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79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题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2.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4.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5.胡风文艺思想的主体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和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为“(双百)”方针。

7.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以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8.1962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社论,指出文艺的服务对象,应由为工农兵服务,扩展到“(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服务)”。

9.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革”的导火线。

10.林彪委托江青于1966年2月2日至20日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1.《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通常被简称为“(三红一创)”。

12.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被称做蛤蟆滩的“(三大能人)”。

13.“为朋友两肋插刀”和“出水才看两腿泥”是(朱老忠)的口头禅。

14.《青春之歌》是一部(成长)小说。

15.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指出要注意搜集民歌,并说: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16.五、六十年代,诗歌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流派,一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进步的诗风,是主流;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诗风,是逆流。

17.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你是否还记得六十年代一首著名的诗歌《雷锋之歌》,它的作者是(贺敬之)。

18.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年至(1957)年间。

19.被称为“远东戏剧的奇迹”的剧本是《茶馆》。

20.1959年,杨朔明确地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21.“文革”期间,江青等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22.《第二次握手》属于“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

23.《山乡巨变》的作者是(周立波)。

24.《我的第一个上级》的作者是(马烽)。

25.《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26.诗歌《时间开始了》的作者是(胡风)。

27.(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这是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支点。

28.王蒙的处女作是《青春万岁》,成名作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29.贯穿王蒙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创作主线是(少共精神)。

30.倪吾诚是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

31.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有:

《恋爱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季节》。

32.(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誉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33.刘心武塑造的被称之为时代畸形儿的形象是(谢惠敏)、(宋宝琦)。

34.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35.被称之为擅长写“小巷文学”的作家是(陆文夫),《美食家》中塑造了一位吃客(朱自冶)的形象。

36.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密不可分,擅长塑造(开拓者家族)的形象。

37.开改革文学先河的作品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38.张洁进入文坛的开篇之作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39.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工业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40.“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人到中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1.冯骥才从《神鞭》开始进行“文化小说”的创作。

42.馒头上的箩纹这一细节出自(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

43.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韩玄子)。

44.高晓声在新时期创作的第一篇引人注目的小说是《漏斗户主》,此后,他又发表了(“陈奂生系列小说”),并以编年的形式将作品陆续出版。

45.阿城的小说“三王”除《棋王》外,还有《树王》和《孩子王》。

46.王安忆的《小鲍庄》是寻根文学中的力作,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47.王安忆展示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关系的长篇小说是《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48.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韩少功)的小说《爸爸爸》。

49.擅长设置叙事圈套的作家是(马原)。

50.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其(冷漠叙述),如《现实一种》。

51.“矮凳桥”系列小说的作者是(林斤澜)。

52.陆文夫的小说显示出浓郁的幽默感,作者戏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53.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

54.汪曾祺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特征的小说是《受戒》和《大淖纪事》。

55.描绘清代落魄贵族弟子生活遭际的小说是(邓友梅)的《那五》,其风俗画小说的上乘之作是《烟壶》。

56.标志着新时期军事文学第一次突破的小说是(徐怀中)的《西线轶事》。

57.擅长写大墙文学的作家是(从维熙),坚持写乡土文学的作家是(刘绍棠)。

58.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家庭记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矛盾和历史进程。

59.(“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这是古华《芙蓉镇》的创作构思。

60.“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

61.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62.以“亡婴”的视角展示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小说是(方方)的《风景》。

63.《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主人公是(小林)。

64.电影《菊豆》是根据(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改编的。

65.“三驾马车”所指的作家是谈歌、何申、关仁山。

66.以自传体的方式书写女性个人成长历程的长篇小说是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67.《厨房》的作者是(徐坤)。

68.《白鹿原》扉页上的题记是(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69.以“小草”这一形象贯穿全诗的是(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

70.“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句诗出自于(舒婷)的《神女峰》。

7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这句诗出自(顾城)的《一代人》。

72.擅长抒写“美丽的忧伤”的诗人是(舒婷),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是(顾城)。

73.“卑鄙有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有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出自于(北岛)的《回答》。

74.在朦胧诗的争议中,被称为“三个崛起”的文章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75.崛起于上海舞台,勇闯禁区,为“四五”英雄平反发出第一声呐喊的话剧是(宗福先)的《于无声处》。

76.新时期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

77.(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采取了(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78.高行健的无场次话剧是《绝对信号》,被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话剧”的是《野人》,受荒诞剧《等待戈多》影响的是《车站》。

79.以散文形式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竖起又一座丰碑的是(巴金)的《随想录》。

80.以“文化散文”引起广泛影响的是《余秋雨》。

81.体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风格的散文是(杨绛)的《干校六记》。

82.寻根文学的首倡者是(韩少功),其代表作是《爸爸爸》。

83.新时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复归、深化、开放性发展)与现代主义的引进.融合.创新等演变过程。

84.(1979)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85.第四次文代会后,明确提出了把(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文艺发展的总方向。

86.表现“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的人生思想的小说是(阿城)的《棋王》。

87.黑孩是(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人物形象。

88.第一部反映工业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89.孙少平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

90.《北方的河》的作者是(张承志)。

91.对新时期作家影响较大的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92.1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的发表,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出现。

93.谌容以荒诞手法结构全篇的小说是《减去十岁》,《人到中年》提出的社会问题是(中年知识分子问题)。

94.张贤亮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有《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习惯死亡》。

9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96.铁凝的“三垛”是指《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

97.电影《活着》的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98.田小娥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

99.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100.舒婷的《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

101.许灵均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

102.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103.张承志的(心灵史)是用文学形式写就的一部宗教史。

104.王二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

105.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

二、选择题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是(刘世吾)

2.“漏斗户主”是(陈奂生)

3.裁缝老婆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4.《拣麦穗》的作者是张洁

5.《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

6.《茶馆》是三幕戏

7.《关汉卿》围绕什么为中心《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

8.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青春之歌》

9.“吃不饱”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锻炼锻炼》

10.《灵与肉》的作者是张贤亮

11.《黑骏马》的作者是张承志

12.下列作家的散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是秦牧

13.《怀念萧珊》的作者是巴金

14.卖灶糖老汉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拣麦穗》

15.《草木篇》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7.《关汉卿》的结构方式是戏中戏

18.下列哪位作者是七月诗派的成员之一牛汉

19.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的是《红旗谱》

20.《百合花》最后部分集中刻画的人物是新媳妇

21.表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方叫活着”的人生思想的小说是(《棋王》)

22.《“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

24.文中描写到一位普之仁即“普通之人”的劳动者的散文是(《茶花赋》)

25.“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这一句诗出自(《双桅船》)

26.《哦,香雪》中的“香雪”指的是(一位乡村少女)

27.《茶馆》众多人物中,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是( 王利发)

29.下列哪一首诗是对美好爱情的讴歌(《苹果树下》)   

30.下列哪一作品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散文名篇(《社稷坛抒情》)

31.“糊涂涂”和“常有理”的形象出自小说(《三里湾》)

32.长篇小说《浮躁》的作者是(贾平凹)

33.红旗谱中的反面人物是(冯老兰)

34.从不与人说话,对疼痛似乎没感觉,却有另一种超乎常人的视、听能力的人物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

35.《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小通信员之间的关系是(军民关系)

36.《下放记别》中的“默存”指的是(钱钟书)

37.下列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的是(《社稷坛抒情》)

38.巴金著名的散文集是(《随想录》)

39.《花城》的作者是(秦牧)

4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年轻人指的是(林震)

42.《百合花》的背景是(解放战争)

43.马烽是(山药蛋派作家)

44.《绿化树》是(中篇小说)

45.林道静这一人物出自于(《青春之歌》)

46.《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47.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长恨歌》)

48.《陈毅市长》的结构形式是(冰糖葫芦式)

49.岳之峰这一人物出自于(《春之声》)

50.《小鲍庄》属于(寻根文学)

51.50年代前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农村题材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

52.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茶馆》)。

5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5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伤痕文学。

55.新时期所谓“复出的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艾青和公刘。

56.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舒婷和顾城。

57.新时期,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随想录》。

58.新时期作家中,在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继承鲁迅遗风的是高晓声。

59.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林海雪原》)。

60.王蒙1956年震动了当时文坛的一篇短篇小说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61.被评论家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的作品是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62.最早提出散文“诗化”主张的人是(杨朔)

63.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64.一般来说,“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形容的是(秦牧散文的特色)

65.因创作成就突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老舍)

66.贯穿《茶馆》全剧的三个人物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

67.“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

6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顾城(《一代人》)

70.从文学的角度看,选出与其他三篇不同类的一篇(《天山牧歌》)

72.下列作品中,属于先锋小说的是《冈底斯的诱惑》、《现实一种》、《山上的小屋》

73.、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朦胧诗人是顾城

75.《班主任》中着力刻画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是谢惠敏、宋宝琦

76.高行健的探索剧有《车站》、《绝对信号》

77.被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的女作家是铁凝

78.贾平凹八十年代的“商州系列”小说有《天狗》《浮躁》《腊月正月》

79.被称为“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白鹿原》)

80.《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1.柳青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力作是(《创业史》)

82.《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代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它的作者是(姚雪垠)

83.1952年,作家李准发表了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表现应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内容的短篇小说,它是《不能走那条路》

84.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百合花》

85.“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中,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形式的优秀话剧是《茶馆》

87.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者是王蒙

88.以下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黎明的河边》

89.沈振新是小说(《红日》)中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形象。

90.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它迅速成为诗歌的主导性潮流。

91.解放后,老舍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方面,(《茶馆》)既是他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92.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革命样板戏)。

93.下面属于寻根小说的是《爸爸爸》、《小鲍庄》

94.以下人物属于小说《青春之歌》的是卢嘉川、林道静、江华

96.在柳青的《创业史》中,评论界公认的艺术典型人物是(梁三老汉)。

97.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由(闻捷)创作的。

98.《红旗谱》中的农民革命斗争发生在(大革命前后的冀中平原)。

99.《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100.十七年时期,田汉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和《文成公主》

101.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社稷坛抒情》)。

102.以下不属于“革命样板戏”的是《三上桃峰》

103.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三大文艺批判的是(对“中间人物论”的讨论)。

104.以下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是《哦,香雪》、《山上的小屋》、《春之声》

105.以下小说中,不属于爱情题材的是《沉默》

106.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见长的小说是《林海雪原》

107.梁斌的《红旗谱》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革命历史斗争小说

108.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刘白羽)。

109.以下戏剧中,不属于历史剧的是(《龙须沟》)。

110.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小说(《创业史》)中的人物。

111.余永泽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人物。

112.军事家彭德怀的形象曾出现在以下哪部小说中。

(保卫延安)。

113.以下不属于“山药蛋派”的是(孙犁)。

115.著名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的作者是(贺敬之)。

116.在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创作中,(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影响最大。

117.(刘世吾)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组织部副部长,也是作品成功塑造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

三、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并由他作总报告,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共824人出席,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即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这次大会重申了双百方针,并全面总结了建国30年文艺战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要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工作任务;重新确立了“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等文艺政策;在中国当代文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观念和定义来源于苏联,在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中被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两结合”:

“两结合”是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一种创作方法,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5、“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创作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不同观点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曾在一个时期缓解了时代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6、“三红一青一创”:

指的是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以及柳青的《创业史》这五部作品。

7、“第四种剧本”:

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

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代表作家作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8、“革命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产生于60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革命样板戏对传统京剧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代表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

9、“三突出”原则:

“三突出”原则是“文革”时期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

是于会泳在总结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中提出来的,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0、伤痕文学:

是指兴起于“文革”结束后不久的一股文学思潮。

它以逝去不久的“文革”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痕,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11、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

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反思,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12、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超越社会政治层面,进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13、知青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而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浪潮,指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品的内容主要描写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道路及思想感情,从体裁上看主要指小说的文学。

14、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股小说潮流。

其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

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