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342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小结与测评

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

1.从变法背景来看:

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

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

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

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封建统治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想文化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化改革

(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因素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后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它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近代化的发展。

(时间:

5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

选C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

选A 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时期曾说: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

”据此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  )

A.报馆在维新变法中的舆论功能

B.近代中国民间缺乏言论自由

C.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

D.维新思想需要结合中国国情

解析:

选A 由材料中“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利用报馆的舆论功能,可以大力宣传进步思想,这是开展维新变法、去塞求通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

4.维新变法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故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选D 材料中的“守旧迂廖之人”指的是封建顽固官僚,由于变法法令中改革旧制的部分内容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自会“阴谋与新政为敌”。

因此,答案应该是涉及改革旧制的内容。

6.康有为曾说: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7.《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

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解析:

选C 1898年光绪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支持维新派改革,因此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是戊戌变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是戊戌变法的条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8.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选A 由材料的“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即可判断。

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

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摘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财富民强也。

至法当变不当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主张:

“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

”他拒绝了翁同龢“调和两宫”的主张。

……为了实施政变计划,康有为将当时的会党领袖人物毕永年邀请到北京来,要他前往袁世凯的幕府任参谋,然后协助袁世凯包围颐和园,并带亲信百人往执西太后而杀之。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争取清政府上层应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说明理由。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实际采取的做法及后果。

据此指出改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9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上层主要指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通过材料一所示信息光绪帝“任命军机四章京”可得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通过材料二信息“变法乃素志”可得维新派得到了慈禧的支持;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权力归属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康有为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第三小问结合其失败原因进行概括。

答案

(1)做法:

改革应同时取得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支持。

理由:

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且有限度地支持改革。

(2)做法:

单纯依靠皇帝而排斥太后,增加了改革阻力。

后果:

“围园杀后”的冒险举动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扑,戊戌变法失败。

素质:

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

(或:

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变法阻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

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9分)

解析:

(1)问同志太孤即改革利益触及面太广,在此基础上罗列改革触犯他人利益的措施即可。

(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说明改革的改革内容过多、策略失当、树敌太多,材料二“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说明改革过急;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措施: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

(2)失误:

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

启示:

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

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要求。

(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并指出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的联系。

(9分)

解析:

(1)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一方面注意其策略性,意图减少阻力,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其阶级局限性;第二小问从维新派对封建因素(势力)策略的结果中总结即可。

答案:

(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原因: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

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12.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

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

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

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

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

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

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

有何效果?

(6分)

(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3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可根据材料二信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概括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概括影响。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措施:

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效果:

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

(3)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

(4)客观分析基本国情;稳健理性,循序渐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亚非近代三大改革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通过阿里的全面改革,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但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且还成为了地中海沿岸的强国。

对阿里改革性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B.有利于埃及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C.大大提升了埃及的国际地位

D.使埃及避免了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

解析:

选B 阿里改革并没有对埃及的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虽然打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但依然属于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2.穆罕默德·阿里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他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其原因包括(  )

①改革促进了埃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使埃及初步建立了民族工业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④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均符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或作用,③属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

3.右图漫画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变法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措施应当是(  )

A.实行“四民平等”

B.推行“废藩置县”

C.推行“殖产兴业”

D.倡导“文明开化”

解析:

选B 从地图来看,日本被分成很多地块,这与“废藩置县”的意思比较吻合。

1871年,明治政府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最终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将整个日本“缝补”起来。

4.有人认为,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可由此得出(  )

A.国家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解析:

选D 从题干可知,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使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此“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日本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故本题选D项。

A、B、C三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

A.制定宪法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选A 解答此题需把握两点:

理解“近代化”的内涵,熟悉阿里改革、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

A、B、C三项符合近代化的内涵,但A项仅适合日本明治维新。

6.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 ④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C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②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

7.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

“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莫敢伺。

”康有为如此说的目的在于(  )

A.模仿日本,变法强国

B.标榜日本变法的成功

C.提醒皇帝防止日本侵略

D.模仿日本,对外扩张

解析:

选A 从材料的出处来看,这是康有为上书皇帝时所说的话,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游说皇帝向日本学习,变法强国。

8.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C.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新变法的百日里,光绪皇帝连续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体现了他改革的坚定决心。

故C项叙述不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

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统治者。

材料二 (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

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将大约2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

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

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

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4分)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不得照抄)(5分)

解析:

本题考查阿里改革的背景措施及评价。

依据所学基础史实回答第

(1)问和第

(2)问时,要注意将课本史实与材料所反映的史实相结合。

第(3)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知识,依据教材表述直接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措施:

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影响:

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创造了条件。

(2)发展农业;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

(3)结果:

失败。

原因:

阿里政权的封建性和专制性加剧了人民的痛苦,扩张战争激化了国内矛盾;欧洲诸强国的反对。

10.近年来,对中日两国改革的研究角度愈加新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相对于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摘编自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

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浅析》

材料二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这从客观上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中掌握土地资本、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摘编自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

并作进一步分析。

(9分)

解析:

(1)问,结合“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维新派“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等信息即可分析原因。

(2)问,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任用的制度上,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

(1)中国中央集权程度较高且资产阶级维新派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日本诸藩处于半独立状态,有较大自主权。

(2)角度:

从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上。

分析:

日本的世袭、门阀制使很多优秀人才被排除在高层统治集团以外,结果变成了改革派力量;中国的科举制,使全国的优秀人才纳入到高层统治集团中,被牢牢控制,不利于改革派力量的壮大。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易》贵观会通以行典礼。

《论语》称:

孝无改父道,不过三年,则四年后可改无疑。

且今之制度,并非祖宗之法,皆秦、汉自私之术,元、明展转之弊耳。

岂复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