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744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docx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题解析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加《乐经》为六经)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

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

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

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

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

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两汉儒学。

魏、晋以后玄学。

南北朝、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汉学。

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两汉儒学。

魏、晋以后玄学。

南北朝、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汉学。

现今新学。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

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

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道家:

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

儒家:

仁义礼智忠孝,王道。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法家: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

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

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道家:

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

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

作者是谁?

《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李耳)。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

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四大:

道、天、地、人。

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

《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

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

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

庄子(庄周)。

26、请写出4个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

庄子(庄周)。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

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

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

儒家。

1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

作者是谁?

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

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

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

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

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

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

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

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

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

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2、老聃是道家始祖。

(√)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

7、商鞅是墨家。

(×)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

20、孟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

28、法家提倡“霸道”。

(√)

29、荀子批判儒墨: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2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

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

“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

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

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

“天道”是中国哲学术语,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认为天体运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书:

汤浩》:

“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与夏”;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体运行是一种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如王充《论衡.遣告》: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

人道即为“义”道,孟子:

“仁,人之心也,义,人之道也”此人道之传统即为义道。

人道,成为一种对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成为一种是否还称得起为人的底线。

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

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

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

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

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谓有用,常常只是小用,就像防龟裂的药膏,常人只能用以艰难谋生,而会用之人就能用以列土封疆。

世俗所谓有用,常常有害,就像狸狌死于网罟。

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用于庙堂,有用于生命。

正如树木不被用作栋梁之材,而用于“尽享天年”——在天地间自由生长。

④你赞同谁的观点?

请举例说明理由。

本题无标准答案,举例恰当,自圆其说即可。

4、阅读下段《庄子·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

吾恶能知其变?

①本段主要观点是什么?

天下没有绝对是非与绝对真理,仅有从个体视角而言的相对是与非。

②鱼鸟麋鹿看见美女毛嫱、西施,为何逃走?

人类的视角与动物的视角不同,人类以为毛嫱、西施很美,动物却不管人类美丑,只认为人类对它们有害,因而逃走。

③本段处处用人与动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

庄子把(动)物与人相提并论,是其“齐物”思想的体现。

④本段以“正处”、“正味”、“正色”三个比喻来说明什么?

天下没有绝对的“正处”、“正味”、“正色”,因而天下也没有绝对的“正义”。

5、阅读《论语》节选《为政第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各侧重于什么?

答孟懿子侧重遵礼;答孟武伯侧重能养;答子游侧重能敬;答子夏侧重敬、养关系。

3

②孔子说“无违”就是“孝”,又解释“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孝与礼是怎样的关系?

孝是本质、内涵,礼是形式、方法。

“礼”与“孝”的关系首先,从其产生来看,礼与孝均是中国伦理史上出现较早的观念与德目,而且,二者均是从祭祀活动中相互凭借、相伴而生的。

最初的孝,不是后来的善事父母(人伦道德)之意,而是指由敬天发展而来的敬祖观念,这种敬祖意识主要是凭借祭祖活动来表达的。

其次,二者在强调“敬”这一点上,其精神实质是完全相同的。

孝的第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或体现为敬,不表现为敬的爱就不是处于下位的儿子对父亲的爱了。

也就是说,亲亲与尊尊是紧密相连的,爱亲须以父子上下尊卑有序为前提。

这也许就是中、西家庭伦理道德之分别重视敬、爱之差异的根源吧!

也就是说,在西方亲子之间,只讲平等意义上的亲与爱,而在中国,爱必须建立在尊卑有序的基础上,爱而不乱人伦辈份,爱,下对上要体现为敬,上对下则体现为恩惠的慈爱。

西方人直呼父辈名字与中国人的讳大人名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差异。

“礼者,敬而已矣。

”(《孝经?

广要道章》)“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曲礼》)从上述可见,孝与礼,均强调“敬”,这是完全相同的。

最后,无论是从礼与孝的内在作用机制,还是从礼、孝在整个儒学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均是内情外行、孝里礼表的关系。

如果说,孝乃为德之本,为天经地义之事,为万事万物之纲纪,那么,礼是指导行孝的具体实践原则和实践规范,或者说,人们的孝心、孝行无不通过合乎礼仪的行为表达出来。

③孔子回答学生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

结合孔子有关“因材施教”、孝的主张展开。

6、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孔子回答颜渊、仲弓、司马牛“问仁”,答案各不相同,其中贯穿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相同思想即孔子回答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

②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

孔子认为,做起来困难的事,说起来就要更加小心。

也就是说,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克己”的表现,而只有“克己”,才能“复礼”,才能算得上仁。

③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否同样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仁爱?

为什么?

本题无标准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7、阅读《论语》节选《阳货第十七》,回答下列问题:

①宰我为何反对当时通行的“三年之丧”?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②孔子为何认为“三年之丧”是合理的?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③孔子为何说宰我“不仁”?

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宰我食稻衣锦心安理得,故“不仁”。

④你认为孔子与宰我谁更有理?

为什么?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

“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说的很明白,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限,宰予反驳说: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论语阳货》)宰予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

孔子找不到理由辩解,又痛心曰:

“予之不仁也。

8、阅读《孟子·告子上》节选,回答下列问题:

①孟子说: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你是否同意?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

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

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②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人的智力(认识能力)能够判断一切是非吗?

请举具体事例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其一,能够判断是非,确实是“智”的体现。

4

其二,但智力并不能判断所有是非。

因为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难断是非。

其三,“是非”会因条件、环境、立场的不同而变化,给判断带来困难,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究竟属“是”还是“非”?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孟子之意为:

学问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寻找到善的本心而已。

9、阅读下段《孟子·告子》节选,回答问题:

①孟子用富岁、凶岁、种麰麦打比方说明什么?

说明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天性都是善的,不善是因为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努力追求所至。

②孟子又用了哪几个比喻说明他的观点?

天下之足同、口同嗜、耳同听、目同美。

③孟子认为心所同然者为理与义。

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

如果赞同,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理与义是人人都认同的。

如果反对,请举例说明理由。

10、阅读《荀子·性恶》,回答下列问题:

①荀子为何主张“性恶”?

是为了更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荀子的论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

”“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

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②荀子主张“性恶论”依据是什么?

是人天性自爱而自私。

③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

荀子强调礼义教化对人性恶的矫正作用。

荀子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实事求是的人。

他主张性恶,但崇尚为善,如他在《劝学》篇中就说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他主张学术批评,但又注重吸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自成一家;另外,他还主张重义,但并不轻利。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开明和包容才成就了这位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想我可以如是说:

荀子是合乎我们这个时代潮流的人;我们需要荀子,我们呼唤荀子;我们要努力抑恶扬善,做一个心地善良多行善举善始善终的人。

11、阅读《墨子·兼爱上》,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为何提出“兼爱”主张?

墨子认为,人与人、国与国不相爱是乱的根本原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因此,治乱的根本就是提倡人与人、国与国兼相爱。

②比较墨子“兼爱”与孔子“泛爱”,说明两者有何异同?

墨子所说的兼爱,就是无条件地爱人如己,没有血缘亲疏与等级差别而一视同仁。

孔子所说的“泛爱”,虽然有与墨子兼爱相近之处,都接近“博爱”,但孔子的“泛爱”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孝亲。

孔子甚至把孝亲看得比遵纪守法还重要,所以主张“子为父隐”,即父亲如果犯了法,儿子要替父亲隐瞒。

同样,如果父亲与别人发生了矛盾,那么,儿子一定是帮父亲,而不论是非对错。

因此,兼爱与泛爱表面相似,实质不同。

③你如何评价墨子“兼爱”主张?

墨子所谓“兼爱”,意思是整体的爱、平等的爱,即是说人与人相爱,不能有人己、亲疏的区别。

在社会政治中,无论为尊长者,还是为卑贱者,甚至“盗贼”之人,都有平等的身份,同为爱的主体和受体,有自爱的权利,也有兼爱他人的义务。

人如果仅仅实现自爱的权利,而忽视兼爱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就会造成社会、政治的紊乱失序。

要言之,墨子基本的人伦道德主张是“兼爱”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主体的地位,按正当、合理的理性原则参与社会生活,都应以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兼相爱”、“交相利”,以消除大攻小、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富夺贫的不合理社会政治现象。

所以,我们可以说,墨子的救世方略是以兼爱为价值核心的社会政治学说。

墨子苦心孤诣而又细致周到地阐论其救世学说也都是围绕“兼爱”展开的。

12、阅读《墨子·尚贤》,回答下列问题:

①墨子说:

“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请解释此句。

国家管理者的重要事务,就在于使国家的贤者增多。

②墨子提出的使国家贤良之士增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对贤能之士,无论出身与亲疏,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

5

”主张,主要针对哪一家的什么主张?

③墨子提出“尚贤儒家的“尚亲”。

·显学》,回答下列问题:

13、阅读《韩非子①韩非子斥责儒墨显学,用了哪八个字来概括?

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

其依据是什么?

②韩非举了哪些例子证明儒墨“非愚则诬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

墨子俭,孔子侈。

漆雕廉,宋荣宽。

依据是“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分别对应哪个诸子学派?

“自好之士””、“学士”、③文中“轻物重生之士轻物重生之士指道家(杨朱、庄子);学士指儒家;自好之士指墨家(侠客)。

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阅读下段《韩非子·14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

隐栝之道用也。

虽有不恃良工弗贵也。

何则?

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明主弗贵也。

何则?

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①为什么圣人治国“因为自善之民少,而所治者众,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指的是什么?

行必然之道”②末句“以法治国。

弗贵”③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

④从本节可看出,韩非对人性持什么看法?

人性本恶。

·阅读下面《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15、则世必以为狂。

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使子必智而寿。

”今或谓人曰:

“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

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

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

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

”与荀子什么观点相似?

①韩非所说“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②韩非用毛啬、西施、脂泽粉黛说明什么?

说明仁义就像毛啬、西施极其稀有,而法度则像脂泽粉黛可让每一个人变美那样使每个人趋善。

”言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

又认为“③韩非为何批评“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

韩非认为“仁义”与智、寿一样是不可学不可事的,换言之,“仁义”之人即便真有,也像聪明人、长寿者、漂亮如绝世美女毛啬、西施一样罕见,而治理国家“所治非一人”,因此他认为少数人的仁义无益于治国。

四、评论综述三“”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宰我对孝”的论述,“阳货第十七“1、《论语》“为政第二”记载了孔子关于年之丧”的不同看法。

请围绕孔子主张“孝”,写600字以上的评论综述。

孔子重视孝道,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等道德修为。

什么是孝?

我以为孔子所谓的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情感上真心敬爱。

子游问孝时,孔子对当时社会把赡养父母就当做孝的全部感到不满,他说,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敬意,那么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就没什么区别。

子夏问孝时,孔子说:

“色难。

”(不容易的是对长辈的脸色)也就是说尽孝最不容易的是出自真情的和颜悦色。

因为心系父母,所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长寿,惧的是父母的衰老,一喜一惧,皆系之真情。

所以一旦父母真的离世,孝心的子女会不由自主地充分发挥内心的悲哀(“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所以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