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41440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X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

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某某》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

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

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

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

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某某》,同郭小川一样

也是战士诗人。

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知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

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X白羽〔《日出》〕、邓拓

〔《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X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X世吾

“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B〕。

A 杨朔

B 秦牧

 C X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X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 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6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7、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D〕。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1、“三突出〞 

“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表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四、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

〔1〕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

“三红一创〞 

〔2〕纪实性的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

〔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

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

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

主题:

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

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

之间:

一方面自私,

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

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

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

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②比照手法:

1.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2.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

矛盾。

 

〔3〕比照手法:

人物语言口语化,表示语言书面化。

  五、论述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1〕杨沫 

〔2〕主题:

探索某某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3〕艺术特色 

①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她的自身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②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

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

余永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对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③浓郁的抒情笔调:

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

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2、《茶馆》的艺术特色 

〔1〕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

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

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商人的形象。

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参加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

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ⅰ民族地方的特色:

北方茶馆 

ⅱ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

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ⅲ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

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象征意味:

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

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

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

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

“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表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

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者介绍: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某某。

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平〔今〕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她早年在北平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某某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根底。

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东方欲晓》、《芳菲之歌》等。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自觉参加革命,从苦闷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一困难历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明确了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由此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青春的赞歌。

 〔三〕、林道静的成长经历: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困难过程。

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

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

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

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

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

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

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

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决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

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

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

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

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与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比照。

 〔四〕、《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清节,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

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比照来刻划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

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

茹志鹃 

〔一〕作者生平:

 

      茹志鹃〔1925—1998〕, 曾用笔名阿如、初旭。

 祖籍某某,生于某某。

幼年父母双

亡。

一九四三年参加新四军。

一九五五年从某某军区转业到某某。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

 长篇小说:

 《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散文集:

   《惜花人已去》等。

  

〔二〕《百合花》的思想内容: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史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

小说撷取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动人的小插曲,再现了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表示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刻画了一位憨厚、质朴的可爱的小战士和一位羞涩、美丽而又善良的新娘子的动人形象。

三〕茹志鹃小说的独特性 

1、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

她不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加以精细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折光。

 

   作品虽然取材于解放战争,但作者却借助“我〞与小战士去往前沿阵地包扎所的路上的情感流动与在前沿阵地包扎所小战士向当地群众借被子这一平凡的事件,展开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2、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盘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3、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意味。

 “伤痕文学〞 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某某《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

《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最宝贵的》,X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X义的《枫》、宗璞的《我是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

“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二、“反思文学〞 

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

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与此前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的思想根底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反思文学〞的作家多是50年代的“右派〞,通过自己苦难的人生体验,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对近十几年来的社会历史进展了理性的反思。

 

  代表作品有:

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

 

 

三、“改革文学〞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X围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改革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于是在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与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和欢乐  。

 改革文学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揭开了“改革文学〞的第一页。

这一阶段的改革小说还显得有些单一和粗糙,有模式化的倾向,大多表现改革者与极左路线以与旧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1981年X洁出版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标志着改革文学的开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作品折射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X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三)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题材进一步扩大,更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作家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中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如贾平凹的《浮躁》,X炜的《古船》等。

进入8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思潮的“改革文学〞便退出了文学的舞台。

  

“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以贾平凹的《商州初录》、 X承志的《北方的河》、某某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沙灶遗风》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个追寻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热潮。

 

寻根文学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态或传统的精神价值为主要表现对象,借助于民情风俗、奇人轶事、神话传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

 

1984年12月,在《某某文学》杂志社与《西湖》杂志社等单位组织的座谈会上,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提出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文化寻根问题。

此后,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能量来重新塑造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寻根文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一方面寻根文学的出现是有着“知青〞背景的青年一代作家,自我寻求文化定位和支撑的结果。

 

  另一方面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开展也受着外来文学的影响。

艾特玛托夫对俄罗斯异族民风的描写,马尔克斯对印第安文化的再现与川端康成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的小说创作,都在表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传达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尤其是1983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给中国作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鼓励,激活了中国作家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参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愿望和信心。

    

寻根小说的的特点: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等方法丰富作品的意蕴。

  

寻根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复杂的景观,概括起来大致有下面三类:

一是民族文化派〔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家有汪曾祺、李杭育、邓友梅、某某等。

 

这些作家对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依恋,他们有意无意在维持着传统心理态势和生活方式。

从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淡泊、清贫、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李杭育在“葛川江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最后一个〞的形象:

最后一个渔佬——福奎〔《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画师——耀鑫〔《沙灶遗风》〕等。

 

  某某的《棋王》通过王一生的“吃〞和“下棋〞的故事流露出这样的意蕴:

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二是原始生命派。

 

代表作家有乌热尔图、X万隆等。

 

   原始生命派作家把寻根之源上溯到自由自在的原始蛮荒时代,把对生命力的追求作为创作主题不断出现在描绘边域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之中. 

  作品中的主人公秉性强悍,充满野性、充满行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充分开展的性格。

 

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等作品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的鄂温克族猎人的形象。

   X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

如《老棒子酒馆》中的陈三脚。

  

   思考:

原始生命派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矛盾。

 三是忧患派。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王安忆、李锐等〔这一派作家大多由知青作家转化而来〕。

   忧患派作家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了对人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充溢着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韩少功的《爸爸爸》   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锐的《合坟》   

六、“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

 

代表作家:

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

 代表作品: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苏童的《飞越

我的枫杨树故乡》、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现实一种》等。

 

先锋小说的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

         洪峰的《极地之侧》 

        苏童的《十九间房》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先锋小说家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3、在文本特征上,表现表示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古典爱情》等。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孙甘露《信使之函》 

     蒋氏干瘦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汪曾祺  

一个温情的人道主义者1、汪曾祺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汪曾祺〔1920—1997〕,某某高邮人。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喜欢中国文人画。

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

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58年划为右派,下放某某。

1962年调回京剧团任编剧。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得到很高赞誉。

 

汪曾祺的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小说的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创作情况 

    对他的故乡某某高邮地域风情的描写〔《受戒》、《大淖记事》〕; 

对塞外果园的描写〔《乡下的阿基米德》、《说话压韵的人》〕;     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某某的描写〔《捡金子》、《航空奖券》〕;     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八月骄阳》〕。

  2、《受戒》的人性内涵:

 

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外表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我自己想象,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 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 

                                                              ——       汪曾祺 3、汪曾祺写作的独特之处:

 

   他小说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A、淡化情节,铺开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风俗画。

 

   例如,在小说《受戒》中“受戒〞的场面一直在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侧写,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情节的中心。

小说不断的插入其他成分,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B、汪曾祺的小说 具有和谐含蓄之美。

 

   他的小说很少抽象的思辨与迷狂的沉醉,而是适可而止,“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

在文中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X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鲁迅 C、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