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0216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

【答案】D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中存在一个规律即“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根据这个规律越靠后的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级别越低、权力也越来越小,汉代(州)郡县,郡为一级(或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州为二级地方行政区划;元代省路府州县,府为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级别

2.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六国)王子皇孙,辇来于秦”“被迁至京城咸阳”说明“秦朝加强对所统治地区的管理”,体现的是针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相反;D属于官僚制度的意义。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

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变化。

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

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

“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

”对此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古代罗马人为统治广大国家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从题干材料“(希腊人),……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得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可以判断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和哲学成就,故A、B两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和“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可知D项最能够反映材料的主旨,所以D项最全面。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6.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

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

故选A。

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7.“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

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

……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

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歇其志意,推究辩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

”这一描述反映了作者对

A.英国宪政制度的赞赏

B.美国分权体制的赞赏

C.一战前德国政治体制的赞赏

D.美国选官制度的赞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美国没有国王,因此排除B、D。

一战前的德国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因此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A项正确。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君主立宪制

8.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B

【解析】

题干数据显示,全国有15个省的最高长官,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政权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

辛亥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资产阶级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

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

……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大意为中国产品进入美国时征收较高的关税,而美国产品进入中国时关税较低或不交关税。

因此D符合题意;A项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项是在甲午战后,且题干强调的是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C项无法体现出题干中关税不等的信息。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协定关税及其危害

10.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

这反映

A.农民阶级缺乏团结合作精神

B.太平天国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分到了土地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农民在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下进行抗租斗争的事实,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农民阶级缺乏团结合作精神,故A不符合题意;由地主收租来看,不能说明太平天国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无法说明农民分到了土地,故BC不符合题意。

11.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史学研究。

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与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

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史料史观史法·史学观点·革命史观

12.某学者写道:

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

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

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冷战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故A项最准确。

在冷战掩盖之下还存在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冷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特点,故B、D项正确。

C项表述不正确,因为:

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即可判断冷战不是时代本身。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内涵及影响。

13.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

“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江西,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错误;而C错在“开始”;因为江浙地区此时经济作物发达,农业种植减少,故而出现了题中的现象,故选D。

14.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

全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提到,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商业管理严格,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故A正确。

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在宋代,故B错误。

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坊市管理

【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

15.两宋时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跃,在人们的实践与政府的积极规范下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

南宋初年,政府规定田宅典卖者纳税印契,均价每亩约五贯,税率约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万贯。

这种现象间接造成

A.土地兼并的缓解

B.商品经济繁荣

C.中央财政收入大增

D.自耕农的衰退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田宅典卖逐渐制度化,这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造成土地买卖严重,加重土地兼并,间接上导致自耕农经济逐渐衰退,选项D正确,选项A排除;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田宅典卖制度化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其会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而且国家通过收税会增加财政收入,选项B、C是直接影响,排除。

16.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D两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7.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答案】A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足以证明传统的“理藩”理念是依然存在的,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谕旨”二字,一方面要认识到清政府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的理念,但是传统“理藩”理念却是依然存在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外交•晚晴外交•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18.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

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自治,未涉及专制皇权体制,故A项错误;从封建的中央集权到具有近代色彩的地方自治,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故B项正确;实行地方自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拢地方实力派,故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仅仅是清政府颁布的地方自治章程,实施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

19.“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以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

20.“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

从材料“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从南到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故C项是正确的。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而国民革命主要在南方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B项不符合题意;“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

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D.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答案】D

【解析】

首先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这一时间段中国的外交出现变化,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必须开始改变原有的外交策略。

题目中的现象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只解释了第一中间地带,没有解释第二中间地带;B选项时间不满足条件;C选项出现的时间晚于题中给出的时间。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认清楚题中给出的时间: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并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地位,而且苏联也没有出现经济改革的失败,因此B、C选项的时间都发生的比材料给出的时间早,直接可以排除。

22.1917年3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在苏维埃全体会议上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

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

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这一结果说明当时

A.资产阶级代表在苏维埃占多数

B.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革命前途认识的局限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

潮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材料中苏维埃全体会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排除A;材料中“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

”说明他们对民主革命的前途认识不明确,B符合题意;无产阶级政党是布尔什维克党,排除C;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D。

故选B。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过程

【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2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

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错在“趋同”;B错在违背了“冷战”;D错在“淡化”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

24.“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经济的衰退B.经济区域集团化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所说的“过去的50年”应该指的是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50年。

两个联盟指北约与欧洲经济的一体化组织,在美苏两极格局条件下,政治上的北约与华约的对抗是主要的,但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所以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故符合材料中的“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故D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详解】

 

二、解答题

25.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

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文献一:

(1912年1月2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文献二:

(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条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三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

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

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2)比较材料二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

您是否赞同该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变化:

议会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执掌立法大权;议会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

(4分)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4分)

(2)差异:

①约法取消了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的权力;②约法规定总理也为国务员;③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或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每点2分,共6分)

原因:

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限制其权力。

(2分)

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分)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2分)

(3)第一种观点:

赞同。

(2分)(只判断不说理由不给分。

理由:

①两者都规定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