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694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2020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            基本内容概述

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

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即第六章《力和运动》,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

第二部分:

即第七章《压强和浮力》,本章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和浮力的利用。

第三部分:

即第八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知识

第四部分:

即第九章《简单机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简单机械的描述及科学探究。

它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上述知识体系的特点:

由上述知识体系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初三下册的内容包括了力、功、功率、能、简单机械的内容,它有如下的意图:

 

⑴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

力是人经常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力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压力、浮力、压强现象、功、能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简单机械,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⑵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力,到人工现象的简单机械,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

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

初三学习力学,初四把《机械能》一章放倒开始,与后面的电学格格不入。

而本册教材将机械能放到第八章使知识体系更合理,避免了上述的弊端的出现。

3、各章节的组成:

⑴章的组成:

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既程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

⑵节的组成: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二、            教材的内在结构

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

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

⑴讨论:

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

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

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

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

探究的思维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①探究面广:

从“力和运动”中介绍重力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简单机械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大小不下几十次,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其它教材所没有的。

②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

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其中的几个环节。

如:

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到远处、染料混合的规律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等等。

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

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

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的探究时,各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

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③探究的题材丰富:

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⑶创造:

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可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探究过程:

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规律、现象,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②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的栏目与内容上都力图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2、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

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⑴课程目标的组成: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它领域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

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方法的获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⑵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

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

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探究与创造的一些方法。

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三、            教学中的建议

由本书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讨论:

将每一节课都看作由一系列小问题组成。

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两位或四位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

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

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探究:

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创造:

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

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⑴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⑵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⑶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过程,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取舍。

⑶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⑷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物理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

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威海市地区特点、学制特点及学生实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以及新理念下培养学生方面的交织性和新教材的特点等原因,使我们不易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清晰地看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即教材中各个栏目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这就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教学情况的具体的教学要求,使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准则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一、新教材各栏目的教学要求

鲁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看上去赏心悦目。

教材每章开始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利用一段美妙的情景文字,将学生引入本章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和使用教材时,感到更生动有趣。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 "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STS"、"科学世界"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的可自制器材代用。

而"探究"是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得到某些科学结论。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设法经历各个探究活动过程,有时不具备教材中提出的探究活动的条件,我们还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活动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重要体现,前者以动手为主,后者以动脑为主。

这两个栏目极利于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

"科学世界"栏目,是对某些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

认真对待这两个栏目,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兴趣的巩固,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培养科技的人文意识。

教学中教师可以视情况或进行讲解,或作为阅读材料,而不做为教学必须的要求。

在考试中,若涉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将有关的阅读材料或有关信息以资料库的形式复印在试卷上,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物理知识、原理和资料中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解答问题。

"动手动脑学物理"相当于过去的课后练习,只不过有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动手操作才能完成。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用一些行为动词表示出来。

正确理解这些行为动词,能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要求。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双基,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这样的双基点共152个。

在《课程标准》中对"基础知识点"的要求有三个层次:

一是了解水平,二是认识水平,三是理解水平;另外,还有分别比上述的三个层次各低半个层次的三种水平:

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对"基本技能点"的要求有一种水平:

独立操作水平。

一、初步了解水平:

1.要求:

大致了解其主要特点,能判别有关概念、实例、图像和表格是否正确,其内容一般不进行评价。

2.行为动词:

 

"初步了解""大致的了解"。

3.举例理解: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就是要求能对超导现象,超导体的有关说法判断对错。

4.课标条目:

 

1初步了解液体压强。

(附加)

2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了解水平:

1.要求:

一般又包括如下三个具体方面:

⑴能记住主要内容。

⑵能列举有关的实例(包括应用和防治的例子、有关实验现象)。

⑶能判别有关概念、实例、图像和表格是否正确。

2.行为动词: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

3.举例理解:

 

对"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的要求是:

⑴需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作用、区别。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说出上述知识点在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4.课标条目:

 1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重力。

4了解弹力。

5了解摩擦力。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7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8了解大气压强。

9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10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11通过实例了解机械能。

1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1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三、初步认识水平:

1.要求:

比"了解"稍高,是粗略的认识。

具体指: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直接的有关现象,应用公式进行不变型的计算。

在知识应用时仅仅限于该知识点,不与其它知识点进行综合。

2.行为动词:

"初步认识"

3.举例理解:

对"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的要求:

⑴知道质量及单位,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⑴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解释、说明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的现象。

(达到"初步认识"要求)

4.课标条目:

(共3个知识点)

1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3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四、认识水平:

1.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有关现象(可以是间接的现象),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原型式与变型式)。

在知识应用时仅仅限于该知识点,不与其它知识点进行综合。

2.行为动词:

 

认识

3.举例理解:

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的要求:

⑴知道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

(1)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说明有关的现象、问题,包括所有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实例、技术应用问题的解释说明。

(达到"认识"要求)

4.课标条目: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浮力。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五、初步理解水平:

•1. 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还要有"认识"的要求。

⑶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有关的现象,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在知识应用时可以与另一个同层次或较高层次的知识点("初步理解"、"理解")及"技能点"("会")进行综合。

也可以利用该知识(仅限于该知识点,不综合)设计解决有关问题。

•2. 行为动词:

"尝试联系""尝试解决""尝试解释"

3.举例理解:

对"尝试将这些属性(密度)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的要求:

⑴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及换算,密度是物质一种属性,水的密度值。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⑴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说明、进行计算(可以两个公式和知识点综合,如:

和压强公式进行综合),设计解决日常有关问题(只用该知识点)。

(达到"初步理解"要求)

注意:

有的初步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仅仅是"初步理解"要求中的一部分,如: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这个知识点,在"初步理解"要求⑶中只是解释、说明要求,没有计算等要求。

4.课标条目:

 

1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六、理解水平:

•1. 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还要有"认识"的要求。

⑶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计算有关的现象,也可以利用该知识设计解决有关问题,也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扩展。

在知识应用时可以与其它多个"理解"、"会"的知识点进行综合。

2.行为动词

"区别""说明""分析""解释""理解""估计""分类""计算"。

3.举例理解:

对"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计算"的要求:

⑴知道电功率的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及公式,额定功率。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

(1)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利用电功率的定义式及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与欧姆定律、两个用电器的串、并联电路计算、设计等问题相结合)进行计算,解释、说明现象,设计并解决问题,(达到"理解"要求)

注意:

有的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仅仅是"理解"要求中的一部分,如:

"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这个知识点,在"理解"要求⑶中只是解释、说明要求,没有计算、设计等要求。

4.课标条目:

 

 

1理解物体的惯性。

2使用杠杆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3使用滑轮等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4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5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6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7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8理解机械效率。

                

9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七、独立操作水平:

•1. 要求:

它属于"技能目标"的要求,它的要求比"了解"高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具体指: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实验操作、作图、实际设计等问题。

⑶每个"会"的技能点可以相互自由组合,也可以与某一个"初步理解"的知识点,或与多个"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还可以与自身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综合。

•2. 行为动词:

"会测量"、"会"、"学会"。

3.举例理解:

对"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要求是:

⑴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作用、区别。

(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

(1)中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

(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会读、会画、能连接、能设计两个用电器的串、并联电路、电路图。

(达到"独立操作"水平)

⑷可以与研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相组合,也可以与自身所包含的有关电路的知识进行综合。

4.课标条目:

1能用示意图(会)描述力。

2实验物体的惯性。

3重力常见实例或实验。

4弹力常见实例或实验。

5摩擦力常见实例或实验。

6会测量力的大小。

7会使用(会)杠杆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实验。

8会使用滑轮等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实验。

9测量(会)大气压强的方法。

10实验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1浮力实验。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的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简称"探究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应该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其要求水平只有一种,即:

 "经历"水平:

1.要求:

⑴会用不同的器材设计探究的全过程。

⑵会写简单的探究报告。

⑶会进行探究的全过程(思维程序)及其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各要素的操作。

⑷结合探究的各要素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六种能力:

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

⑸能将上述的方法与能力应用到其他的探究活动中。

所谓其他的探究活动是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19个探究点之外的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增加的探究内容。

2.行为动词:

"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例如:

行为动词"观察"是指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或者经历探究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观察的能力。

行为动词"经历"是指让学生亲身见过、亲身做过、亲身参与全过程,老师不能包办。

行为动词"体验"是指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物理的道理,也是要亲身经历才行。

行为动词"感知"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直接反映。

 

行为动词"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验、阅读等方式去理解一个知识的过程。

行为动词"调查" 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实践等方式去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的活动。

行为动词"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自己"建立"概念、"发现"规律。

3.举例理解:

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的要求:

能够运用常见器材、不同的方法和思维程序设计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全过程、进行实际探究过程、写出探究报告。

(经历)

4.课标条目: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5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6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7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8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一些这样的"情感点",这些点将是我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些情感点在外在的形式上也是一种探究活动,这种探究不同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经历"的探究,而是一种调查研究型的探究或者说是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这样一种探究,让学生在对社会、生活、物理问题上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出来。

情感点在要求上都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反应、第二层次--领悟。

一、反应水平(价值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