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183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docx

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产沙量计算

一九五七年

河曲曲峪道黄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田间工程部分

方正三杨文治(参加编写)

《山西西部水土保持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本文系河曲曲峪道黄沟流域规划的一部分,文中论述了坡面工程和沟壑工程的几种结构类型及其修筑方法,并提出工程规划。

一九五八年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梯田的调查研究

方正三杨文治周佩华等

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本书是我所在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期间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

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渗透,阐述了野外测量渗透所用仪器的构造和试验方法。

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渗透的因子。

第二部分为暴雨,根据黄河中游的雨量资料,进行了有自记雨量记录与缺自记雨量记录的暴雨分析,以找出暴雨历时强度与频率之间的规律。

第三部分为径流与冲刷。

根据天水径流小区的观测记录,求出径流频率曲线,表示最大径流量与频率之间关系及冲刷量计算,第四部分是梯田调查,介绍了若干典型地区群众修筑梯田的丰富经验,并指出了当时在修梯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部分是梯田的设计,根据该区水文,气象资料及各地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四个地区的阶式与坡式梯田的容量设计、标准断面以及修筑方法,且讨论了梯田的机耕问题。

此书是解放后我国最早系统研究梯田的一部著作。

书中由野外实测资料求得的入渗规律与经验公式以及提出的设计标准,至今还被水文、水保、土壤、地理等方面工作者广泛引用,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土保持

方正三

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水土保持是一项改造自然的巨大工作,综合性很强,必须采取农、林、牧、水等综合措施,统一规划,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山区的面貌和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根治河流水患和开发水利建设,减免自然灾害,就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此书包括:

土壤侵蚀的种类、分区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危害;雨滴与径流的冲刷作用及其测定方法,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与防止土壤侵蚀的基本办法及农业技术;梯田的效益、分类,设计区划原则与各论,拦水坝、蓄水沟、谷坊、淤地坝与引洪漫地等沟壑治理;保土植物抗旱植物的特征与栽培植物的分类;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沙荒造林、防护林带的设置以及山区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全面规划等。

可供农、林、水等高等学校以及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参考之用。

一九五九年

黄河中游的农业

杜豁然雷清荣

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本调查报告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1955~1975年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考察总结。

内容包括农作物生产的自然条件、作物分布、增产经验及农田水土保持四章,其中对于农田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详细的论述。

对于增产经验,特别着重于干旱地区主要作物的丰产经验的叙述。

本调查可作为黄河中游地区各省的农业技术干部、水土保持工作者、负责农作物生产领导及研究这一地区作物生产情况的同志们参考。

一九六零年

小麦的密植和深耕

彭琳(参加编写)

《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

本篇根据我院在全国南方与北方进行的小麦深耕(结合施肥)的试验研究结果编写而成。

本篇在第一章阐明了深耕(结合施肥)对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微生物、松紧度和结构等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第二章阐明了深耕(结合施肥)对小麦根系、地上部和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对小麦深耕(结合施肥)的适宜深度进行了讨论,提出在北方旱作地区,耕深30-50厘米是有增产效果的,但从经济效益考虑,即以30-40厘米为宜,南方水稻土地区即在30厘米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参加本篇编写的尚有: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森业土壤研究所、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有关人员。

一九六一年

水土保持

朱显谟执笔

《中国农业土壤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出版

本文阐明了水土保持在发展山区和平川农业生产,搞好国民经济方面的重要性,论述了土壤侵蚀的类型和分布,土壤侵蚀的因素及水土保持的条件措施。

各类农业土壤的基本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朱显谟(参加编写)

中国土壤论文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

本文为撰写“暖温带的农业土壤”一节,论述了所辖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农业土壤类型,性质及其利用改良问题。

该气候带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有黄土、垆土、黑垆土、大黑土等。

一九六四年

土娄土

朱显谟

陕西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

本书是根据1952-1960年的研究成果编写的。

内容包括土娄土形成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尤其是熟化过程的本质,并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阐明了土娄土的重要生产特性及今后培肥改良的途径。

本书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陕西八百里秦川各种土壤的分布,发生及演变过程,提出了土娄土这个新土类的概念和内容,明确指出土娄土非但是历史自然体,同时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给土壤赋予了新的科学内容,这对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土壤工作者研究耕种土壤的重要参考资料。

小麦丰产问题研究

彭琳(参加编写)

《农业丰产研究丛书》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64年

根据我所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研究资料,阐明了小麦的养分供求关系及其调节。

小麦体内养分累积特点是,营养元素达到最高累积量的时间多在乳熟期,此后常有减少趋势,营养元素的最大累积速率多在拔节到抽穗期间,其次是抽穗到乳熟和返青到拔节,再次是分叶期,越冬期最低。

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测得的土壤矿质氮量的变化为土壤氮素净矿化率和小麦吸收速率之间动态平衡的表现,因此,小麦丰产施肥,不仅要根据小麦体内氮素累积情况来确定,还应考虑到不同土壤和不同肥料的氮素矿化速率及其季节性变化,同时要利用施肥措施对土壤养分供应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以控制小麦生长发育。

文中根据养分供求关系阐明了基肥的作用及其与追肥的关系、腊肥的种类及其作用,春肥的作用及其与前期施肥的关系等。

柴达木盆地资源植物

孙林夫汪立直于兆英李沛琼许重九

青海人民出版1964年出版

该书是作者在1959—1960年参加中科院青、甘综合考察队时对柴达木盆地的植物资源,植被、森林等进行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柴达木盆地的植物环境。

第二章主要论述植物的基本特点,植物的性质与关系。

第三章主要论述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第四章主要是提出资源植物的经营意见。

青甘地区资源植物及其评价

孙林夫汪立直李沛琼许重九

科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

此书系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考察队于1958-1960年对该区综合考察以后编写的。

内容包括:

该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及分布概况;食用、药用、化工原料、材用、饲料、绿化观赏,防护及野果、毒草等植物的分类评价;该区植物利用现状,方向及存在问题,发展前途,开发的措施等。

这对该区的工农业建设及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秦岭植物志(第一卷)

崔友文王作宾付坤俊郭本兆于兆英

科学出版社于1964年出版

此书是六十年代初期我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植物研究所,南京大学、甘肃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协作完成的。

内容包括种子植物的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单子叶植物650余种,还包括发现的20多种,并系统地介绍了秦岭植物资源及植物地理、地植物,为林业和农业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并对植物分类学有新的发展。

一九七三年

肥水

彭祥林彭琳白志坚邓邦权白偲等

科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

肥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发现的一种含有相当数量硝态氮的地下水。

以往我国北方地区有些农村曾自发地进行过零星的利用,有的灌溉农作物增了产,有的利用不合理反而减了产。

从1966年起,我们从总结农民经验入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规划利用。

通过对陕、豫、鲁、冀、鄂、辽、等八个省有关地区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地下肥水增产的实质及水质特点,阐明了地下肥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介绍了地下肥水利用及增产效果。

提出了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

肥水是一种新的天然氮素肥源,对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粮棉增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肥水灌溉一般可增产20—50%,有的甚至高达一倍以上。

仅陕西省内,已利用达20万亩以上。

肥水的开发利用技术已在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及东北地区普通推广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手册

彭琳(参加编写第四章)

陕西省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本手册由陕西省农林局组织有关单位科研人员编写。

作者撰写第四章中第一、二、四、五节,其中第一节作物的营养与施肥,包括肥料三要素的功用与缺乏时的症状,主要作物每百斤经济产品吸收氮磷钾的数量。

第二节为农家肥料,包括圈粪和其它牲畜圈粪、人粪尿、堆肥、污水、主要农家肥料肥分含量和人畜粪尿年排泄量表。

第四节为化学肥料,包括氮,磷、钾等化肥的特性、施用方法和应注意事项、主要化肥养分含量以及主要肥料能否混合施用表。

第五节为肥水,简要说明了肥水的特性,存藏条件,检验方法,使用技术。

一九七五年

黄河中游甘肃中部农作物生产技术

雷清荣杨盛源巨仁陈玉民彭祥林等

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

本书对黄河中游甘肃中部半干旱区农作物生产技术,如品种、耕作制度、轮作制度、肥料及施肥制度、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并对其中某些技术项目提供了若干改进意见。

此外,关于本区作物分布的情况及一般有关气候情况等亦作了叙述。

特别是对本区的耕作制、轮作制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以便做好本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一九七八年

土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

朱显谟等(参加编写)

《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本文为土壤专著《中国土壤》的一部分。

着重论述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成土过程特点以及土娄土、黑垆土和黄绵土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文中提到,黄土高原区成土过程有四个特点:

①土壤腐殖质累积;②石灰的淋溶与淀积;③粘化作用;④旱耕熟化作用(或土娄化过程)。

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朱显谟等(参加编写)

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本文为《中国土壤》一书的一部分。

从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土质、气候、地形和植被是影响水土流失的四个主要因素。

工程、生物和耕作等方面的治理是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原则。

水土流失的防治须以土为主,土、水、林综合治理。

土壤颗粒

田积莹等(参加编写)

《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本文为《中国土壤》中一部分。

土壤中有固、液、气三相,其中液气相是活跃部分,土壤固相是组成土壤的骨架,是稳定而不活跃的部分。

但是固体颗粒的组成特性及排列状态对液、气相有很大影响,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它是岩石风化的碎屑物质,也有的是有机物残体(如动、植物),另外还有在土壤中形成的有机及无机胶体相结合形成的复合体颗粒。

土壤颗粒组成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因而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热量及养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土壤颗粒组成是土壤质地分类依据的基础,在我国北方地区,应着重以砂粒及粗粉粒进行质地分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应着重以粘粒及粗粉粒进行质地分类,过渡地带应着重以粉粒进行质地分类,参照砂粒及粘粒。

土壤水分

李玉山(执笔)

《中国土壤》科学出版社1978年

全文分为三节。

第一节论述我国土壤水分循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和主要土类的水文状况。

指出土壤干湿过程滞后于气候并较为缓和,和气候干湿季在时间分布上不相吻合,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缓冲旱情,甚至“天旱地不旱”的功能。

文内进行了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与分期,总结出一定的地理规律性。

第二节是土壤水分与作物生长。

论述了土壤有效水和作物生长适宜湿度。

总结出土壤调节作物供水的几种类型。

即黄土高原的土壤深层储水调节;东北黑土区融冻水调节和华北潮土的毛管支持水调节。

分别列出了各类型的供水量和调节方式。

第三节是土壤水分调节。

主要从增加入渗、防止土壤物理蒸发,节水灌溉和防治渍害几方面提出了调节途径。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王德轩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小麦在陕西省粮食作物中占重要地位。

因此,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大幅度地提高陕西省的粮食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是通过十多年来的定点观察、调查研究和反复试验以及一些兄弟单位及社队的先进经验,针对小麦生产的主要矛盾而写的。

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小麦高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掌握小麦高产与土、肥、水的关系和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密植;正确调节合理的动态群体结构并促进健壮的个体发育,各个阶段对麦田辩证地分类以苗相进行管理;论证了统一穗多、穗重的科学依据。

一九七九年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孙林夫曹淑定刘向东等

曹建中丁登山等(陕西省水保局)

农业出版社1979年出版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一书是1973-1975年,在广泛搜集、整理过去水保科研有关资料,调查总结群众造林种草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水土保持林草的防护原理、水保效益、配置、营造、管护等方面的技术措施,并对黄土地区82种主要水土保持树、草种的形态、生态特性、分布、水土保持作用、经济用途、栽培技术等方面作了详细叙述,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林草建设的树、草种选择及林草栽培技术、利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此书是目前国内比较系统、完整、内容丰富、新颖的一部水土保持林草书籍,可供从事农、林,牧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工作的同志及农民技术员参考.

沥青混凝土在土石坝防渗上的应用

方正三

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此书系1970一1975年笔者参加陕西省长安县正岔试验坝与高82.5米的石砭峪大坝沥青混凝土斜墙的试验、设计与施工后,将这方面的经验加以总结,并参阅了50多种国外文献与大量国内资料编写成的。

本书计分六章:

(1)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防渗墙的进展;

(2)沥青的化学性质与沥青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沥青混凝土斜墙的设计与施工;

(4)沥青混凝土心墙的设计与施工;

(5)沥青与沥青混凝土在防渗墙施工中的质量检查;

(S)实例。

书末附有沥青混凝土防渗的土石坝统计表、马歇尔试验、矿料配比选定法,标准测定方法目录与工地实验室设备等附录。

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粘弹性材料,防渗与适应不均匀沉陷的能力都较强,并且造价低廉,施工期较短,修理也方便。

所以在国外推广相当迅速。

国内于1973年在东北白河建成第一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而以斜墙形式应用于大坝防渗则自石砭峪大坝沥青混凝土斜墙开始。

此项工程系笔者1971年创议引进该项新技术后采用的。

此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应用于国内大坝防渗上已收到良好效果,并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二十几个大中型坝上采用广泛推广,为我国大坝防渗工程填补了空白。

一九八零年

机械修梯田

刘万铨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年出版

此书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机械修梯田的规划、设计、定线、施工和工效计算等技术,并提出了提高相对工效的途径。

可供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使用,并可作为培训拖拉机手的参考教材。

一九八一年

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朱显谟主编

陕西科技出版杜1981年出版

本书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有关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及其演变和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及积累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整理编写而成的。

对于土地合理利用的研究,我们作了某些新的尝试,力图从总结土地演变过程的规律中,探索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不是停留在一般所谓“宜农、宜林、宜牧……”的概念范畴上,而是从利用、保护更新各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出发,探索了土地的合理经营和绿色植物的合理布局。

书中从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相互促进,因地制宜,有所侧重;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全局着眼,对于今后农业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途径和见解。

摇臂式喷头设计原理

蒋定生金兆森

水利电力出版社1981年出版

摇臂式喷头由于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制作容易,因而它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喷洒器。

本书以我所喷灌组近十年来的大量试验为基础。

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的一些试验成果,从改善喷头的水力性能,提高喷头运转的可靠性,调节喷灌机最优工况等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了摇臂式喷头的喷咀、流道、摇臂导流器、换向机构参数的合理选择及取值范围,对摇臂运动的计算机理论上作了详尽的论述。

可供从事喷头设计、制造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供水利、农机、农业等部门从事喷灌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机械等专业的大专学生参考。

一九八二年

英汉水土保持词汇

窦保璋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

本词汇包括水土保持及有关的科技词汇约10000条,书末附有水土保持科学中常用缩写字及有关的国际机构简称。

本书可供水土保持工作者及有关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编译工作者参考。

陕西农业土壤

陕西省农业勘察设计院主编

参加编写单位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土壤学会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4月

1958年和1976--1978年在全省范围内,先后进行的两次土壤普查,基本查清了我省主要土壤类型、障碍因素和养分现状,并针对土壤或作物的“病情”进行了科学的诊断。

在1976--1978年的土壤普查中,共采集和分析化验土样一百三十多万个,绘制了土壤养分现状图,土壤类型图及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图等共十万余份,为改良土壤,实行科学种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就使编写《陕西农业土壤》有了个基本的条件。

《陕西农业土壤》收集和整理了我省二十多年来的土壤肥料研究的成果及群众认土、用土、改土与合理施肥,培肥土壤的经验.它是建国以来,我省在土壤肥料方面内容比较丰富,系统且有实用价值的一本好书。

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些还是初步的成果,尚需继续充

实研究和提高。

尽管如此,它对于我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广大干部、科研、教学部门的专业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对进一步推动我省土壤肥料研究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定会起到好的作用的。

蚯蚓

黄福珍

农业出版社1982年1月

蚯蚓是一种潜在的土壤生物资源。

它对土壤肥力、物质循环、环境保护、畜、禽和水产养殖以及医药、食品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20多年试验研究资料的总结,并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编著成册。

全书共分十章、十三万字,分别阐述了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分布概况、分类学特征,以及蚯蚓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和在农、林、畜、禽、水产生产,环保、医药、食品中的应用。

介绍了蚯蚓养殖的方法及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是目前国内阐述蚯蚓改土、养殖及综合利用方面比较完整的一本专著。

黄土高原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初步分析

陈国良(参加编写)

《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福建科技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

本文从黄土高原农业建设方向及气候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出发,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指出了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并着重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几个重要问题—农牧适宜性界线,农林牧的合理布局、提高降水利用率的途径、山地不同水热组合的利用方向、河谷川平地的作物合理布局等问题,文中还结合该区农业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农业气候问题(农林牧生态适宜性比较鉴定;不同土地类型的气候生产潜力;降水的坡地再分配及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丘陵山区的农业气候区划方法等),从而为黄土高原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研究提供了气候学依据、途径与方向。

我国某些地区粮食中矿质元素背景值的综合分析

陈代中任尚学李继云(参加编写)

环境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粮食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在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为人畜地方性疾病,环境污染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一、六省区九类粮食十种元素背景值1、各类粮食元素含量以平均含量土标准差作为各元素背景值(以表格和丰度曲线表示)。

2、各类粮食不同元素含量比较,由高至低顺序为:

镁(0.3-2*10-3)>钙(1-22*10-4)>铁(2-13*10-5)>锌(0.7-4*10-5)>锰(0.6-4*10-5)>铜(3-8*10-6)>钡(1-5*10-6)≈锶(0.5-5*10-6)>钼(0.6-10*10-7)>硒(1-2*10-8)。

3、不同粮食的元素含量比较:

豆类>麦类>谷类>玉米。

二、陕西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中十八种元素背景值

小麦、玉米中十八种元素含量顺序为:

磷(2*10-3)>镁(1-1.5*10-3)>硫(1*10-3)>钙(1-6*10-4)>铁(2.5-6*10-5)>锌(2-3*10-5)≈锰(0.6-4*10-5)>铜(2.5-7*10-6)>锶(2.5-5*10-6)>钡(1.5-3.5*10-6)>硼(1.5-2.5*10-6)>铅(1*10-6)>铋(0.5-1*10-6)>镍(7-9*10-7)≈锡(6-8*10-7)>钼(5-7*10-7)>镉(0.5*10-7)>硒(1-2*10-8)。

小麦各种矿质元素均高于玉米,说明小麦矿质营养远优于玉米。

三、对六省区和陕西省的小麦、玉米中八种元素含量与国外资料进行了比较。

一九八四年

土壤保持的问题与展望(论文集)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编

1984年11月

《土壤保持的问题与展望》系1980年7月在英国伦敦的锡尔索召开的国际土壤保持会议的论文集。

该书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其内容共分四个专题:

①土壤保持设计所需的土壤侵蚀评价,②土壤保持的实验研究,③土壤保持的数学模式,④土壤保持的社会、经济和法律问题。

各个问题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当代土壤流失的评价方法,并论述了实施土壤保持措施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可行途径。

《土壤保持的问题与展望》是对我国从事水土保持、农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农田水利、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工作单位或个人颇有参考价值的读物。

蚯蚓改土及综合利用研究

黄福珍张与真(参加编写)

《蚯蚓养殖与利用》重庆出版社1984年出版

本文论述蚯蚓改土的效果,指出土壤动物中蚯蚓约占总重量的79%,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除了促进养分富集以外,还能调节和中和土壤反应。

蚯蚓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还能促进初生态腐殖质的形成。

在蚯蚓的生命活动中,能在土壤中构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道,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例如在土壤中灌入20毫米水,无蚯蚓的土壤需要3分24秒才能吸完。

而在每平方米有184条蚯蚓的土壤中只要10.4秒。

蚯蚓除了改土培肥之外,还是处理有机废物,生产优质有机肥的“小车间”,又是动物蛋白及人畜必须氨基酸的重要来源,在医药上,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材,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营养食品的添加剂。

沙打旺栽培技术

周泽生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沙打旺的分布、栽培历史、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外,着重阐述了沙打旺的栽培技术和飞播技术等,可供从事飞播种草造林和牧草栽培同志参考。

一九八五年

锌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残效与作物致毒界限的研究

余存祖彭琳戴鸣钧刘耀宏(参加编写)

《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应用》湖北科技出版社1985年

在关中土娄土上试验,向土壤施Znl00ppm,四年后土中尚残留19ppm,四年观测期间,土壤有效锌含量与施后天数有指数函数关系。

施锌对作物有残效,施后第四年,作物对锌的生物吸收系数(Ax)尚比对照有明显增加。

如施Zn从10-5,000ppm,玉米植株Ax为对照的2.1-17.9倍;小麦种子AX为对照的1.6-7.7倍。

锌对玉米致毒起始值为400毫克/公斤土,小麦此值远低于玉米。

施Zn5,000ppm处理,两年中玉米、小麦均在苗期致毒枯死。

大田调查与种子测定表明,目前生产中施锌量很低,又多为种子处理,玉米、小麦种子含锌量仅增加0.5-3ppm。

这样的剂量不会对人、畜健康与土壤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文中对防止土壤与农产品中锌的积累提出了几点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