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7826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考前资料.docx

马克思考前资料

2010-11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题型

1、辨析题(4x6’=24’)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2x5’=10’)

4、文本阐释题(2x6’=12’)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1x16’=16’)

二、主要复习内容(红色的为必考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

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资产阶级时代的宝贵成就:

(理论渊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首先,这是由马克思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2.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些与时俱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结合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阐释题: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答: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段.它使无产阶级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辨析题: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答: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评述题】黑格尔:

哲学必须诚然承认民众有进入哲学的可能性,而哲学不能自动降低迎合民众的水平。

(民众在科学、常识中,但不在哲学中。

黑格尔:

哲学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某种奥妙的东西,哲学只是由于它正好与知性相对,并从而更与常识相对才称其为哲学,相对后者而言,哲学的世界自在地和自为地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哲学不是常识的自然延伸,而是对常识的否定超越。

1、哲学反思,常识经验。

常识是用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生活对象,总结成知识、经验;哲学对日常生活,反复思考,超越直观和经验。

2、哲学概念,常识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活动于表象之中,离不开经验表象的范围。

哲学从直观抽提成概念,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

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是完全超验,用概念去追问概念,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

2、哲学的价值理解

我们的思想与观念决定着我们看到的世界。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

哲学基本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况起来”。

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物质形态与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共性。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况。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解

劳动:

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答:

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见规定了预见的方式和步骤。

.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实践: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要会导致唯物主义”。

实践为基础来确立的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

2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7、联系的客观性理解;发展的实质

答:

1)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哲学范畴“度”、“扬弃”的理解及其意义

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启示: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扬弃:

辩证否定的实质,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精神对人与客观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第一次飞跃。

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

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的次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总之,人们在认识与实践之间,求得具体的历史统一。

4、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任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得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答:

合理前提: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走唯物主义路线,赞成反映论,但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谈实践)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不谈辩证)

5、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1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不断从群众中来

2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不断到群众中去

3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

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绝对性。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者的物质世界的。

思维的非至上性,有限的,相对的。

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程度、阶级斗争情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程度、立场、观点、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的限制。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文本阐释】列宁: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任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包含客观真理相符的东西。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有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恩格斯: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真理的决定的,无条件的,也可以从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者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来理解。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个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

列宁: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其次,真理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

真理的决定性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正确性,以及真理所体现的世界的可知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在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真理既是决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二者辩证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真理性的颗粒。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设想的结果,认识被证实,可以称之真理性的认识。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辨析题)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872008版)

 

(简答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P882008版)

 

(评述题)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P912008版)

(简述题)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972008版)

第四章

(评述提)“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P1272008版)“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通知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P1822008版)

(简答题)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分别是什么?

(P1282008版)

 

(简述题)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

其次。

最后。

)(P1332008版)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材料题)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的座右铭及其理解

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

考试时间:

7月6日(周一)9:

00-11:

00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

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

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

量变,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

肯定,否定

肯定: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

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

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

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