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07931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二、单元字词汇总

9.阿长与《山海经》

惶á急:

恐惧,慌张。

诘é问:

追问,责问。

疮ā疤bā:

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

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kě慕mù:

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xù说:

絮絮叨叨地说。

霹pī雳lì:

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gū孀ā:

寡妇。

疏ū懒:

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倘tǎ使ǐ:

假如,如果。

惧jù惮dàn:

害怕,畏难,畏惧。

憎zē恶wù:

憎恨,厌恶。

震悚sǒ: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ō:

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

根据实情,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掳lǔ:

俘获,抓获。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名,说出。

10.老王

攥àn:

用手抓住或抓稳。

翳yì: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惶á恐kǒ:

惶惧,惊恐。

荒ā僻pì:

人迹罕至且偏远。

塌tā败:

塌陷破败。

骷kū髅lóu:

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

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ā嵌àn: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ì怍ò:

惭愧。

滞ì笨:

呆滞笨拙。

伛yǔ:

弯(腰)曲(背)。

肿ǒ胀à: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11.台阶

凹āo凼dà:

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ǎ午:

中午。

尴gān尬gà:

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fán躁zào:

烦闷焦躁。

若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

形容心神不定。

涎án水:

口水。

大庭广众dàtíǎò:

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wēibùzúdào:

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一)课文字词详解

卖油翁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

⑥尝射⑦于

①善:

擅长。

②射:

射箭。

③亦:

也。

④以:

凭借。

⑤自矜:

自夸。

⑥尝:

曾经。

⑦于:

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

见其发⑦矢(ǐ)十

①圃:

园子。

②释:

放下。

③而:

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

④睨: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⑤之:

指代陈尧咨射箭。

⑥去:

离开。

⑦矢:

箭,“发矢”就是射箭。

中八九,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

只。

②颔:

点头。

③之:

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

“①汝(rǔ)亦知射乎?

②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③但手熟(ú)④尔。

①汝:

你。

②吾:

我。

③但:

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

④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

“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ó)油知⑤之。

”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

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

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

②尔:

你。

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

③安:

怎么。

④轻:

作动词用,轻视。

⑤之:

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⑥乃:

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

放置。

②于:

在。

③以:

用。

④其:

代词,指代葫芦。

⑤徐:

慢慢地。

⑥之:

指油。

⑦自:

从。

⑧而:

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

“我亦无他,②惟手熟(ú)尔。

”康肃笑③而遣(ǎn)④之。

①因:

于是。

②惟:

只是。

③而:

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

④之:

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

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

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四、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导读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他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二)作品简评

《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出这样一幕悲剧: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不顾生活的万千磨难努力地生活,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点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结构紧凑,笔触严谨;心理描写丰富多变,细腻深刻;“京味儿”描写真实生动,亲切随和。

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凸显了人物特色。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

它以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骆驼祥子》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骆驼祥子》开始,老舍才真正地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传世的贡献,而这种贡献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文体风格(或称“文学风格”)——“北京味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京味小说”。

(三)内容简介

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

当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上自己的车。

凭着勤劳和坚韧,他省吃俭用,花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一起”)。

但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

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一落”)。

祥子没有灰心,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

可这次还没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二起二落”)。

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

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三起三落”)。

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祥子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四)人物性格简析表

主要人物

相关故事情节

性格特点

祥子

拉车三年,买到自己的第一辆车;车被乱军抢走;逃出虎口,拉回了三匹骆驼;到人和车厂拉车;被虎妞灌醉后不能自持,被虎妞缠住;到曹先生家拉包月;被孙侦探抢了辛苦积攒欲第二次买车的钱;和虎妞成亲;离开人和车厂,住进大杂院;用虎妞的钱第三次买车;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车葬虎妞;被夏太太勾引,染上淋病。

祥子是一个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人,但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变得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肉。

虎妞

管理车厂工人;灌醉祥子,欺骗祥子与她结婚;拿钱给祥子买车,难产而死。

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感情;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进她的灵魂,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刘四爷

开办车厂;不同意祥子与虎妞的婚事,与虎妞争吵,变卖车厂,离家而去。

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厂。

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

封建思想使他忘记了亲情,当他醒悟过来已为时过晚。

曹先生

一个平凡的教书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逃到上海去避了避风头,又回到了北平;愿意帮助祥子重新生活。

爱好传统美术,信奉社会主义,待人宽和、民主,被祥子认为是“圣人”。

高妈

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开导祥子,是一个令祥子很佩服的人。

心地善良、为人要强,乐于帮助别人,经历诸多不幸,学会了在旧社会最底层生活的方法。

生活教会了她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生路,做事仔细、有心眼。

小马的

祖父老马

眼睁睁看着小孙子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他把这辈子的所有财产——一辆破车给卖了,最后只能靠卖点东西维持自己的生活;最后悲惨地死在街头。

一个一辈子要强,最后却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救不了的车夫。

小福子

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

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自己上吊自杀了。

善良的、可悲的人物。

二强子

卖了自己女儿买车,钱用完了就喝酒、在家发脾气,结果将自己的妻子打死。

卖了车办完丧事,又开始拉车,天天喝得烂醉,家里的两个孩子也不管。

女儿回来后,还逼着女儿卖身养活一家人,时常回家找女儿要钱,要了钱又去喝得烂醉。

一个自暴自弃的车夫,不要强,身体也不够硬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类。

《红岩》导读

(一)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四川成都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

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

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

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

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

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

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

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

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

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

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二)背景介绍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

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

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

“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

罗广斌和杨益言在“文革”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

“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三)内容简介

1948年,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21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

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

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

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

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姐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

全国革命形势呈现一片开朗的景象,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

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

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称释放了一批政治犯,但实际上只将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一人遣回家中软禁。

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共产党员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

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真实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

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

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

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

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

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人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

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当天的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发生了暴动。

刘思扬、丁长发等一些同志牺牲了。

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迎接黎明时分外灿烂的曙光!

《创业史》导读

《创业史》一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

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

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

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

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

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梁生宝: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

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

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

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画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

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可贵的思想品质。

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

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

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

此一举动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

“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

”“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

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

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

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

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

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

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在那个年代的复杂心理,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地改革。

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

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他们挨近”。

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

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

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写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

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

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

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

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画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

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

这个形象告诉人们:

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会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不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

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

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

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

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目的,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

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

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

【练习巩固】

1.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三次买车又三次落空,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2.祥子与车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3.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车为生。

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刘四爷的女儿。

4.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

5.“我算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老马的感叹。

6.《骆驼祥子》中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北平拉车。

7.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8.《骆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