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第1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04935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9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第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专题2第1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第1讲.docx

《专题2第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第1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2第1讲.docx

专题2第1讲

第1讲 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高考题组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2.(2011·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_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答案 低 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解析 根据材料:

“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以及“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等信息,可知影响成都的天气系统是冷锋,从等压线可以看出银川此时处于冷锋锋后,被冷气团控制,成都位于锋前,尚在暖气团控制下,银川气温低于成都。

另外,纬度、地形等因素也导致银川气温低于成都。

高考题组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3.(2013·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答案 C

解析 由图知,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具有周期性,应与当地气流的周期性日变化有关。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

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冷却凝结,C项正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项错误。

(2014·海南地理)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D.植被较好

5.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控制

答案 4.B 5.B

解析 第4题,首先气温年较差大小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只有纬度较低,甲地冬季气温不会比夏季降得很多,气温年较差较小,B项符合。

第5题,5~8月份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高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正确。

高考题组三 常见天气系统

(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6~7题。

6.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西北风

7.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

答案 6.B 7.C

解析 从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在37.5°N~60°N之间,为北半球中纬度,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5°N上空为低压,所以气流垂直运动在38°N上升,在37.5°N下沉。

第6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地面37.5°N形成高压,38°N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所以选B。

第7题,乙地位于60°N附近,来自乙地的气团是冷气团,对甲地的影响就是冷锋过境,所以选C。

(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8~9题。

8.气旋(  )

A.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B.②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C.③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D.④生成于太平洋热带洋面

9.影响气旋④移动路径的主要是(  )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D.北赤道暖流

答案 8.D 9.B

解析 第8题,首先根据图中的经度变化规律,判断该图位于北半球。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①位于北美洲,因此①给南亚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正确,故A错误。

根据经纬度判断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故B错误。

③自西向东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相同,故C错误。

根据经纬度判断④位于太平洋,且在低纬度,属热带地区,故D正确。

第9题,④位于太平洋,且在低纬度,属热带地区,在此处发育的台风自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的过程中,会经过副热带高气压的外围地区,高压四周的气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会对台风的移动方向产生影响,使其方向发生偏转。

(2014·江苏地理)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

A.甲B.乙C.丙D.丁

11.锋面过境时,M地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是(  )

A.气温升高,出现降水B.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C.风力增强,出现降水D.风力减弱,天气转阴

答案 10.B 11.C

解析 第10题,图中出现沙尘天气的范围,主要出现在冷锋附近。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越大的地方越容易发生沙尘暴,图中乙处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故B正确。

第11题,由图可知M地附近为冷锋锋前,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降温和阴雨等天气现象,据此可判断C正确。

高考题组四 气候类型的判断及特征分析

(2014·上海地理)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12~14题。

12.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13.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

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D.东北信风带

14.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甲站—乙站—丙站

B.甲站—丙站—乙站

C.乙站—甲站—丙站

D.乙站—丙站—甲站

答案 12.D 13.A 14.B

解析 第12题,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

第13题,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位于低纬度,降水多是受低压带的控制,故选A。

西风带在中纬度;信风带控制下气候干燥。

第14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的;故得答案B。

15.(2014·天津文综)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解析 分析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包括冬夏季气温高低、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包括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小)和大气环流方面分析。

与Q城相比,B城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因而气温年较差小;B城的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较小(B城降水不如Q城集中)。

由B城的地理坐标可知,B城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西风带内,常年受西风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而Q城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形成温带季风气候。

可见,导致B、Q两城市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本讲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

(1)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压线的判读。

(2)典型地区气温、降水的特征与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

(3)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以选择题考查为主,综合题为辅。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

(1)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压线(面)图的判读。

(2)以重点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为背景,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3)以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本讲复习应围绕大气运动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着重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大气运动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移动分析气候分布、成因和特点,并以此分析主要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应结合大气环境相关原理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核心点一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主干精讲

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气温的分布规律

 

时空表现

分布规律

时间变化

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年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

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空间变化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

1000米气温下降约6℃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海陆间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内陆

地区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沿海

地区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温度较低

 

(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排查纠错

1.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

2.近地面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

(×)

3.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有时某一高度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

4.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都向北弯曲。

(√)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能量转化[预测题型:

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  )                   

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二氧化碳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2.甲、乙、丙代表太阳辐射能在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类型,则(  )

A.甲包括水能B.乙包括沼气

C.乙包括石油D.丙包括煤炭

3.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

A.天然气B.地热能C.风能D.潮汐能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a为太阳辐射,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到达地面。

湖泊湿地,地表温度变化和缓,地面辐射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较多补偿地面失热。

冰雪地面,地面反射作用增强,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a→b的转化率减少。

第2题,结合图示知,甲主要是直接利用的生物能;乙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并不包括沼气;丙包括水能、风能等自然转换的太阳能。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知,风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没有污染,为清洁能源。

命题点二 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差值可能是(  )

A.6℃B.8℃C.10℃D.12℃

5.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  )

A.太阳辐射不同B.经度位置不同

C.距海远近不同D.地形特征不同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根据等值线判断方法知,甲地位于闭合等值线内,其气温年较差数值为20<甲<22,同理乙地气温年较差数值为10<乙<12,故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差值介于8~12,从而可确定答案。

第5题,甲、乙两地纬度相近,距海远近差不多,而根据经纬度定位,甲位于云贵高原,乙位于四川盆地,两地地形特点明显不同。

方法技巧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

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影响因素:

①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

②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③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地势。

(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季节: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即“一陆南,七陆北”,海洋上与陆地相反,其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洋流:

①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是一低温区,该处为寒流。

②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是一高温区,该处为暖流。

海洋上只要发生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的影响,且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地形:

①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该处气温偏低,地貌类型是山地。

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该处气温偏高,地貌类型是谷地(或冷空气影响的背风坡,如冬季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高)。

③陆地上等温线是闭合状态:

线内温度高(无论冬夏季)→盆地(或城市热岛);线内温度低→

山地;闭合等温线内气温的高低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

核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主干精讲

1.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图解风的形成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和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如下图所示: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

(1)图示

(2)季风

①东亚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②南亚地区,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盛行东北季风。

4.主要的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形式

对降水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地区

气压带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低气压带控制的地方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多

一般而言,赤道地区与温带地区属于多雨带,而副热带地区与极地地区属于少雨带

风带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带多带来降水;而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带往往较为干燥

盛行西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多降水;而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西部地区多干燥

季风

夏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冬季风影响的地区降水少

大陆东岸地区,尤以亚欧大陆东部地区最为典型

排查纠错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

2.气温高气压就低,气温低气压就高。

(×)

3.山地迎风坡随海拔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多。

(×)

4.风速大小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

(×)

5.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6.自然界中气流上升冷却是导致大气降水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 热力环流与风向判断[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图表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近地面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常形成梅雨天气

B.位于南半球,盛行下沉气流

C.位于北半球,常形成阴雨天气

D.位于南半球,常形成晴朗天气

2.当该天气系统由东向西靠近上海时,上海吹(  )

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示知,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发生偏转并向中心运动,说明为北半球低压,在中心气流控制下可能形成阴雨天气。

第2题,该天气系统西部吹西北风,所以当该天气系统由东向西靠近时,上海吹西北风。

命题点二 等压面的判断及应用[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图表示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在高空分布的海拔高度(单位:

米),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①②③三地气压或气流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地中,②地的气压值最低

B.③地吹东北风

C.③地吹东南风

D.三地的气压值都相等

4.关于①②两地对应的近地面气温及天气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的近地面气温较高,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B.①地的近地面气温较高,多晴朗天气

C.②地的近地面气温较低,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D.②地的近地面气温较高,多晴朗天气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结合题干信息知,三地气压都为500百帕,三地的气压值都相等。

第4题,结合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及图示信息知,①地500百帕等压面海拔较高,为高压,其近地面为低压,大气膨胀上升,可能带来阴雨天气。

②地500百帕等压面海拔较低,为低压,其近地面为高压,大气收缩下沉,多晴朗天气。

方法技巧

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

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看出: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

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

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命题点三 大气环流及其对降水影响[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年较差(即某地降水量最多月和最少月之差)分布图”,完成5~6题。

5.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东岸B.亚欧大陆西岸

C.北美洲东岸D.北美洲西岸

6.影响该地降水量年较差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C.纬度D.海陆分布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降水量年较差越大说明降水的季节变率越大,只有草原、季风等气候的降水年较差较大,从图中可看出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东向西递减说明东部降水变率大,北半球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降水变率比较小,所以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大陆东岸,因为北美大陆东岸是大陆性气候,所以年较差小。

第6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应为温带季风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季风风向变化,海陆分布是主要原因。

方法技巧

1.降水多少的成因分析

多雨

少雨

气流上升

气流下沉

低压中心,低气压带控制

高压中心,高气压带控制

低压槽控制

高压脊控制

锋面控制

单一气团控制

地形迎风坡

地形背风坡

迎岸风

离岸风

暖流沿岸

寒流沿岸

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影响

2.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材料并以此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核心点三 天气系统

主干精讲

1.锋面系统

(1)冷锋

(2)暖锋

2.气旋与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3.锋面气旋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当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

在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右方为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左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两锋之间的南部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暖天气,北部是冷气团控制下的晴冷天气。

排查纠错

1.冷气团温度一定比暖气团温度低。

(×)

2.无论在哪种锋面中,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

3.锋面过境一定会带来降水。

(×)

4.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暖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

(×)

5.华北地区夏季的强降水一般是由冷锋过境造成的。

(√)

6.气旋和锋面相伴出现形成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相伴出现形成锋面反气旋。

(×)

预测演练

命题点一 锋面与天气[预测题型:

选择题]

下图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甲、乙之间锋面无关的地理现象是(  )

A.沙尘暴B.我国北方夏季暴雨

C.对流雨D.寒潮

2.甲、丙、丁、戊四地中(  )

A.甲地温度最高B.丙地位于南半球

C.丁地在冷锋后D.戊地气压最低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甲乙之间的锋面处于气旋后方,为冷锋,对流雨与其无关。

第2题,甲位于冷锋后,气温较低。

结合锋面形成过程知,该区域大气运动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所以丙位于北半球。

丁位于暖锋后。

根据等压线分布知戊处气压最低。

命题点二 气压系统与天气[预测题型:

选择题]

读“东亚地区冬季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回答3~4题。

3.从气压分布状况看,图中甲、乙两处之间最大气压差可能为(  )

A.39

C.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