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3053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年级

高三

学科

语文

版本

统编版

内容标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高三总复习

小说阅读

二.教学步骤:

(一)知识要点

1.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理清情节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四个环节,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②提取线索,且注意线索的明、暗之分;

③了解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及其作用;

④关注出人意料的“突转”式结尾。

有关“情节”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情节的概括、线索的作用、情节间的关系、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等。

2.分析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场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分析环境应做到:

①掌握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衬托人物心理等;

②对社会环境的阅读,要能由表及里深刻领悟其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认真体会人物关系特点。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3.把握人物

“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

把握人物形象应做到:

①认真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神态等的描写;

②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

③评价人物切忌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而应当就事论“人”;

④明确小说人物的“典型化”特征。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人物的评价、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刻画人物的特色(正面、侧面、多角度对比等)。

4.提炼主题

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立意是小说的灵魂。

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提炼主题应注意:

①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所以认真分析主要人物可以透彻地领悟作品的主题;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5.品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阅读小说要特别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及表现力量。

品味语言时应注意:

①抓关键词,以点带面地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②深刻挖掘潜台词;

③认真分析个性化语言;

④留意作者含蓄、客观、形象的叙述语言。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词语或句子语境义的理解、通过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句子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等等。

6.鉴赏技巧

鉴赏技巧的目的是挖掘小说中的美感因素。

鉴赏技巧应注意:

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如描写的特点、叙述人称的选择等)、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等)和修辞手段来表情达意;

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如铺垫、照应等)和材料来谋篇布局。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艺术手法的辨别及其效果的分析、归纳行文结构等。

(二)答题技巧

解答小说阅读题,大致可分四步走:

首先,要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环境背景(即小说的三要素);其次,认真审读试题,明确命题意图和方向,进而选定有效答题区域;第三步,结合题目对有效材料作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着眼点应放在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品味语言、鉴赏技巧上;第四步,本着“以原文为蓝本”的原则,简洁准确地答题,或引述,或整合,或概括,或推断。

【题型示例】

父亲的嘱托

杨逸

“爸,我不去念了。

”我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广州找弟弟去……”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

“你别瞎操心,我有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呢?

眼看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凑够一半。

村里已经挨家挨户地借遍了,弟弟昨天又寄回500元钱,加上我暑假做家教挣的钱,还是不够。

唉,为了供我读书,家人真是竭尽全力了。

爸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扫公路的活儿,没日没夜地干。

过度的劳累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儿,其实他今年四十才出头。

妈身体不好,却总也不肯上医院看。

最让我感到愧疚的是弟弟,小小年纪就辍学打工,赚到一点钱就往家里寄。

夜深了,窗外的星星困得睁不开眼,我却怎么也睡不着。

爸也没睡着,一声声叹息像铁锤一样砸疼我的心。

破晓的时候,爸披上衣服,对我说:

“今儿个你跟我到你城里叔叔家去一趟。

”我一骨碌爬起来:

“我不去,去了也是丢人。

”爸急了,猛地给我一巴掌:

“丢人重要还是读书重要?

”爸很少打我,我知道他心里比我还难受。

我故意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了爸爸后面,可终于到了叔叔家门口。

爸怯生生地敲门,敲了十几下,才听到一个懒洋洋的声音:

“大清早的,是谁呀?

”爸忙说:

“他婶,是我们。

”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

婶婶打着哈欠问:

“你们一大早来干什么?

”爸僵住了,过了一会儿,他嗫嚅道:

“来看看你和我兄弟。

叔叔也出来了,勉强寒暄了几句,爸终于开口了:

“他叔,其实我们这次来是有件事想求你。

”我看见叔叔立刻皱起了眉头:

“什么事?

”“这个,你侄女今年考上了大学,学费还差一点儿,想跟你借点儿。

”“借钱?

”叔叔像被烫了一下,“借多少?

”“3000。

”爸小心翼翼地说。

叔叔吸着烟,不看我们父女,只望着窗外阴郁的天空。

婶婶漫不经心地抹着桌子。

爸想说话,可只吧嗒了几下嘴。

屋内静得令人发慌。

又过了一会儿,堂妹出来了,爸忙跟她打招呼。

她扫了我们一眼,对她爸妈说了一句“我去学钢琴了”,就出门了。

叔叔一下子受到启发:

“你们看,小文学钢琴一节课就要150,你们说我容易吗?

”婶婶接着说:

“别看我们像有钱的样子,其实挣得多花销也大,买房的钱不说,就是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信息费、物业管理费加起来也够呛,不像你们乡下,一年花不了几个钱。

”爸低着头说:

“我也知道你们不容易,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想来麻烦你们,看在孩子读书的份上,帮哥一次。

我惊呆了,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眼圈也红了。

叔叔大约也受到震动,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

“借就借吧。

”婶婶极不情愿地从房间里拿出钱,爸爸伸过颤抖的双手去接,婶婶手却一缩:

“得打张借条!

”乡里人借钱,是从不打借条的,让你打借条,就是不相信你。

爸爸的喉头滚动了一下,歪歪扭扭地写了借条,婶婶才迟迟疑疑地把钱递给爸爸。

我忘了那天是怎样走出叔叔家门的,我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

爸说:

“爸求你一件事。

我说:

“爸,您有啥事只管说。

爸说:

“等你念书出来,成了城里人的时候,你可不要……”

“不要啥,爸?

“不要让你弟弟给你打借条。

(选自2006年8月1日《扬子晚报》)

1.试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三自然段的妙处所在。

 

答:

2.你怎样理解“我没想到一向铁骨铮铮的父亲竟哽咽起来”这句话的含意?

答:

3.小说的题目是“父亲的嘱托”,那么,父亲到底都嘱托了哪些内容?

答:

4.认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

答:

抉择

郭泉

再次踏上家乡的热土,高振田的心情万分愉悦。

这次有机会回老家完全是因公出差,公司准备在A城筹建分公司。

高振田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公司希望他考察一下A城这个市场,掌握并反馈第一手资料。

对于公司的委派高振田欣然接受,毕竟他也想为家乡做出点贡献。

高振田伸手叫了辆出租车,地点是提前预订好房间的A城宾馆。

路上,出租司机问是不是来A城旅游观光的,高振田随口应了句是,眼睛却透过车窗张望着街上的风景。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司机摇下玻璃探出头去问拦车的人到哪里,说的是普通话,拉车的人说到A城火车站,说的是A城方言,司机说正好顺道,上车吧,那人问多少钱,司机说十块,那人还道:

“八块钱,去不去?

司机抓抓后脑勺说:

“上车吧。

他们说的都是A城方言。

高振田听着打心里觉得舒坦。

回家好啊!

回家就是好!

A城宾馆到了,司机赶忙下了车帮高振田把行李搬出来,高振田问:

“多少钱,师傅?

”司机说四十。

高振田有点诧异,问:

“请问是怎么算的?

”司机指了指车里的里程表,说是按里程走的。

“噢,行,给。

”高振田掏了四十块钱出来,“谢谢啊,师傅。

出租车绝尘而去,高振田早已计算了一遍,按照这个价位,刚才那位拦车的人至少应该付二十块钱方能到火车站,怎么八快钱就搞定了?

是计价方式不一样,还是这只是个巧合而已?

迈着稍微沉重的步伐,高振田慢慢地走向A城宾馆。

晚上,远在公司所在地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诫他回到家乡应该说家乡话,以免上当吃亏。

高振田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付四十块钱的出租车费了,但他还是希望这只是个巧合而已,毕竟每一个城市都有它风景的败笔,高振田这样安慰自己。

第二天高振田按计划考察分公司的几个选址。

忙忙活活就到了傍晚时分,他想吃原汁原味的水煮鱼头,于是就近找了一家大排档,点上一盘,畅快淋漓地吃了一回。

结帐时,打量着衣着光鲜、西装笔挺的高振田,老板问:

“先生是外地人吧?

”高振田说是来A城旅游的,昨天刚到。

老板点了点头说:

祝您玩得开心。

 

高振田说:

“谢谢,多少钱?

”老板坚定地说:

“三十。

”高振田心里颤抖了一下,指着桌上的菜单说:

“上面不是标价十八吗?

“噢,那是以前的价格,现在鱼涨价了,很贵的。

我现在正准备改一下菜单呢。

”老板忙解释道。

高振田走出大排档,就近用A城方言问了一个家乡人,回答:

是十八块钱一盘。

高振田心里失落落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宾馆的。

第三天,高振田在考察关于这一个行业的相关供应商时,偶然看到一大群人正围在马路中间。

他走了上去,明白是一场交通事故。

肇事车辆及车主呆呆地被围在那里,等候处理。

从车牌和车身能看出是外地的私家车。

它撞着了一位中年男子。

交警正颐指气使地维持着交通秩序。

中年男子双手摸着腰部作痛苦状,正在跟其中一个交警用A城方言叙述着事发经过并要求肇事车主赔偿医疗费,交警也用方言不停地重复说:

“你放心啦,本地人啦,还能吃亏?

高振田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事故现场。

两天后,公司方面打来电话询问A城是否适合开公司。

高振田手握着话筒,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12期)

1.小说结尾“高振田手握着话筒,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的原因是什么?

答:

2.高振田在A城所遇到的能算是“风景的败笔”么?

为什么?

 

答:

3.高振田在家乡之行中经历了怎样的心情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

4.作者意欲借这篇小说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0分钟)

不愿上天堂

[印度]哈里希·约哈里

从前有个名叫拉拉的商人,他的乐善好施远近闻名。

每当圣徒经过他的城镇,他都提供衣食钱物。

一天,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受到了拉拉的热情欢迎。

拉拉以美食招待,并请他留宿家中。

圣徒很高兴,临睡前对他说:

“拉拉,你的义行为你在天堂赢得了一席之地。

”“谢谢你这样说,大师,”拉拉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准备好。

”“今天就可以,”圣徒说,“我马上就带你上天堂。

”拉拉看起来很痛苦:

“哦,那是我最大的愿望,但是现在恐怕不可能。

”“为什么?

”“如你所知,我没有妻子,她几年前就去世了。

我儿子才10岁,还需要我照顾。

还需要些时间他才能长大到接管我的生意,到那时我会很高兴接受你的邀请。

”“你要多长时间才能准备好?

”拉拉想了一会儿说:

“15年后他25岁,该能打点生意了。

那时我就可以去了。

”“就15年吧,”圣徒说,“到时我会返回,履行我的诺言。

15年后,圣徒返回拉拉家。

门前躺着一条看门狗和一群小狗,当他敲门时,狗摇着尾巴欢迎他。

拉拉的老仆一开门,立刻认出了圣徒。

“欢迎您,先生!

”仆人说,“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的老主人不在了,现在是他的儿子照料生意。

”“拉拉在哪儿?

”“5年前他死于心脏病。

但是请进,先生,这房子跟从前一样,门永远为圣徒打开。

进来吃顿热饭吧。

”圣徒进门,狗也跟了进来。

圣徒坐着等候时,想到没能送拉拉上天堂,感到非常悲哀。

他闭上眼睛冥想,突然意识到拉拉已投胎为身边的母狗。

“拉拉!

”他说,“你在干什么?

”“儿子20岁时,我死于心脏病发作,”拉拉说,“当时他的新婚妻子怀孕了,虽然他生意做得很成功,但我担心没有人保护房子和他的家人,所以决定回来做条狗。

”“我理解,”圣徒说,“现在你准备跟我走吗?

”狗叹了口气:

“非常想跟你走,但恐怕现在不行。

这些小狗全靠我,两年后他们会长大,能保卫房子。

那时我就自由了。

”“好的,”圣徒说,“两年后我会返回。

两年后,圣徒重返拉拉家,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

圣徒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拉拉投胎的那条狗。

老仆迎接他时,圣徒问:

“这些狗的母亲哪去了?

”“一年前被贼杀死了,先生。

”仆人说,“你不知道它死前是怎样英勇地战斗。

请进来吃饭吧。

”仆人将狗和孩子们从圣徒身边赶开,然后去盛饭。

只剩下鹦鹉在圣徒身边了,它突然开口说:

“嗨,欢迎回来。

嗨,欢迎回来。

”圣徒陷入冥想,他确定拉拉投胎成了鹦鹉。

“嗨,拉拉,”他说,“你现在没有负担了。

房子受到保护,家人也过得很好。

是上天堂的时候了。

”他打开笼子,向鹦鹉伸出手。

“请别带我走!

”拉拉说,“我在这儿挺好。

儿子儿媳都很喜欢我,他们会想我的。

孙子孙女们喜欢和我说话,用手给我喂食。

非常感谢你记得你的诺言,但我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上天堂。

这个笼子就是我的天堂。

很遗憾让你白跑一趟,我不再想要任何不属于我的东西了。

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存在?

圣徒感到震惊,但他尊重拉拉的愿望,不再返回找这个没有时间上天堂的商人。

(选自2006年5月23日《环球时报》)

1.请谈谈第二段“一位道行高深的圣徒来到城里”一句中“道行高深”在文中的作用。

答:

2.根据原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拉拉这一形象的内在特点。

答:

3.根据你的体会,分析“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一句的含意。

答:

4.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揭示拉拉的生存目的?

试结合拉拉做人做狗做鹦鹉的经历,解释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

后娘

红柯

暑假开学,爹给铲子新娶的后娘和后娘带来的那个圆胳膊圆腿儿圆肚肚圆脑袋圆脸盘圆眼睛的五岁小弟弟都走出院子送铲子回学校读高三,后娘很温和地同铲子再见,铲子心里就装进了一个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一直挂在铲子心里,所以铲子的笑脸就多。

老师同学都说铲子变了一个人儿,铲子忍不住抿嘴儿笑:

当然!

爹终于不再孤寂,铲子能一门心思冲高考了!

 

可是,上半学期的一天上午,铲子正由寝室去教室,突见邻居兴堂叔找来。

兴堂叔看见他喊:

“铲子——铲子——”

铲子忙跑过来:

“叔,你来了?

“我进城买农药,你……你爹让我顺道看看你。

“我爹好吗?

“好……好,你娘对他一千个好哩。

“我……后娘好吗?

“好,好呀。

可是……”

“咋?

“你娘她……她不要你了。

她不许你回家去。

“可我想爹呀。

“想也别回。

你娘说你要回去,她就走。

你爹让你千万别回家去。

铲子的眼一潮。

他九岁上就没了妈,他多想有爹又有妈呀。

可是,铲子得听话,铲子心疼爹。

铲子潮着眼说:

“我不回家,一定不回。

” 

兴堂叔的眼也潮。

兴堂叔叫声“铲子呀”,从兜里掏出一沓钱说:

“这是你爹捎给你的一千块钱。

省些用,够到高考了。

” 

铲子不由瞪大眼睛:

“爹哪来这么多钱?

“他把你家的牛卖了。

为这,你娘生了好大的气呐!

眼下总算好了。

铲子,一定好好读书,一定考上呀。

” 

铲子接过钱,喊声“爹呀!

”眼圈儿红起来。

兴堂叔小心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小照片儿捧给铲子:

“铲子,这是你爹的照片。

想爹了,就看上一眼吧。

铲子双手接过照片,眼泪一下子淌下来。

铲子淌着眼泪对兴堂叔深鞠一躬。

兴堂叔重重拍下铲子的肩:

“孩子,一定好好读书!

一定考上呀!

一定别回家去呀!

兴堂叔走了,铲子一口气跑回座位,泪水一下子打湿几本书。

他一时真有点儿抹不过弯儿呢,那轮太阳还在呢……可钱和照片实实在在地揣在兜里。

他抽泣一下,狠狠把照片和钱捏一下,那轮太阳就被捏出了心窝儿。

铲子想:

她不要我就不要吧,只要要爹就行。

再抽泣一下,慢慢擦干眼泪。

可是,卖了拉犁的牛,爹该平添多少苦和累呀!

他仿佛看见瘦削的爹在田里弯成了一只硕大的虾。

铲子拼命嚼书,每天都对自己说:

只许胜不许败。

高考后,铲子在城里打工,上大学不能再全指望爹了。

 

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铲子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儿:

也许拿了通知书回家她不会骂的?

这个想法儿一旦出现便难以克制。

他进村时正值晌午头儿,正是人家各自坐在自家院子的树阴里吃午饭的时间。

毒辣辣的太阳把没树阴的土地、房屋晒得白花花,灼死人。

铲子紧阵儿脚,走到自家院门口树阴下。

不灼热了,舒服了许多,铲子又害怕起来:

万一惹了她咋办?

只一会儿,铲子就拿定主意:

不管咋的都要看一眼爹。

他壮下胆,几步跨进院子大喊:

“爹——爹——”

没人应声!

 

他这才觉出院子很静,院子里因少了那头牛显得很空落,在原来拴牛的地方坐着一个剥花生的小男孩。

小男孩的脸瘦瘦的,胳膊细细的,干瘪的小手像是根本就捏不开花生壳儿。

小男孩听见喊,猛地抬头。

小男孩的脸怔怔的,两只眼睛格外大。

小男孩突然明白了什么,哇地哭起来:

“哥,哥……咱爹早死了……娘不许给你说。

铲子愣住了。

看着破旧的屋子,看着屋子上升起的黑黑的炊烟,铲子的泪涌出来。

(选自《北京文学》2005年第8期)

5.小说开头“圆胳膊圆腿儿圆肚肚圆脑袋圆脸盘圆眼睛”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6.根据原文,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具体含义。

(1)春天的太阳一直挂在铲子心里。

答:

(2)狠狠把照片和钱捏一下,那轮太阳就被捏出了心窝儿。

答:

7.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铲子还是后娘?

根据是什么?

 

答:

8.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试从“后娘”的角度对此加以说明。

答:

 

【试题答案】

1.答:

①道行高深,圣徒才能带拉拉上天堂,从而引出履行诺言的情节,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②道行高深,圣徒才能看出拉拉投胎成狗、鹦鹉,从而引出两人的对话,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

2.答:

乐善好施,责任心强,英勇无畏,热爱家人。

3.答:

①“三个孩子正在和几条狗、还有笼中的一只鹦鹉玩耍”表明拉拉的后代已不再需要拉拉的保护和照顾,他们自己能够和谐快乐地生活。

②“院子显得生气勃勃,一派祥和气氛”重在突出生活的美好,暗示这里虽不是天堂但胜似天堂,暗示拉拉不会上天堂。

③“笼中的一只鹦鹉”为下文埋下伏笔。

4.答:

①最能揭示拉拉生存目的的是“如果无牵无挂没有责任,那我干吗还存在”。

②拉拉认为,自己存在于世就是要负起某些责任。

做人时,他以抚养儿子并向圣徒提供衣食钱物为责任。

做狗时,他以保护家人、房子和抚养小狗为责任。

做鹦鹉时,他以安慰家人、给家人带来欢乐为责任。

5.答: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句话写出了小男孩的健壮与可爱,与结尾处对小男孩“脸瘦瘦的,胳膊细细的,干瘪的小手”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反衬出后娘对铲子的爱:

后娘为供养铲子读书,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劳累亲生儿子。

6.

(1)答:

后娘的形象和母爱一直保留在铲子心里,让他感到温暖。

(2)答:

后娘不让自己回家的绝情与冷酷让铲子心寒,于是下定决心忘掉她。

7.答:

主人公是后娘。

根据有二:

①小说题目是“后娘”,可见小说是把后娘作为中心人物的;②虽然小说把铲子放在了台前,但情节都是围绕后娘展开的,都是为了间接描写、刻画后娘这一伟大形象。

8.答:

出人意料的是:

前文写后娘不要铲子了;到结尾,读者才知道后娘原来用另一种方式深爱着铲子——瞒着铲子父亲早已去世的消息,费尽心力供他上学。

合乎情理的是这个结局其实在前文有所暗示:

①开头描写后娘“很温和”,给铲子的感觉像太阳;②铲子并不急需太多的钱,爹没有必要卖牛,所以爹卖牛一事就有可能是假的;③既然后娘不让自己回家,那应该是父亲而非兴堂叔来学校见铲子“最后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