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1354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 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13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13穷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

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2.阅读训练。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这段文字写的是:

________。

(2)从文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闰土的急切盼望之情。

(3)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征。

【答案】

(1)我和闰土初次见面

(2)日日盼望;好容易

(3)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

【解析】【分析】

(1)(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我和闰土初次见面;

(2)日日盼望、好容易;(3)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读语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lì sù)。

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sì shì)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可以(推测 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但是 而且),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字音或字形填空。

(2)写出文中中心句和比喻句。

(3)把“地球、宇宙、太阳系、银河系”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相似________    还未________

B.找反义词:

有限________    许多________

(5)片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答案】

(1)sù;sì;猜测;但是

(2)中心句: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比喻句:

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

(3)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4)类似;尚未;无限;唯一

(5)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形象、生动地写出银河系大,这样写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说服力。

【解析】【分析】

(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

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再找一找对应的字,最后在检查一遍。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sù;sì;猜测;但是

(2)中心句:

从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

比喻句:

银河系又是宇宙的沧海一粟。

(3)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4)类似、尚未、无限、唯一

(5)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形象、生动地写出银河系大,这样写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增强说服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理解感悟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结合句子理解加横线字的意思。

再生:

________ 滥用:

________

(2)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答案】

(1)重新;不加节制

(2)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3)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

(4)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字义,

(2)说的是短文中的可再生资源有哪些,(3)说的是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4)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②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③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④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⑤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温暖——________        舒适——________

(2)第________句话讲明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穷困,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看出来的。

(3)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这里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4)作者描写海风狂暴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描写海浪巨响的词语是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

A. 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们会挨饿。

B. 桑娜为出海打鱼的丈夫可能有生命危险而提心吊胆。

C. 海上起了风暴,桑娜为大气的突然变化而感到害怕。

【答案】

(1)暖和;舒服

(2)①;补;破帆

(3)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

勤劳、能干。

(4)寒风呼啸;怒吼;轰鸣

(5)B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暖和、舒服

(2)①、补、破帆(3)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五个孩子安静地睡着。

勤劳、能干。

(4)寒风呼啸、怒吼、轰鸣(5)B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答案】

(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点明中心

(3)B

【解析】【分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2)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点评】

(1)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7.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敬重卑微①

   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

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

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

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

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

我仿佛听见噼哩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没。

   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 卑微 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

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②?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体积,_______精神。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①卑微:

地位低下而渺小。

②玩世不恭:

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1)把短文括号中合适的词语选出来。

体力的________(单薄 卑微 微薄)     命运的________(单薄 卑微 微薄)

(单薄 卑微 微薄)________的力量

(2)在第八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_体积,________精神。

(3)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①在第七自然段中共有两个问句。

第一个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第二个也是反问句,这句话实际上是启发我们:

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________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

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读第四,五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第________自然段内容相联系。

②第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

(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________

(5)回答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

②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点,为什么?

【答案】

(1)单薄;卑微;微薄

(2)不是;而是

(3)比起蚂蚁,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4)三;蚂蚁用牺牲一部分伙伴的代价保全了整个家族

(5)①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

体力的(单薄)、命运的(卑微)、(微薄)的力量。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

分句前后之间是条件关系。

故选“不是……而是……”;

(3)①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如:

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改为:

比起蚂蚁,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②?

改为:

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②考查对成语寓意的掌握。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

它常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①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②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卑微而自持,不仇视,不愤恨,不沮丧,不崩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强者。

理由:

卑微易,于卑微中豁达而不麻木,难。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①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②此题考查对成语寓意的掌握能力。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①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8.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

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

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

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恩赐”的意思。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遥远的________

遥远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无尽的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

前后两对饥饿的人有什么相同?

又有什么不同?

(4)从前后两对饥饿的人的不同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

(1)因怜悯而施舍。

(2)未来;幸福;思想;修为

(3)相同:

前后两对饥饿的人都得到了长者恩赐的鱼竿和一篓鱼。

不同:

做法不同:

前两个人各自要了鱼竿和一篓鱼之后分道扬镳,后两个人共患难跋涉寻大海。

结果不同:

前两人都饿死了,后两个人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4)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高远目标,要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恩赐”的意思因怜悯而施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 ,应注意搭配合理。

比如:

遥远的未来、遥远的幸福、无尽的思想、无尽的修为。

(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前后两对饥饿的人有什么相同、不同、和结果。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点评】

(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

增加词汇量。

(3)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二、习作作文

9.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想一想,你读书是为了什么,再写一写你的读书故事。

【答案】【参考例文】

我的读书故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这是刘向眼中的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韩愈眼中的书。

而在我的眼中,书就是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文学之门;书就是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道理。

   平时,我的时间比较紧,只能中午和晚上抽出一点时间来看看书。

书中的内容时不时让我欣喜万分,时不时让我为之感动,我经常陶醉在其中。

只要捧上一本书,我就会立马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如痴如醉,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这时,学校里又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金色之秋”读书节,不仅给我们规定了一些好书读,还鼓励我们积极读书。

《三国演义》和《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六年级的必读书。

《三国演义》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可是在这次读书节里,我又将它仔仔细细读了两三遍。

每次读完后的感受和想法都不一样,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书的魅力。

《上下五千年》呢,我以前虽然没有看过,但也略知一二。

于是我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回到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等到妈妈叫我去吃饭了,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

吃完饭,我又去看书了。

读罢,我知道了我们中华的千年历史,让我回味无穷。

我还阅读了很多书,童话的、神话的、寓言的、历史的……只要被我碰上了,肯定是免不了被翻来覆去地看上好几天。

你可别说我囫囵吞枣哦,我倒真能从书中获得许多益处呢!

《童话世界》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