一是要准确定位“三农”,加大小额农户贷款的投放,杜绝“垒大户”现象。

同时,继续开展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工作,发放支农贷款的同时,提高社会信用度。

二是要拓宽服务范围,增加贷款种类,大力开办质押、可流动房产抵押、汽车、住房消费贷款。

三是要巩固和培育黄金客户。

工作要有前瞻性,对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私营企业也要提前介入。

四是要加强贷款管理,完善担保措施,系紧贷款安全绳。

通过以上措施,以增量稀释存量的同时,也把住了新增贷款投放关,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