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训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教师版.docx
《语文综合训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综合训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教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综合训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教师版
语文综合训练1(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
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
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是被青溪的姊妹们所熏染的吗?
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
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密匝匝的绮恨逐老去的年华,已都如蜜饧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窝里,连呜咽也将嫌它多事,更哪里论到哀嘶。
心头,宛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
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
看!
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注]得微明了。
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
我们,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
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
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
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
[注]皴(cūn):
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C.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D.你画得真好。
——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答案】C【解析】原句的破折号起到对上句补充修饰的作用。
A项,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B项,对.上句的具体解释;C项对上句的补充和修饰;D项语意的跳跃。
19.比拟具有转换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文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灯当作人来写将灯赋予了人的特点与情感;(2分)②更为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夜晚的秦淮河迷蒙柔美、光影交错的特点。
(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那些凄怀和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从语义上来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案】①原句“凄怀”和“低唱”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2分)
②原文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与音韵感也与上文语体-致语言风格更统一。
(2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在部分防疫物资出口支撑、海外经济改善的带动下,②使8月中国出口继续超预期增长,同比增速升至年内最高。
③根据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④8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9.5%,⑤高于7月2.3个百分点;⑥进口同比则下降1倍,⑦降幅较7月扩大0.7个百分点。
⑧此前《财新》对16家国内外机构的调查显示,⑨经济学家对贸易顺差的预测均值为490.8亿美元,⑥比7月减少将近132.5亿美元左右。
【答案】
(1)语句②修改为:
“8月中国出口继续超预期增长同比增速升至年内最高。
”
(2)语句③修改为“根据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或者“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
(3)语句⑥修改为:
“进口同比则下降50%”
(4)语句⑩修改为:
“比7月减少将近132.5亿美元”或“比7月减少132.5亿美元左右。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①。
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
正所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诚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
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
荀子说得也很通俗:
“先事虑事,先患虑患
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②,豫则祸不生
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
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
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
求得先机。
18.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B.,,”。
,
C.,。
。
”,D.:
。
”。
、
【答案】C【解析】第一处,后引用为不完全引用,此处可不填,也可填逗号,但不能填冒号。
第二处前的句子为总说,其后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分说,此处应用句号隔开。
根据第三处前的冒号和引用的句子可知此处为完全引用,其句号应在引号内。
第四处前后都是动词性短语,故此处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
“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诚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比原句更胜一筹,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①“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
②结合后文可知,侧重于强调“要看得长远”,顺承后文内容。
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后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20.请在文中①②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
【答案】①而是在发展变化②先患虑患谓之豫
【解析】第一空,依据后文“这种变动”,代词出现,近指前文,所以空内应是“变化”“变动”之意,根据前句“不是一成不变”,说明空内和前边构成“不是……而是……”这种结构,据此,①空句子可以补写为“而是在发展变化”;②空,从句式对称结构考虑,位置和“先事虑事谓之接”对应,意思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加以考虑,叫做‘应接’”,所以②空从结构上应和其对应,再结合语境内容“先患虑患”“豫则祸不生”,②空应为“先患虑患谓之豫”。
)
21.下面文段是对一则公告的转述,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连贯。
(4分)
市场监管总局25日发布公告,①要求加强口罩、消毒杀菌用品、抗病毒药品及相关医疗器械等防疫用品的市场价格,②保护正常的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
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④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的防疫用品,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⑥串通涨价以及其他违反价格法律法规的行为,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都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⑧对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答案】①在“价格”后加“监管”;②“保护”改为“维护”;③在“捏造”前加“对”(或:
对于);⑤“销售价格大幅度提高”改为“大幅度提高销售价格”。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 舍
近来忙得出奇。
恍惚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
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
真理是这样:
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
反之,凡自己不喜做,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
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
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
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
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
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
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
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
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
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
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
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地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
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
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
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
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做事,全是我不爱做的。
我不能不去做,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啪”的一声碎在地上!
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
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
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
这不公道!
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啪”的一声打个粉碎。
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
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
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
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
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选自《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忙之罪”展开,给“忙”下了准确的定义,论述思路清晰,主线鲜明,给人明确的思想指向。
B.“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C.在作者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对“忙”有了正确认识,作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真忙”而不是“瞎忙”。
D.文章指出,只有人人得其工作所乐,乐意工作,快乐工作,才能消灭“饭碗文明”,达到理想的文化。
【答案】A【解析】A项,“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忙之罪’展开”错误,“忙之罪”只是引起文章的论述,文中重点论述了真忙和瞎忙的区别,并指出如何做到真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的区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自身的行为体会,对“忙”进行了阐释说明,增强了作品感染力,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晓畅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答案】D【解析】D项,“典雅精致”错误,“典雅”的语言风格,通常是说文章有典据而雅正,这在文中并没有体现。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的作用。
(4分)
【答案】①以问句作为标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引出下文。
(2分)
②点明文章主旨。
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瞎忙”,觉得自己颇似驴马兽类,期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过上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2分)
9.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结合马克思的论断,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对“忙”有了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6分)
【答案】①文中写了两种“忙”,一种是“真忙”,一种是“瞎忙”。
“真忙”,为自己喜欢的事而忙,忙而无怨,忙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生境界;“瞎忙”,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的人生状态。
(3分)
②作者认为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
那时,人人都知道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是根本就受不了的。
这样,“劳动本身就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3分)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
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
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
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
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
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
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
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
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
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
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
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
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
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
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
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
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
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
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
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
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
”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
”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
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
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
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
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
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
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
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
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
“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
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质细软。
适合枣树生长。
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育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答案】C【解析】“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
’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文化特色,又富有语言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人物形象鲜明。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答案】D【解析】“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
【答案】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
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选材的作用,首先明确描写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内容的关系。
还要注意材料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实际上是问作者写枣农管理枣树有什么作用;作用可从内容、结构、主旨上分析;内容上,通过写“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
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
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
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反映出枣农对枣树的精心管理,悉心栽培,塑造出枣农们勤劳、善良、智慧的形象;主旨上,表达了作者对沙区人民精心培育枣树品种“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世代守护枣树“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
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沙区人民的美好品格“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6分)
【答案】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刚强和坚守的品质,丰收的喜悦;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情感态度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物的情感与态度,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关键要抓住“不一样”,从文中筛选“我”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
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从老者口中,“我”得知了枣园的历史,感受到了历史的悠久;
“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
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我”感受到古枣园生机勃勃,还因政策而重新焕发生机;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
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感受到枣农们辛勤的劳动与智慧的管理方式;
“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
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感受到沙区人民对古枣园的坚守;
“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
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可看出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古枣园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
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
或问之,答曰:
“四方病饥,独能饱乎?
”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
“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
”公绰曰:
“若同恶邪?
何可挠法!
”立诛之,寇亦引去。
召为吏部郎中。
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
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
“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
”即请自行,许之。
引兵渡江,抵安州,听以军礼迎谒。
公绰谓曰:
“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
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
以公世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