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359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

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

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3、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

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

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4、“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

反面人物:

张灵甫,余永泽。

5、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

(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

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故事完整,头尾齐全。

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

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组成生活众生图。

(3)经常采用“扣子”和“卖关子”的手段。

如《登记》。

·《三里湾》是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小说。

六、柳青《创业史》人物形象塑造(举例论述)

1、三大能人:

郭世富:

老奸巨滑,公开对抗,善于进行合法斗争,是农民中自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

姚士杰:

阴险毒辣,表面老实,暗使阴谋,习惯于背地里较量,是反动富农,敌对阶层。

郭振山:

自私、雄心勃勃,既善于隐蔽又锋芒毕露,是党内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

2、梁生宝:

是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他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

在他身上体现出作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a、献身的精神。

这种献身的精神最初来自于自己切身利益的长久不能实现的希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从而使自己对集体充满了信赖。

b、无私的品格。

这种无私的品格,在《创业史》中,集中地体现为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的冲突,体现为梁生宝放弃对改霞的情爱。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梁三老汉:

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

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

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

如他时刻关注互助组的命运,为进山割竹子的梁生宝担心,几次偷看新法育秧,对梁大老汉和王瞎子退出互助组没有好感,反映了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7、梁斌《红旗谱》朱老忠人物形象:

朱老忠,这是一位处于20世纪新旧时代交替期的农民英雄典型形象。

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

第一,反抗性。

少年时代家破人亡的悲剧,铸成他对地主的深仇大恨和强烈的反抗性。

这种反抗性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主导性格。

第二,侠义性。

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他救危扶困,资助江涛上学,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第三,人生的磨难和斗争使他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坚韧性。

他的身上既保留时代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8、孙犁“荷花淀派”小说

1、孙犁,1913年生,原名孙树勋,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吴召儿》,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艺术风格:

① 纷然多姿的妇女形象塑造; ② 浓郁的抒情格调; ③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④ 白描的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9、茹志鹃小说思想艺术创作特色:

① 在选材立意上,茹志鹃小说大多没有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的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她善于选择生活中实有特征的横断面,以小见大,反映出时代生活的特征。

 

② 在人物塑造上,茹志鹃笔下的主人公,不是高大的、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普通人。

他们多是思想性格正在发展和成长中的人物,既使写到先进英雄人物,也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中平凡的一面。

③ 在表现手法上,茹志鹃小说多采用精巧的构思,合理的布局,并擅长深入细致的心理刻划和象征性的细节描写,以烘托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

 

④ 茹志鹃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细腻深沉的情思,清新俊逸的风格,使小说意境优美,格调秀雅,象散文诗一般。

·《青春之歌》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篇小说(林道静)

10、十七年诗歌

·政治抒情诗(名词解释):

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

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郭小川:

1、生平:

1919—1976年,河北丰宁县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

50年代写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和抒情诗《望星空》。

60年代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形成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创作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

2、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

a.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

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b.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c.诗歌形式多样。

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闻捷歌唱新疆各族人民新生活的《天山牧歌》(代表性诗集);田间描绘蒙古草原巨大变化的《马头琴歌集》。

11、十七年散文

·杨朔的代表作品:

《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

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12、十七年戏剧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描写吴越战争)等。

其主要内容:

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蔡文姬》为曹操翻案,《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茶馆》的主要艺术特色:

1.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2.使用侧面透露法,选择茶馆这个窗口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a.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b.茶馆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处,可以容纳各种人物。

c.茶馆是社会的窗口,可以窥见都市生活的一斑。

3.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

a.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b.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

c.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样既写了人物,又表现了时代。

d.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田汉《关汉卿》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

13、“文革”时期的文学

1、1966年2月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的“文艺黑线专政论”

2、名词解释:

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特征:

a.创造不同于旧时“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形象;b.情感表达单一,仇恨为主导情感。

手抄本小说——①手抄文学与当时的地上文学距离并不远,只是与文革特定时期的政治相冲突,粉碎“四人帮”后,很快得以出版,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曲折的爱情故事,知识分子的歌颂,爱国主义主题。

一次著名的文字狱。

② 赵振开《波动》、靳凡《公开的情书》,以多视角的叙事展现那个时代现实的方方面面,勾勒了社会各种人物的心态,尤其是知青中绝望与希望两种心态,《波动》是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一部小说。

3、“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

老一辈——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半棵树》、绿原《重读圣经》、年轻一代——食指《相信未来》。

14、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此后,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15、反思文学特征

1、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从伤痕文学情感的宣泄转到冷静的思考,理性的觉醒)

2、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

(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

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评价)

3、在文学是如何更好地写“人”,表现“人”方面,“反思文学”也比“伤痕文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伤痕文学”重新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中心地位,“反思文学”进而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发掘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把作家自己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通过作品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这一切均已标志着作家们关于“人”的概念的不断深化。

16、改革小说(名词解释)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代表作品: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柯云路《三千万》、《新星》、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张炜《古船》、何士光《乡场上》、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

·开拓者家族:

新时期作家蒋子龙所创作的以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的发轫之作)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映工业战线改革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包括《开拓者》、《人事厂长》、《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进攻型性格的新人形象,形成了一个开拓者家族。

系列:

⑴霍大道—开拓者家族的胚胎;⑵乔光朴—开拓者家族的代表-乔光朴形象特征:

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②改革家的胆识,③强硬的铁腕,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⑶金凤池—开拓者家族的怪胎;⑷车篷宽;⑸刘思佳、解静—年轻的改革者。

17、新潮文学

“新潮小说”的主题是关注 人的个性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性的解放。

代表作: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

18、先锋小说

代表作家:

马原、格非、余华、苏童、洪峰、莫言、孙甘露、叶兆言、北村、残雪。

十九、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

即“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化”,特征:

1、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2、着重描摹凡俗小人物,3、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

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代表作家有:

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叶兆言、王安忆、刘恒等。

作品: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同时发表于1987年;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池莉人生三部曲:

《烦恼人生》印家厚;《不谈爱情》庄建非——吉玲;《太阳出世》

赵胜天——李小兰。

二十、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主张: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识。

主要代表作有:

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

《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等;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

《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等;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

《爸爸爸》(鸡头寨-丙崽)《女女女》等;阿城的“三王”:

《棋王》(王一生道家精神)《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二十一、80年代诗歌

·“归来的诗人”(名词解释)——也称为“复出”诗人,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包括:

1、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昌耀、梁南等。

2、1955年因“胡风集团”事件遭难的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等。

3、5、60年代因与政治有关的种种原因,从诗坛消失的诗人,蔡其矫、“九叶诗人”辛笛、陈敬容等。

共同特征:

1、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

2、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

(注意与朦胧诗人区分)

二十二、朦胧诗

·艺术特征:

意象化、象征化、哲理性。

朦胧诗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视角,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与表现,形式和语言具有“陌生化”效果。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2、打破了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

·表现内容:

1、思想内容上:

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

3、悲壮的英雄意识和忧患意识。

·代表诗人:

舒婷、北岛(硬汉)、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

三位诗人不同的创作个性:

1、舒婷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美丽而忧伤的诗情。

2、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辩的色彩。

3、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注重个人主观感觉,构建了一个童话世界。

·三崛起:

朦胧诗讨论中有关“崛起”的三篇文论: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二十三、80年代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文革博物馆,自剖精神)

·文化散文(名词解释)——20世纪8、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

代表作家及作品:

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

·汪曾祺,“抒情艺术散文”代表作家。

代表作《蒲桥集》、《塔上随笔》。

二十四、90年代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主要描写始自清末讫于40年代内战的50年中渭河平原白、鹿两家族的起伏沉浮余历史风云之间的纠结。

备注:

1、填空、选择(不定项)各十分,1空1分;

2、名词解释(5道,1道4分)须包括时间,地点,代表作家和作品(举例)。

3、简答(2道,1道10分)不需举例,分点答题;

4、论述题(2道,1道20分)“前三选一”,第四必做(80年代以后,即新时期以来任一作品写300字左右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