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节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28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的节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苗族的节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苗族的节日.docx

《苗族的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的节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苗族的节日.docx

苗族的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苗族的节日

  篇一:

苗族节日简介

  苗族节日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niangxvongx)。

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

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

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傣族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日。

  回族节日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

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篇二:

苗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

  苗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

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

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

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

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

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

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

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

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

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

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

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

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

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

  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

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

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

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

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

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

  (四)祭祀节日的意义

  祭祀节日的举行是为了缅怀祖先,节日寄托了苗民对祖先的思  

念之情。

从中可以学习祖先好的品德,继承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品德。

不忘先烈,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纪念性节日

  

(一)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黄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过的节日。

四月八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有的苗族地区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区是为了纪念祖先。

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游乐,以此表示纪念

  

(二)端午节

  过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

这天,有的杀鸡,有的杀羊或宰猪,荤食一餐,但不包粽粑。

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有的以艾叶扎一只狗挂在门外的,用意都不祥。

另外,也会在高山顶上举行“踩花”。

附近的苗族都来参加,男女青年就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

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

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

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活动。

  (四)摔跤节

  摔跤节是惠水九龙一带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举行两次。

相传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跤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

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

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袭成此节。

  (五)纪念性节日的意义

  有利于发扬和养成民族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长存,激励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不断地增强这个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

  

(一)土地会

  苗族的土地会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一次在九月初九。

土地会是祭祀“山王菩萨”,山王菩萨设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护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

祭祀时可以用猪、羊、鸡都可以,有几家共同筹钱办的,也有独家自办的。

祭祀只有男家长办理,不是每人都要过的节日。

  

(二)开秧门

  开秧门在播种时节举行,在每年春季播种前,选择吉日举行仪式,以祈求插秧顺利和稻谷丰收。

先由“秧头”带上鸭子、酒、饭、香纸、茅草、泡木树等敬品,在天刚亮时到田里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见人或鸟雀而招致不吉。

当“秧头”举行完开秧门仪式后,其他人家才可以开始插秧,并欢度节日。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在收获季节举行。

吃新节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进行,是人们以品尝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庆祝丰收的一个喜庆节日。

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后,苗族以村寨为单位,择吃新饭。

家家户户都要以新糯米为主食,来庆贺丰收。

吃新包谷时,则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并用鸭、鱼、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后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庆祝丰收。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沿河两岸苗族的节日。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捕鱼节的时间各地不一致,大概从三月到六月。

届时,青壮年子都要到山上采集树叶做“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

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

吃完后,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

到夕阳西下时,人们带着鲜鱼回家,并设宴招待或以鱼馈赠亲友。

  (五)意义

  人们按节令进行庆祝活动,反映了农耕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这些节日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生产力极其低落的情况下,只依靠人力是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只能借助传说或神话来维持生产。

人们把抵制灾害的活动寄托在神明的身上,以此来找回生活的信心。

但是一味的向上苍祈福,而不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四、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三月三举行,是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

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大山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市场去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赶集的日子,既可互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清明歌会的节日。

这一天,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

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二)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群众性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立秋之日,其主要活动是打秋千。

赶秋最初也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交际而兴起的,后来男女交际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演变为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了。

  (三)九月芦笙会

  九月芦笙会是贵州黄平县的谷陇、五里墩等十几个地方的节日,以谷陇的规模最大。

节日的时间大致为秋收结束之时。

节日到来,周围数十里的苗族男女青年都着盛装前来参加。

在芦笙会上姑娘们穿着长裙,戴银手镯、银项圈,头盘田螺髻。

  男青年们爱在芦笙差几支野鸡毛,这是战胜邪恶的标志,也是表达爱意的信号。

姑娘们则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长带挂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

芦笙会规模宏大,观众有数万之多。

  (四)意义

  这些节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族和苗族之间的交流。

汉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

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属于相亲类的,节日的举行为广大男女青年创造了结合的条件,青年们借节日表达自己的爱意。

从更深的层次讲,交际性节日还有利于苗族地区人口繁衍,壮大苗族人口的数量。

  苗族节日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

苗族节日的产生是由特定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它的产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但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保留和继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陈斌、赵云生: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2]贵州省编辑组:

《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生活习俗》中的节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

  [3]《苗族简史》编辑组:

《苗族简史》,《生活与习俗》中的节日,民族出版社,20XX.4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

《苗族文化大观》,《风俗习惯》中的节日、娱乐习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XX.6

  篇三:

苗族节日

  一.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

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

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

“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

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

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

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

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

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

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

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

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

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

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

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

可他们万万没

  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

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

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

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

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

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

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

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

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

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

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

“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

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

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

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

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

堂中央插上草标。

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

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

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

  观众呐喊惊天动地。

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

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

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

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

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

食毕,男吹芦笙。

女唱山歌,尽兴欢乐。

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

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

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

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

“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

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

花杆矗立。

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

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

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

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

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

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

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

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

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

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

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

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

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

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

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

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

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

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

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

“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

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

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

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

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

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竞发的起跑线上。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

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精神抖擞,集中待命。

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彩声响彻天空。

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

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

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

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

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

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

  子对歌。

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

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

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

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

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

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

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

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

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

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

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

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

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

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

土官气得要死,说:

“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

”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

“金银花与地巴菜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