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591212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高三一模历史.doc

2012——2013年河北衡水中学同步原创月考卷

高三一模·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河北衡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独家发行。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没小题1分,共50分)

1.《明史》记载: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内阁权力源自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3.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

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

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

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4.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5.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6.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恩格斯则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对两种评价的解读正确的是

A.“特定的历史时期”:

美国两党制形成时期

B.“最美妙的杰作”:

邦联制赋予政府权力

C.“最先承认了人权”:

世界上最早实行代议制

D.“有色人种奴隶制”:

体现了该宪法反民主

7.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事件: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C.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8.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

他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

”他断言:

“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9.针对战后国际关系,美国人乔治·凯南引用《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说: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中“北风”和“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所指的应分别是

A.政治孤立与“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B.外交封锁与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C.经济制裁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等

D.战争打击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0.英国议会进行社会调查,以下是对丝绸工厂约翰•赖特的访谈记录:

“你受雇于丝绸工厂多长时间?

”——“30多年。

“你是否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进来了?

”——“是的,5到6岁之间。

“那你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30年前和现在都是一样的。

“到底工作时间多长呢?

”——“一天11小时,还有两个小时加班,加班时间是从晚上6点工作到晚上8点……”

一系列调查最终导致1833年《工厂法》等法律的颁布。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英国

A.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B.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社会危机

C.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       D.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11.《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12.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工任其消长B.农业仅赖百工

C.百工亦为本业D.农工比重适当

1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

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D.保障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

14.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15.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

‘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6.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主要说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17.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18.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

“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

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

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

”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19.“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20.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

“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21.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22.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

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

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D.传统手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入侵

23.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

他说:

“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

”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B.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24.右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

D.①③④

25.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

意见书中规定的主要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大门B.贯彻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促进了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

26.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 间

所有制

土地经营

1953—1954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

农民土地股份制

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高级社,集体经营

1978至今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①土地改革          ②对农业进行改造

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7.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28.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

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29.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30.据徐珂《可言》记载:

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31.清末有官员惊叹:

“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

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

”这一惊叹表明当时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D.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32.孙中山规定: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求

C.彰显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诉求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33.清末有人说:

“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

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

”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4.下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

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35.《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

“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6.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

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徙的目的地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世界市场的需要

C.殖民扩张的要求D.工业革命的需求

38.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缩减农业产量                B.规范金融秩序

   C.调整劳资关系                       D.以工代赈

39.“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0.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

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

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这表明当时法国

A.运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B.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

C.采用了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41.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

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

42.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A.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43.屈原《思美人》中的诗句:

“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其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

从历史的角度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作为文学家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44.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45.下列文字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6.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

本源所在,在其思想。

”为解决“本源”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A.倡导中体西用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B.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近代化人才

C.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D.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男女平等之理

47.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

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

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

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

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A.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B.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C.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D.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48.亚西比德是位富有而又英俊的贵族,他视战争为谋求个人荣誉的机会,因而怂恿公民大会拒绝和平,在一个错误的时机试图征服西西里以获得新的权力。

结果被对手打败,于是他加入了斯巴达军队与雅典反目为仇,但后来他又赢得了雅典民众的支持并在海军中担任指挥官。

当雅典战败时,他逃之夭夭。

亚西比德的例子反映出雅典

A.公职人员是追求权力的野心家B.直接民主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C.对外扩张严重危害需邦发展D.民主政治的实质是贵族专政

49.“这是一个多姿多彩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

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个时期所特有。

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最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特征

A.希腊罗马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50.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大师勒内·韦勒对某种创作风格这样评价: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和神话。

”你认为这种创作风格应该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51题24分,第52题12分,第53题14分,共50分)

51.(24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制度制度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罗斯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