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做父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497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做父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习做父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做父母.docx

《学习做父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做父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做父母.docx

学习做父母

学习做父母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笔记(汇总)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是我加入福州“1+1读书俱乐部”推荐阅读的第七本书。

认真阅读张文质老师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专著,让我对如何做好父母有了新的思考与看法,对为人父母的责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

我想,这个阅读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做父母的过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

教育孩子理应富有激情、充满理想,但是教育孩子更需要理性。

今天的孩子是生动的一代,他们生存于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的社会,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也面临更多的选择,他们的路更不平坦,但是他们更为聪明,更有志向,获取更多信息。

父母要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苦口婆心的忠告,而是一种应对社会的能力,一种集适应与创造为一体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是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做有智慧的父母,是现代父母的新形象和新要求。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去研究和把握当今社会背景下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规律,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去改变自己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与方法,也需要父母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等有机结合起来,倾注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我想,只要你用心走进《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就一定能够让你惊喜不断,引领自己走进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天地!

 为了便于自己和博友们的阅读,我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五篇读书笔记作一个汇总,敬请张文质老师和博友们批评指正!

文章目录:

 

1、我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吗?

2、有一种自信和自豪源于对孩子的培养

3、赢在起始处

4、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5、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我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吗?

——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

(一)

 

翻开张文质老师《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文章就是《我长了一张生有女儿的脸》。

文章中的报社记者对张老师这样说:

“……你有一个女儿,你就会有一种对待女儿的态度,日久天长,你脸上就有了一种家里有女儿的那种更柔软、更慈祥、更安详的表情,这种表情日积月累,虽然你不知道,但是在你的脸上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经这么一说,再回忆起与张老师接触的过程,真觉得张老师就是长了一张生有女儿的脸呢。

正如张老师在文章中所说:

“……你和孩子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

另一方面,这样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不但是你在改变着孩子,孩子也在改变着你,潜移默化,潜滋暗长。

”记得,绕指柔老师写了这样一篇读书笔记《孩子改变,父母改变》,也许就是对张老师这一观点的认同吧。

读了张老师这一篇文章,我也不禁在问问自己:

“我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吗?

我说不清,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但是,我知道张老师是用心去做一位称职或者优秀的父亲的。

作为工作繁忙的父亲,他用自行车载女儿上学就载了八年,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啊。

我们可以感受到,因为有了女儿,张老师更加用心去关注女孩的心理世界,更深地探索女孩的教育方式;因为有了女儿,也改变了张老师及其家人的生活方式,使得他更加用心去陪伴自己的女儿,真正走进了女儿的心灵世界。

我想,这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也是张老师与他女儿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这或许也就是张老师长了一张生有女儿的脸的真正原因吧。

张老师说: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用心,就会有所发现,一个人只要有注意,就会有记忆,一个人只要有责任,你其实也就会有能力,我们很多能力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任何一个为人父或为人母的人只要能够不断地认识到这个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对你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而你对这个孩子的成长又是责任多么重大,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当了父母,你的整个人生就被改变了。

看来,要让自己真正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需要自己有一种对待儿子的态度,真正走进儿子的心灵世界,用心地尽一个父亲的责任。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父母的形象好象大多是“严父慈母”吧。

记得,子虚老师还组织了第五期家教沙龙:

“打孩子意味着什么?

”的在线讨论。

由此可见,打孩子还是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普遍选择的一种方式。

在这次讨论中,我发了这样的贴子:

“不喜欢打孩子。

印象中,我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母从来就没有打过我,那我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孩子呢?

我想,打孩子绝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而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宽容和等待的一种表现。

其实,我们在惩戒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惩戒着我们,或许这种惩戒还会延续。

今天,你打骂了自己的孩子,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

而这种伤害,很可能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明天,你的孙子(孙女)肯定也很难逃脱被其父母打骂的惩罚,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好父亲胜过100个教师”,“好母亲可以缔造一个优秀的民族”。

在孩子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中,父母是他们获得生活能力的直接示范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想,今天我们不管是做父亲的还是做母亲的,更需要向张老师一样,拥有对待女儿(儿子)的态度,用心去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当然,这种呵护绝不是一种纵容或者是一种溺爱,而是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真正用心去研究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真正用心去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烦恼,还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引领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从而真正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回忆起儿子的成长过程,我还是非常欣慰的。

儿子自小学开始,就一直有较强的进取心,从来都是不甘落后。

在学习上,更是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常常稳居前列。

在抓好学习的同时,也注意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提高心理素质。

他常常是班里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的主力队员,自编自导和自演的心理剧曾在我校获奖。

2007年,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

这或许是我能够用心去引导儿子的缘故吧!

是的,儿子在渐渐成长,也在渐渐成熟,但是教育儿子仍然任重道远。

多么期待自己通过对孩子的培养,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呵呵,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无法说出文章提出的问题:

“我长有一张生有儿子的脸吗?

”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由博友们来回答了……

 

有一种自信和自豪源于对孩子的培养

——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

(二)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

 

不知道大家是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那就是,认真拜读张文质老师《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作为父母,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育儿的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又会自觉地与教育自己的学生联系在一起。

或许您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是一个自信的老师吗?

我们是一个自豪的父母吗?

曾经拜读了在张文质老师博客里的一篇文章:

《 我心目中好教师的三条标准》,而其中“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列为了好教师的第一条标准。

由此可见,张文质老师把教师培养好自己孩子看作是何等的重要啊。

他认为:

“所有的父母都要把子女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加以培养,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所在。

作为教师更应当如此。

记得龙岩学院刘加来老师这样说过:

“中国的家长希望通过对孩子的培养,来回味自己的过去;通过对孩子的培养,来充实自己的现在;通过对孩子的培养,来展望自己的未来。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看重孩子?

是因为中国人后半生的生活质量需要用孩子来衡量。

一旦有了儿女,父母会处处想到孩子,而不是自己,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可能过上好日子。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望子成龙甚至比自己成龙更重要。

”我想,作为老师难道不也一样吗?

为什么张文质老师会以“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作为好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呢?

我的理解是:

一方面,教师“把子女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加以培养”,这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培养过程,是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必然为我们教育自己的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把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必将为培养自己的学生带来一种自信,增添更大的勇气。

我们相信,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这样老师也一定能够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

此外,作为教师,由于我们更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规律,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我想,当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获得全面发展,甚至有所超越,作为父亲或者母亲必然感到无比的自豪与欣慰吧!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从2003年开始到今年,我连续六年分管年段,同时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而且都是从高一到高三的循环。

六年来,在这两个循环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我至少为学生家长作报告15次以上,为本年段学生作报告30次以上。

有时候,还受兄弟学校、县妇联和团县委等单位的邀请,为部分学校的学生和部分乡镇的家长作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我都会把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与学生、家长们共同探讨和分享。

我在哪个班级担任数学教学,我就把自己孩子学习数学的做法与他们分享,我也常常自封为这个班学生的“副班主任”,经常给他们上班会课,找他们谈心聊天,为他们解决成长和学习中的困惑,用自己孩子成功的事例来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和2009年的高考,我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我所任教班级的成绩也非常突出。

是的,培养好孩子,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也为了学生!

为此,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个好父母,做个好老师吧!

赢在起始处

——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三)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不是天才就一定是家长和老师的问题。

——教育名言

 

继续学习《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老师关于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观点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张文质老师认为:

成全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要“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他说:

“教育中最遗憾的事情大概莫过于‘早知如此,悔不该当初’,可惜人生根本不能推倒重来,像文学家蒙田说的那样,‘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你错过了这个季节,就很难补救与改善了。

”由此可见,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英国少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教育比较好,于是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

“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

“亲爱的夫人,”达尔文瞧了这个少妇一眼,关切地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

“她还小呢,才两岁半。

达尔文叹了口气道:

“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这位创立了“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与良好家庭氛围的创造。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五个儿子中就有三个成为名人:

乔治成为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继承父业,成为与他齐名的科学家;霍勒斯则成为物理学家,还被英国皇家学会封为爵士。

难怪巴甫络夫这样说:

“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可是,长期以来,人们还是很相信天赋,相信天才是遗传的。

如今,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科学研究结论是:

后天的培养比天赋更为重要。

心理学家平特纳研究认为:

从出生到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意大利著名幼儿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期教育呢?

张老师认为,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做到“三个无限”。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给自己孩子一种“无限耐心的爱”,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责任,就是父母要尽最大的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使他获得更可能多的温暖、安全、宁静。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放下自己所有娱乐、休闲和其他琐务,把疼爱、照顾孩子当做最大的事情。

其次,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父母“无限热情的鼓励”,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受本能的主导,同时也是父母鼓励的结果。

鼓励不仅能够使孩子成长得更快、更顺利,鼓励还会成为一种文化,让孩子明白自己生活在爱之中。

让孩子更为信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更信赖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鼓励会使一个人慢慢找到生命的方向。

再次,作为父母还应该以一种“无限尊重的态度”,对待一个生命成长的自然。

相信任何一个儿童“这个样子”,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他,我们也不必去勉强他。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不能溺爱,因为溺爱就是剥夺了一个生命自然的感受力、自然的成长方式。

显然这也不是尊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在于这个儿童可能一直“长不大”,一直无法“社会化”。

我想,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天赋。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惟一责任人就是父母,而不是任何其他人。

因此,每一位父母都要抓住孩子的“教育最佳期”进行进行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成长。

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教育期,或许有的会难以弥补,或许有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在起始处”。

阅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让我也自然地联想起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在反思着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

应该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由于自己学习不够,工作又繁忙,那时我不仅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而且缺乏必要的时间投入。

好在不在本教育系统工作的妻子有更多的陪伴时间,而且由于妻子曾经有小学代课的经历,相对而言,她对于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更有经验。

比如,儿子早期就爱上了学习,养成了自觉学习和严谨治学的习惯,都是妻子用心教育的结果。

那时,妻子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儿子读书、写字、做作业,给儿子讲故事等,及时给儿子改正作业上的错误,鼓励和督促儿子认真学习。

这对于儿子早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关键的作用,也使得儿子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学习一直都比较顺利和优秀。

可以说,儿子有今天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妻子。

我想,“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

”——这是张文质老师对于年轻父母们最美好的忠告!

愿更多的父母们一起来学习《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四)

 

父母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而这个责任从孩子孕育伊始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为人父母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退休,难以找人替代的工作。

再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老师关于“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的观点,也让我深有感触。

张文质老师认为,因为我们为人父母所做的就是一种生命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最重要的,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你只能去面对,其实去面对就是一种责任,选择做父母就意味着选择了人生最重要的投入。

当父母就是一日为父,终身为父,一日为母,终身为母,你一辈子就对孩子有伦理和道义上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你疼爱他、抚养他、帮助他、扶持他,孩子长大了以后,你还要关心他,帮助他,包括对他的担心,其实也会贯穿你的一生。

面对张文质老师提出的这些观点,不知道大家是否会问问自己:

我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了吗?

我又该如何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呢?

记得,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无论您在生产岗位上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

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首先,我们从张文质老师倡导“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无论去哪里谋生,你一定要带上孩子”、“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等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就是需要父母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多的精力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的工作、生活、休闲与孩子的培养发生矛盾时,作为父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孩子的“利益”,要尽可能努力地站在家庭一边,站在孩子一边。

正如意大利著名幼儿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所说:

“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

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责任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

为了他们的崇高使命,儿童的父母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我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

”我想,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使命。

一个温暖、健康、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摇篮。

其次,我们从张文质老师倡导“抓住关键期,赢在起始处”、“给孩子无限耐心的爱”、“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热情鼓励”、“给孩子无限尊重的态度”、“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样管”、“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等观点,又让我们感悟到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智慧。

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

“孩子唤醒了我们身上的智慧”。

对于父母来说,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

“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

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我想,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需要用父亲或者母亲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理解和疼爱孩子,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去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环境。

可以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做有智慧的父母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

再次,张文质老师倡导“‘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的观点,让我们感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

”卡尔·威特也认为: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我们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

”卢梭曾经说过:

“不要用理性的说教去教育孩子,而要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

”我想,这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也许这是为人父母的一种责任吧!

是的,虽然我们做生理意义的父母很容易,但是要做真正拥有“生”、“育”、“养”、“诲”能力的父母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何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值得父母认真去思考与实践。

我想,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就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也将为我们正确教育孩子指明方向!

 

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读《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感想(五)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就要特别谨慎,第二就是要恰当,此外就是要意识到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心灵。

张文质老师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八条戒律”:

戒律一,你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戒律二,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戒律三,更为重要,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戒律四,我们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戒律五,要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戒律六,要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教育;

戒律七,一定要避免以别人的孩子作为简单的对比,进行教育;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八条戒律”,大部分都是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出发,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提出了忠告。

比如,你不能生气了就教育,因为这样很容易把自己不健康的情绪带给孩子,教育效果肯定不好;当众教育孩子,必然使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肯定使得父母的形象逐渐从他们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最终使得分母与孩子之间无法进行交流;消极教育,也必然使得孩子缺乏信心和勇气;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教育,本来吃饭和睡觉都是很美好的,这个时候教育,必然让孩子反感,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别人的孩子作为简单的对比进行教育,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对他人产生妒忌和敌意。

正如张文质老师所指出:

随着孩子的长大,教育时机的选择就变成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孩子开始踏上了“社会化”之路,每天他也都处于各种各样的挑战之中,一方面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对自尊心也变得越来越敏感了,另一方面他毕竟又是成长中的人,他免不了要犯错误。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就要特别谨慎,第二就是要恰当,此外就是要意识到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心灵。

卡尔·威特说得好:

“良好的教育能够培养起光明的内心世界,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并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而那些愚蠢和无知的教育只会把孩子引向黑暗的深渊。

也许是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故吧,我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特别的关注。

自从1999年我校开展心理咨询以来,接受心理咨询的个案就达到了2000余例。

根据我校心理辅导中心负责老师的统计及其分析,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其产生的原因都是父母教育方法的不当或者是家庭环境不够和谐等造成的。

我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会愈来愈激烈,我们的孩子面临的挫折将会更多,内心冲突将会更激烈。

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像如今这样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在今天也没有哪个人可以漠视心理健康,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重要保证,人的心态决定着每个人的人生成败。

因此,父母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较多的关注与呵护,指导与训练。

作为父母,还要了解一些孩子心理的健康标准,自觉学习心理疏导的知识方法,以便在平常的共同生活中能观察与判断孩子的情况,对异常的状况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在孩子有心理困惑之时,真正扮好孩子的心灵“解铃人”的角色。

此外,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父母要通过自身积极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接纳,以及积极的自我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去影响孩子,教诲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磊落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人生信仰,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想,用父母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必然是当代父母的一种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