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028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docx

优化方案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专题四第9课时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9课时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2)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3)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2.手工业

(1)明代:

纺织业作坊或工场中有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2)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3.商业

(1)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2)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清朝苏州、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

4.海禁政策

(1)原因:

明太祖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清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清统治者还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2)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2)特点:

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比较稀疏。

(3)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4)直接原因:

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不仅限制了市场的扩大,而且未能使中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知识拓展]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图示历史]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明朝中叶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的手工业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误区警示]闭关政策不是完全禁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

如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就开放广州做为对外贸易往来的港口。

[知识图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主题一 明代商业的发展与变化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问题] 史料一、二反映了明朝以后商业发展有何重要变化?

说明了什么?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据史料一、二信息可知,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说明了明代社会改变了歧视商人的做法。

(2)明代商业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客观反映了重商和倡奢的思想,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史论拓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流通领域的变化:

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

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的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主题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要点拓展]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史料探究]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解读]

史料一 ①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_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_400张。

(1)史料信息①表明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②“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2)史料信息②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

史料二 ③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3)史料信息③说明清代设置关卡,征收商业重税,巧立名目,压制商业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

【史界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但在具体研究中,又有不同意见:

观点一

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

观点二

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观点三

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

【思考感悟】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成长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

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

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对点训练]

1.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选D。

“聚四方无籍游徒”说明流动人口多;景德镇是“瓷镇”,制瓷业发达;“佣工”说明有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材料中看不出景德镇的制瓷业性质是官营还是私营。

故答案为D。

[史学新论]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界观点】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

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

革命发生的可能性:

李约瑟之谜再探》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

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

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

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

【思考感悟】

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

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中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对点训练]

2.(2013·高考浙江卷)(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

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第(3)问事实上要求说明1750-1850年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阐述中国落后的原因、西方突飞猛进的原因。

答案:

(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理由:

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大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理由: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③“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理由:

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

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

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

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1.(2014·高考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注意题眼“核心信息”。

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

2.(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提取材料信息。

材料中的这句话描写了松江以织布为主,芜湖以浆染为主,可明显看出明代中后期纺织业已有区域的分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需求问题,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技术的差异而不是技术水平日趋平衡,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D项不正确。

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时应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A、C两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4.(2013·高考天津卷)“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棉纺织业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变化。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朝中叶以后,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比如当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等,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故选B项。

5.(2012·高考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可得出家庭手工业发展,所以②正确;“鬻于乡市”“布贾贩之城市”可看出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6.(2014·高考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

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7.(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意思。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

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8.(2014·高考福建卷)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与题眼“有误”。

材料反映了关东到上海的商船情况,体现了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船二三千只”“一岁三运”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

明清的思想和科技文化[学生用书P50]

1.王阳明心学:

其思想的核心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代表

主要思想

著作

李贽

(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

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

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藏书》《续藏书》等

黄宗羲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上: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

(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宝贵思想

《日知录》、《天下郡

国利病书》等

王夫之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2)哲学思想: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船山遗书》

唐甄

(1)积极倡导经世致用

(2)提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潜书》

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

从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式多样,题材众多,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2)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又有汉剧戏班进京演出,徽戏和汉戏开始融合。

②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

此后不断发展,同治光绪年间成熟。

③京剧的地位:

京剧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4.明清时期的科技

(1)明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一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明代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轻巧识记]李贽的思想

[误区警示]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区别

明清之际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而绝不能将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误区警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不是京剧的形成。

因为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图解历史]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主题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顾炎武《日知录·序》

史料四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问题] 史料一说明了李贽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二、三、四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史料一表明李贽向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实际是对封建理学思想的挑战。

(2)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

[史论拓展]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主题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评价

[要点拓展]

1.背景

(1)政治方面: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

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阶级关系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文化方面:

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2.评价

(1)进步性: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史料探究]

[解读] 

史料 ①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

(1)从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清初三大思想家都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

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2)从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黄宗羲以史经世的学术方法使他的思想更能说服人,而他的学术著作中对后来人影响最大的要数《明夷待访录》。

③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3)从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近代的民权共和思想深受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主题三 宋词与明清小说的繁荣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史料二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

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