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2590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三下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第三单元.docx

《三下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第三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下第三单元.docx

三下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起止时间

3.4

总课时

11课时

本单元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专题组织材料:

包括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买椟还珠》;真实故事:

《画杨桃》传说故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以及语文园地四。

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道理发人深省。

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阅读兴趣。

孩子们会为那个丢了羊的人感到惋惜,会为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不禁发笑,笑他的脑袋瓜和他的啤酒肚一样中看不中用。

孩子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更羸,还会实事求是,静下心来想想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①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初步懂得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④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关键

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意深远。

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

《寓言两则》2课时

《惊弓之鸟》2课时

《画杨桃》2课时

《想别人没想到的》1课时

语文园地三4课时

教学设计备课纸

课题

9寓言两则

类型

精读课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

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

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教学预设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教学设计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

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

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

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

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1)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

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

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

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

为什么?

总结: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

,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四、完成同步练习

9寓言两则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

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

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

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

“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

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教学设计备课纸

课题

10惊弓之鸟

类型

精读课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

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

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

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

 

教学预设

体音节,读作yù。

“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

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

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

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

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

伤口长好。

拼命:

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

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

主要写谁?

为什么?

(更羸、魏王两个人。

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

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

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

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

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

(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惊弓之鸟》。

(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释题:

“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

“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教学预设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

它为什么害怕弓箭?

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4)同学们,是谁有这样的本事,了解到那只鸟连听到弓箭的声音都害怕呢?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

”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

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

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

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

‘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

“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

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

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

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

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

你看到了什么?

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

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该怎么读?

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

生用手势配合表演。

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

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

(强调“啊!

”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让学生用箭号画出大雁掉下来的过程,目的是想通过“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只有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去感悟领会课文的内涵,才有可能准确地再现“惊弓之鸟”。

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语文就必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设计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

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

哪些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

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

观察:

飞得慢叫得惨

字理学习“惨”。

(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

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

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

(“离开”)“群”字呢?

(“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

(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

(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

(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板书:

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

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

谁读得好?

好在哪里?

(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

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

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

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

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

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

(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

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

他遇到类似的情况

 

18、惊弓之鸟

        观察:

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

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

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感受颇深。

首先,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进入状态,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

在讨论为什么说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导学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过程。

教学时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最后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设计肯定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势必得淘汰,但在按照新理念实践过程中又会碰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我在实践中多思索,多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备课纸

课题

11画杨桃

类型

精读课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认读和理解文中“叮嘱、审视、半晌、受用、教诲”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老师说的那段话,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初步读懂课文所蕴涵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或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都要懂得善待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并要善待他人的道理。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整体阅读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或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接着,读读我们的资料袋,看谁能最快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件与杨桃有关的事,请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

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我是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并想想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三、汇报交流

1、指名读生字,并说说还在哪些词中见过它们。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流利。

3、交流课文内容

说说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4、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的问题请同学读书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教学预设

四、品读父亲的话。

1、指读名,能说说吗?

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谁还想说说你读懂得内容。

相机理解“想当然”,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严中充满关爱、认真,它反复叮嘱。

理解“叮嘱”

师随机板书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2.看大屏幕加提示语自由练读。

父亲怎样说这段话的?

父亲()说: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3.指名读。

认真听他那里读的好?

4.评完后赛读。

5.最后齐读,记住父亲的话。

我记住父亲的话了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

看大屏幕,自己读读下面两句话,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

2)我看,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说。

一生读,其他生听再体会,再说区别。

师小结:

少了“认认真镇,老老实实”表达的意思就大不一样,所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快乐写字

l、熟记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生字

叮嘱:

“嘱”书写时注意“禹”的竖和提是两笔写成的。

严肃:

“肃”的下面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熟悉:

“熟”的右上是“丸”,而不是“九”

“悉”的上面不是“采”,而是一撇加“米”

3、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谨记父亲的话,认认真真地把桌上的杨桃画下来,当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说的?

老师又是怎样教育的呢?

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预设

二、研读课文,

1、默读第3至18自然段

思考:

(1)这部分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2)找一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