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5885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13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

“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

”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

“打倒日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

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

________

情不自禁:

________

(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

(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人物:

________

事迹:

________

【答案】

(1)眼睛很有神。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1、眼睛很有神。

2、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

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

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

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

“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

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

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

①德劭(sh4o):

品德美好。

②醍醐(t0hú):

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遮(sh)):

几乎,差不多。

(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

(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有几项选几项(   )

A. 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B. 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 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 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 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4)《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5)文章段末说: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

【答案】

(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

(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3)B,C

(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解析】【分析】

(1)考查筛选信息。

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DE正确,BC错误。

(4)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遗憾。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因为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应结合课文呢哦荣来理解,“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点评】

(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语段阅读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程序。

(2)“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 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4)假如当时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4)略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即可。

写了升国旗和宣读公告两个程序。

(2)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结合选项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时间、升国旗、宣读公告

(2)A

(3)再也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当家做主的意思。

(4)略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

(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

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5.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________其二________其三________

山,________山,________山,________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________奔腾急,________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________万马战犹酣。

________赖以拄其间。

(1)给加横线字注音。

下鞍________   巨澜________   酣________   锷________  堕________   拄________​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答案】

(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解析】【分析】“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点评】

(1)是对拼音的掌握,

(2)是对诗句的掌握与考查。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6.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解释词语。

A. 肃立________

B.瞻仰:

________

(2)写下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2)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

(3)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解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7.读句子。

完成练习。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1)“斩钉截铁”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________。

(3)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________。

【答案】

(1)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斩钉截铁”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决定之果断。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这样写突出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8.快乐阅读,我能行: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映入

纹痕

(3)写出具体写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g;hén

(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洋;陆地;大气层;摇篮;母亲;可爱;赞美

【解析】【分析】

(1)考查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注意“映yìng”不要读成“yìn”“痕hén”不能拼写为“héi”。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认真阅读文本,第一句写到“映入眼帘的是……”引出地球描写的语句,作答并不难了。

(4)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已有经验,得出答案“蓝色、白色和水蓝色的纱衣”分别指的是“海洋、陆地、大气层”。

故答案为:

(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g  hén(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4)海洋 陆地 大气层 摇篮 母亲 可爱 赞美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

在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习作作文

9.岁月像小河的流水,带着欢快的笑声流去。

在告别母校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起在这里度过的幸福时光。

我们曾在这里学习做人、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选择母校生活的几个片段写一篇文章,来抒发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感谢母校

   感谢您,母校。

过去的六个春秋,您用自己拿辛勤的汗水,全身的心机孕育着我们。

您犹如驱赶寒冷的阳光,犹如带来生机的春风,犹如滋润万物的春雨,带给我们快乐与希望。

称您作“妈妈”,的确不过分。

美好的童年时光,是您见证了我的成长,像妈妈一样肩并着肩,陪伴着我,时刻与我分享成就感或分担烦恼。

   夏天的夜晚,蝉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喊着,好像在赞美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看哪!

我们老师的办公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每位老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备课,批改作业,手中的笔怎样也不肯停下一刻,即使汗流浃背,也毫不在乎。

沐浴春风后的小草低头哈腰,感谢春风给它带来欢笑,逢春之际,布谷鸟放声歌唱,赞美春天的好!

而我们又怎么来感谢和赞美可敬的老师呢?

古人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像春蚕那样默默地将知识传递给我们,毫无半句怨言地耐心教导一位又一位调皮的学生,渴望他们早日成才。

在二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班主任用一个个小故事让我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语文老师手把手叫我写出了一个个苍劲有力的汉字和一篇篇佳句绝伦的好文章;数学老师总是毫不耐烦地慢慢教导我做出一道道的难题;英语老师让我拥有一副能流利说出英语的嘴舌;美术老师叫我用画去表达人的情感;音乐老师教我用最动听的音乐打动人的心灵……

   把脚轻轻踏入宽广的校园,视野立即开阔了许多。

我也开始了回忆之旅。

校园里的篮球场和跑道曾承载着我童年时成为体育明星的梦想。

每当脑海里回忆起那些我在篮球场上努力拼搏的画面,心情便激动不已。

是体育老师把我这样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磨练成健步如飞的学生。

再看看那宏伟壮观的科学楼,它紧附在操场的一旁。

如果说我的母校是一艘知识巨轮,那么科学楼就是一双充满知识与力量的伐桨,不断加快航行的速度,寻找人生的目标!

   母校,我感谢您,感谢您的培育之恩,我必将谨从您的教诲,以最好的学习成绩报答您。

10.请你根据调查了解的民风民俗写一篇习作。

要求:

①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②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来写。

③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

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略

11.题目:

一个我最要感谢的人

提示: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的人给你温暖、快乐、幸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

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赶快拿起笔把这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

要求:

①用词准确,标点正确。

②语句通顺,连贯。

【答案】【参考例文】

一个我最要感谢的人

   因为有爱,所以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