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443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docx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上)

2012-10-1610:

38:

28   来源:

《化学工业》2012年第09期

  

  摘要:

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以重工业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

本文分析了该区域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等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和问题以及资源环境效率水平,提出黄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煤化工,现状,能源政策

  1黄河中上游地区区域经济特点

  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的19地市,区域面积约52万km2,分布于黄河的中上游段两岸(见表1)。

该区域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以煤炭资源开发及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

该区域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意愿和需求强烈。

该区域分布着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部分地区生存条件恶化,向小康社会迈进的目标任重而道远[1],谋生存求发展的意愿极为强烈。

区域内发展不均衡,经济差异比较显著。

部分地区的优先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愿望。

另外,作为我国煤炭的主要供给区,其发展需求随着国家资源能源需求增长而不断增长。

据预测,2015年全国煤炭需求在39亿t左右[2],2020年将达到45亿t左右,新增煤炭将主要依靠晋陕蒙宁地区。

  

(2)近年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地位持续上升。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区域大部分地、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进入21世纪,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该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速,煤炭资源富集城市发展势头尤为突出。

区域经济总量步人快速扩张轨道,从1995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三番强,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3)工业是发展主动力,重工业化倾向明显。

从1995年到2007年,该区域工业总产值翻了三番强,GDP份额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中上游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当高(见图2),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域工业结构呈现出过度重工业化倾向,但没有高级化的特征,仍以钢铁、化学原料、石油加工等原料工业为主。

  (4)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该区域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本底脆弱。

以高耗水、高排水的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漫灌为主的灌区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使得该区域水资源供需严重失衡,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用水被挤占,水土流失加剧,并进一步引发较为严重的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2007年,因超采导致地下水漏斗总面积达2444km2;黄河干支流分别有27%和78%的断面水质超标,部分河段出现断流,湿地萎缩,局部地区土地退化。

严峻的水资源供需形势、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水环境污染形势,是该区域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在国家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布局中,该区域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全国最大的综合开发区。

向京津、华东、东北、华南、两湖、四川等缺煤地区供煤,并建设一批火电厂。

发展高耗能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步改变我国高耗能工业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1]。

将煤、电、化工、冶金作为该区域的支柱和重点产业。

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对于指导该区域的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着深切的现实意义。

  2能源化工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煤炭开采业

  2.1.1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

该区域分布有国家规划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6个,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宁东、晋北、晋中六大基地的29个矿区,且均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建设、煤炭调出区。

《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在建设布局中提出,“十二五”新开工规模7.4亿t/a,其中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新疆为重点建设省(区),新开工规模6.5亿t/a,占全国的87%。

  作为国家最主要的煤炭产区和调出区,该区域煤炭储量达20423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36.9%;已探明煤炭储量约5713.58亿t,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56%。

2007年煤炭产量58092.8万t,占所在四省区总产量的48.2%,占全国的22.9%。

  2.1.2煤炭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煤炭产业是该区域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其他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区域煤炭生产从2000年的9463万t增长到2007年的57371.7万t(见图3),年均增长率29.4%。

2007年该区域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占各产业总产值的17.51%,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该区域煤炭的开采主力仍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与地区煤炭资源条件不相适应,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如,宁夏区矿井平均单井规模仅36万t/a;内蒙区鄂尔多斯市煤矿企业中设计能力在10万t/a以下的占67%;陕西区700多座煤矿中,大型矿井仅十几座:

山西区矿井平均单井规模仅22万t/a。

大型机械化矿井所占的比例较小,煤炭开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回采率普遍较低。

譬如,煤矸石利用率仅12%,中煤利用率不到40%,粉煤灰利用率约40%,煤层气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2.2电力行业

  2.2.1是“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输出地

  该区域是“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输出地。

宁东地区为国家规划建设的重要煤电基地;鄂尔多斯电网是蒙西电网过黄河向西南的延伸部分;陕西电网位于西北电网的东部,处在“西电东送”最有利的位置。

  “十五”到“十一五”期间,该区域列入“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火电规划的项目共有17个,总装机容量为2400万kW,占“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火电规划项目总装机的43.5%;其中用于东送的项目7个,装机容量为1692万kW,分别分布在山西忻州、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银川市,占东送项目总装机的52.8%。

  2.2.2以火力发电为主,技术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该区域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占95%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风电、水电、生物质、煤层气等发电装机比重极小。

小火电机组比重大,10万kW及以下小火电机组数量约占70%;在建或拟建的电厂单机装机容量一般在30万kW以上,百万千瓦级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尚属空白。

  通过对典型电力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烟气脱硫技术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脱硫率可达90%;但脱硫设施投入使用率并不高,以陕西省为例,2007年脱硫机组为465.5万kW,仅占全省火电总装机容量的35.8%。

电厂工业固体废物大部分送灰场填埋,综合利用率有限。

行业节能减排仍有差距,SO2减排、粉煤灰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2.3煤化工产业

  该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焦炭、电石、合成氨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的主要产地,以煤制甲醇为龙头的甲醇下游产品加工以及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也正蓄势待发。

  2.3.1传统煤化工产业集中度较低,技术相对落后

  2.3.1.1是焦炭主要产地,但集中度低、技术水平整体落后

  该区域有焦炭生产企业373家,生产能力约8300万t/a,2007年焦炭产量为7306万t,占四省区产量的68.3%,占全国总产量的26%。

  与全国焦炭产业相比,黄河中上游地区焦炭企业规模小、产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

截止2007年底,企业规模在200万t/a以上的仅有2家,100万t/a以上的7家。

平均规模约22万t/a,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四省区平均水平(表2)。

  由于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技术水平和环保问题已成为当地焦炭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该区域焦炭生产主要采用湿法熄焦,而干熄焦技术是我国焦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榆林、乌海和石嘴山等地分布广泛的半焦生产企业,以直立炉生产为主,单炉规模小,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2.3.1.2合成氨产能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

  煤制化肥产品以合成氨为代表。

黄河中上游地区除山西外,并不是我国合成氨生产集中的地区。

但依赖该区域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内各地市合成氨产业均有布局,共有合成氨企业33个,2007年产量429.85万t,占所在四省区总量的54.4%,占全国的8.6%。

  该区域内合成氨生产企业大部分采用国产技术,且以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为主,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合成氨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污水处理工艺落后,三废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

  2.3.1.3是电石主要产地,但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低

  电石行业对于煤炭和电力的依赖程度较高,黄河中上游地区基于能源和资源优势,受到电石企业青睐。

2007年,该区域共有电石生产企业182家,产量661.3万t,占宁蒙陕晋四省区总产量的66.3%,占全国总产量的44.6%。

  2007年,新修订的《电石行业准入条件》正式颁布后,我国电石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整体上仍处于生产分散、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状态,现有企业符合准人条件的只有50%左右。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电石企业同样具有上述特征。

  2.3.2甲醇装置逐渐大型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

  2000-2008年期间,国内甲醇产能和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4%和27.4%,2008年产能约2200万t/a,行业实现超常规发展。

2007年,黄河中上游地区甲醇生产企业共计15家,产能约310万t/a,占全国20.2%,其中煤制甲醇110万t/a,占该区域甲醇产能的35.5%。

  按照生产原料分,我国煤制甲醇产能占总能力的66%,天然气制甲醇占26%,焦炉气制甲醇占8%。

由于天然气制甲醇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3],焦炉气甲醇受焦化装置规模限制,未来甲醇产业原料仍将以煤炭为主。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我国甲醇行业正向着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008年,40万t/a以上规模的甲醇生产企业合计产能达到630万t/a,约占总产能的29%;而2006年国内甲醇装置规模在40万t/a以上甲醇生产企业仅有4家,合计生产能力仅为183万t/a,仅约占当时总产能的15%。

  (作者:

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祝晓燕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王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