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474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docx

备考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持续更新创新

备考2016年新大纲教材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讲义汇总(持续更新。

财经法规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

本章是本门课程最为重要的章节,占总分值的50%左右,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章涉及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重点掌握会计核算法律规范、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会计机构的设置。

本章强调记忆与理解相结合,在梳理了主要知识点并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与概念

一、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用来规范会计核算实务、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主体和相关会计人员的职责,调整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会计关系。

会计法律制度是规范我国财经活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

目前来看,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三个层次。

 

二、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地方性会计法规。

 

(一)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我国目前有两部会计法律,分别是《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其中《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法律效力最高的法律规范,也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考试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这两部法律构成了我国会计法律的基础。

 

目前我国施行的是1999年修订的、200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主要包括总则、会计核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等七章五十二条。

 

【例1—1】(单选题)《会计法》的制定者是(  )。

 

A.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财政部 

D.国务院 

【答案】B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因此其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例1—2】(单选题)(  )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

 

A.会计法律 

B.会计行政法规 

C.会计部门规章 

D.地方性会计法规 

【答案】A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就是会计法律。

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会计法规都是以会计法律为基础制定的。

 

(二)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用于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行政法规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目前我国施行的会计行政法规有国务院1990年12月31日发布并实施的《总会计师条例》和2000年6月21日发布、于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例1—3】(多选题)下列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有(  )。

 

A.《会计法》 

B.《总会计师条例》 

C.《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D.《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答案】BC会计行政法规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

例如国务院2000年6月21日发布、于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1990年12月31日发布并实施的《总会计师条例》。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属于会计规范性文件,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

 

【例1—4】(单选题)会计行政法规是由(  )制定并发布,或者经其有关部门拟定用来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财政部 

【答案】C本题考查会计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的。

 

(三)会计部门规章 

会计部门规章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简称《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如以财政部第26号部长令签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以财政部第33号部长令签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

 

(四)地方性会计法规 

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法规。

它包括所制定的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规范性的会计文件。

地方性会计法规需要经过提出和起草、审议和通过、公布与实施等程序。

制定地方性会计法规的范围:

 

(1)为了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自治区地方性会计法规的实施,需要制定地方性会计法规的。

 

(2)国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自治区尚未制定地方性会计法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地方性会计法规的。

 

【例1—5】(单选题)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由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  )构成。

 

A.地方性会计法规 

B.地方性经济法规 

C.地方性政策法规 

D.地方性法律法规 

【答案】A会计法律制度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由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地方性会计法规构成 

【例1—6】(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是(  )。

 

A.会计法规和规章 

B.会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C.总会计师条例 

D.会计法律和法规 

【答案】B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例1—7】(判断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属于我国的会计行政法规。

(  ) 

【答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属于我国的会计行政法规。

 

复习与思考:

 

(1)我国的会计法律有哪些?

都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

 

(2)我国的会计行政法规有哪些?

是由什么机关制定的?

其法律效力如何?

 

(3)我国的会计部门规章与会计规范性文件分别有哪些?

两者有什么区别?

 

财经法规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一、会计工作的行政管理 

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是指代表国家对会计工作行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

我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这一规定明确了全国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并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

 

财政部门履行的会计行政管理职能主要有:

 

1.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是市场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管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主要包括:

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标准等。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统一规则,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由财政部制定,其他部门或地方没有权力制定,但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地方可以参与其中。

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标准规范发布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在财政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会计市场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加强会计市场的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会计市场管理具体包括会计市场准入管理、运行管理和退出管理三个方面。

 

(1)市场准人管理。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这是对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入要求,由我国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进行管理。

 

(2)会计市场的运行管理。

会计市场的运行管理是会计市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监督的主体,在审计过程中起到鉴证的作用。

为了保证注册会计师鉴证作用的发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强化对会计市场的社会监督主体的管理来实现会计市场的运行管理。

我国法律规定,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必须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我国实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工作两年以上的人员,才可以申请成为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必须加入会计师事务所。

 

(3)会计市场的退出管理。

对于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代理记账机构办理会计业务。

除会计师事务所以外,代理记账机构应当经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并取得由财政部统一印制的代理记账许可证书。

这些机构和人员获准进入会计市场以后,还应当持续符合相关的资格条件,并主动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不符合相应条件时,原审批机关可以撤回行政许可。

同时,这些机构或人员还应当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据相关制度、准则、规则执行业务。

发生违反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财政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其执业资格,强制其退出会计市场。

 

3.会计专业人才评价 

会计专业人才评价曾经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业绩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等。

但这些评价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量化的、科学的标准。

从1992年开始的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开创了我国初中级人才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公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成为新的会计人才评价方式。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阶梯式的会计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和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评价等。

 

4.会计监督检查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执行《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会计监督检查,并依法对违法会计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财政部组织实施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检查,并对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并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此外,财政部门对会计市场进行监管,还应依法加强对会计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指导。

 

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

同时,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并不排除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税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二、会计工作的自律管理 

行业自律是相对于行政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行业自律是指行业协会根据会员一致的意愿,自行制定规则,并据此对各成员进行管理,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行业的有序发展。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自律组织主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组织,也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地方组织。

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88年11月15日,其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

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

 

2.中国会计学会 

中国会计学会创建于1980年,是财政部所属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其主要职责是:

组织协调全国会计科研力量,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经验,研究和推广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发挥学会的智力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智力服务工作;开展会计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学会联系政府与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接受政府和其他单位委托,组织开展有关工作等。

 

【例1—8】(判断题)中国会计学会是财政部所属由全国会计领域各类专业组织,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会计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专业性、营利性社会组织。

(  ) 

【答案】×中国会计学会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经财政部审核同意、民政部正式批准,依法注册登记成立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国家一级社团组织,是总会计师行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

其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业务指导单位为国务院财政部。

 

三、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 

(一)单位负责人要组织、管理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单位负责人负责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二)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由所在单位具体负责 

财政部只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相关资格条件进行统一规定,如从事具体会计工作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聘任会计职务应当通过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考评,担任总会计师应当在取得会计师任职资格后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等。

会计人员取得相关资格或符合有关条件后,能否具体从事相关工作,由所在单位自行决定。

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依法合理设置会计岗位,督促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复习与思考:

 

(1)简要陈述我国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其中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会计工作的自律组织都包括哪些?

 

财经法规第一章第三节知识点

第三节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 

1.会计核算依据 

《会计法》第九条对会计核算的依据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指各单位在生产经营或者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包括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是会计核算客观性原则的要求,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前提。

没有经济业务事项发生,会计核算的对象也不存在。

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对象进行会计核算,生成的会计信息就是缺乏依据的、不可信的,并且会产生误导作用,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因此,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是违法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当然,并不是所有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比如,一项投资计划在制定时无需进行会计核算,在实施这项计划并引起资金变动时,才需要对投资这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

 

2.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 

会计资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

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

会计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评价经营业绩、选择合作对象、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我国《会计法》规定: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是指以虚假的我国经济业务事项为前提编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是指用涂改、挖补等手段来改变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的真实内容、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是指通过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或直接篡改财务会计报告上的数据,使财务会计报告不真实、不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借以误导、欺骗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行为。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也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例1—9】(单选题)(  )作为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经营者进行管理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财务报表 

D.会计资料 

【答案】D会计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投资决策等的重要依据。

 

【例1—10】(多选题)会计资料的(  ),是对会计资料最基本的质量要求,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A.准确性 

B.完整性 

C.及时性 

D.真实性 

【答案】BD会计资料必须要保证完整性和真实性,这是会计资料最基本的质量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

 

二、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会计资料。

如何填制、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凭证按照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由经办人员直接取得或者填制、用以表明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有关经济责任的~种原始凭据。

它是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

原始凭证按照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种;按照格式是否一致,可以分为统一印制的具有固定格式的原始凭证,如发票、各种结算凭证和各单位印制的无统一格式的内部凭证,如领料单、入库单等。

 

1.原始凭证的内容 

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原始凭证应包括如下内容:

原始凭证名称;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填制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员的姓名;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名称;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单价和金额;经办经济业务事项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等等。

 

2.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 

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一般情况下,原始凭证都是由经济业务事项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的,涉及的人员较广,会计的专业知识也参差不齐。

为了使会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会计法》规定,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单位和人员,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这一规定体现了两层含义:

一是办理经济业务事项时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二是填制或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及时送交会计机构,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对于“及时”的时间期限,一般理解为一个会计结算期。

这样就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当期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3.原始凭证的审核 

审核原始凭证,是确保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

《会计法》对审核原始凭证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①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法定职责审核原始凭证。

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③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更正、补充。

 

4.原始凭证错误的更正 

为了规范原始凭证的内容,明确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防止利用原始凭证进行舞弊,《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原始凭证错误的更正作出了具体规定,其内容包括:

①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

②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工作须由原始凭证出具单位进行,并在更正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③原始凭证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

④原始凭证开具单位应当依法开具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对于填制有误的原始凭证,负有更正和重新开具的法律义务,不得拒绝。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1.记账凭证的内容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记账凭证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记账凭证的名称和编号;经济业务事项摘要;应记会计科目、方向和金额;记账符号;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记账凭证的填制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印章等等。

 

2.记账凭证的编制 

记账凭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会计正确提供信息的关键。

《会计法》对编制记账凭证的程序和要求作出了规定,强调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记账凭证编制必须以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为依据;二是作为记账凭证编制依据的必须是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

 

【例1—11】(单选题)(  )是指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A.活页账 

B.财务报表 

C.会计账簿 

D.会计凭证 

【答案】D本题考察会计凭证的概念,会计凭证是指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例1—12】(单选题)各单位必须以(  )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A.原始凭证 

B.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 

C.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 

D.经过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原始凭证 

【答案】C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体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

其具体要求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取得可靠的凭证,并据此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形成符合质量标准的会计资料(也称会计信息)。

 

三、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载体。

会计账簿的建立、登记、核对、结账,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如实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前提。

 

(一)会计账簿登记的法律规定 

我国《会计法》第十五条规定:

“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会计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

会计账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 

(1)必须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证登记会计账簿。

依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是基本的会计记账规则;依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是保证会计账簿记录质量的重要环节。

 

(2)登记会计账簿必须按照记账规则进行。

 

(3)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也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4)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5)禁止账外设账。

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二)会计账簿的概念和种类 

各单位应当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包括:

 

1.总账 

总账也称总分类账,是指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簿,用来分类登记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提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总括核算的资料。

总账一般有订本式账和活页式账两种。

各单位可以根据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财务处理程序的需要设置总账。

 

2.明细账 

明细账也称为明细分类账,是指根据总账科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