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108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 专题八 说明类文本阅读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docx

中考语文试题研究阅读专题八说明类文本阅读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

 说明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

第一类 生活科普[2009、2007]

一、(2016茂名)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0分)

空气污染会使人变胖吗

士 心

①人们在吃相同食物、做相同锻炼的前提下,为什么体重会不同呢?

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披露的研究成果表明:

空气是让人变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吸入空气可以使人变胖?

你一定会觉得滑稽或者危言耸听。

严谨的科学实验却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

吸入污染的空气,可以导致身体能量失衡,造成新陈代谢紊乱,扰乱控制食欲的激素分泌,进而使人食欲大增,诱发肥胖症。

③污染的空气会对人体造成何种具体的伤害?

美国华裔教授孙庆华和他的团队将这一课题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④首先,他们用小鼠进行了实验,发现长期生活在污染空气里的小鼠不仅肺部受到了感染,而且一个个变得体态臃肿。

⑤这一发现让课题组震惊了:

小鼠如此,那么人类是否也会因为吸入污染空气而诱发肥胖呢?

带着这个疑问,专家们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区和相对清洁的郊区遴选志愿者进行了比对调查,发现城区居民的肥胖程度远远高于郊区的居民。

由此,孙教授认为空气污染可以使人变胖的理论是成立的,只是需要更为严谨科学的论据予以证明。

⑥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科学数据,他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将实验小鼠分成三个对照组,在投喂饲养一致的前提下,一组呼吸过滤过的空气,一组呼吸干净的空气,一组则呼吸在高速公路和繁华城市中心采集的空气。

⑦十周之后,实验小鼠的体重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小鼠体重最重,并且它们的腹部和内脏器官也变大了。

在显微镜下,呼吸污染空气的小鼠的脂肪细胞比呼吸正常空气小鼠的脂肪细胞大20%。

更糟糕的是,这些小鼠似乎对胰岛素和激素不那么敏感了,表明它们的新陈代谢出现了紊乱。

⑧由此,课题组得出结论:

空气中的微小粒子刺激肺部,启动了一系列贯穿全身的反应,扰乱了控制食欲的激素分泌,使身体的能量平衡失衡,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肥胖。

⑨这些让人感慨的研究数据,引发了课题组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他们随机对全球许多大城市人群的肥胖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人类正遭受着和实验室小鼠同样的苦难,许多人出现胰岛素抗性增强、腰围变粗的迹象,尤其是在污染区出生的孩子比在清洁区出生的孩子患肥胖症的概率要高出2.3倍。

面对这个研究成果,专家们呼吁采取尽可能的手段阻止空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还人们一个健康的生存空间。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语言准确、严密。

B.本文条理清晰,主要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孙庆华和他的团队用小鼠进行了实验,发现生活在污染空气里的小鼠不仅肺部受到了感染,而且一个个变得体态臃肿。

D.本文在介绍科学原理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要重视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

1.(4分)①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考);②引出说明对象:

空气污染会使人变胖。

(或:

空气是让人变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设问”1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考)”1分;“引出说明对象”1分,指出说明对象1分)

2.(4分)作比较 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突出(强调)说明了空气污染使实验小鼠的体重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具体准确”0.5分,“突出或强调”0.5分,其余1分)

3.(2分)C 【解析】C项对应在文章第④段“他们用小鼠进行了实验,发现长期生活在污染空气里的小鼠不仅肺部受到了感染,而且一个个变得体态臃肿。

”选项缺少限制词语“长期”。

 

二、(2016梅州)阅读下文,完成1~3题。

(10分)

疫苗是怎么起效的

①1796年,科学家爱德华·詹纳把牛痘病毒注射到一个8岁男孩的体内,让他免受天花的侵害,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诞生了。

②但它是如何起效的?

③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

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

咳嗽、打喷嚏、炎症、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

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也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

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④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

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

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力道不足。

⑤在这些人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

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

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单独功效。

⑥同时疫苗也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

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教会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

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

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效力。

⑦还有另一种疫苗——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

而进一步分离出抗原中的特定成分,比如蛋白质或者多糖,这种类型的疫苗可以立即触发特定反应。

⑧为使身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科学家分离出目标抗原的基因。

当人体注射后,疫苗内的基因会刺激体内细胞制造抗原,这会引发更强大的免疫反应,让身体准备好对抗任何潜在威胁。

这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能研发成功,就可能在几年内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

就像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几十年前的发现促进了过去数十年的医学进步,随着疫苗技术的持续发展,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对抗艾滋病、疟疾,或者埃博拉。

(选自《读者》2016年第12期)

1.请仔细阅读全文,说说疫苗是怎样起效的?

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4分)

 

2.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的“也许”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段事例的叙述,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疫苗是怎么起效的。

B.第②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分类别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灭活疫苗仅由特定基因的物质组成,不含病原体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参考答案

1.(4分)疫苗能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解析】文章第②段“但它是如何起效的”一句说明下文是对此内容的解释,从第③④⑤段筛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而从文章第⑥段介绍疫苗的类型。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

文章先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分别介绍了疫苗起效的原理及疫苗种类,属于逻辑顺序。

2.(4分)不能删去。

(1分)“也许”表示猜测,不是确定,(1分)如果删去,语意表达就不准确了。

(1分)“也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

3.(2分)D 【解析】D项关于“灭活疫苗”的介绍在文章第⑥段,其中“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一句说明灭活疫苗中含有“病原体”,故选D项。

 

三、(2017预测)说明文阅读。

(10分)

马铃薯有望成为主食

①马铃薯俗称土豆、地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块茎蔬菜,南北熟知的“醋熘土豆丝”更是很多饭馆的必备菜品。

习惯上大家将其视为蔬菜,其实马铃薯是一种粮菜皆宜的作物。

我国已经将马铃薯列为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主食,可见马铃薯未来将和小麦、水稻一样,逐渐以主食的“身份”摆上餐桌,可别拿土豆不当干粮。

②虽然我国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但它其实是一种舶来品。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智利等地的安第斯山高原地带,人工栽培历史始于公元前8000—前5000年。

据考证,马铃薯早在16世纪就已传入中国,早期主要在西北地区种植。

目前,我国的马铃薯主要在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广泛种植。

在甘肃省定西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马铃薯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定西和固原也因而享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

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始终没有将其纳入主粮的范畴。

③马铃薯可以说是一种高营养食品,这也是推广马铃薯主食化的基础。

科学研究发现,每100克鲜马铃薯中含有蛋白质1.5~2.39克、碳水化合物10.5~28克、脂肪0.4~0.94克,另有粗纤维0.4~1.5克、钙11~60毫克、磷15~68毫克、锌17.4毫克、铁0.4~4.8毫克、维生素B10.03~0.17毫克、维生素B20.03~0.11克、烟酸0.4~1.1克、维生素C8~40毫克。

④从营养学上分析,马铃薯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白菜、萝卜、丝瓜等蔬菜,尤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A更为突出。

而与“水果之王”苹果相比,马铃薯的维生素C含量是其10倍,B族维生素含量是其4倍,其余各种无机盐含量更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之多。

⑤马铃薯食用后的饱腹感,也是它作为主食得天独厚的优势。

美国的农业研究机构发现,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即可获取人体所需的全部食物元素,并且这一组合能提供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不能合成的多种必需氨基酸。

⑥我国传统中医学对马铃薯的保健价值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味甘,性平,具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强身益肾、活血消肿的功效,常被用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马铃薯中含有大量钾,对胰岛素分泌、酸碱平衡等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马铃薯含有的黏体蛋白质是一种多糖蛋白的混合物,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马铃薯还能防止肝脏、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保持呼吸道、消化道的滑润;它对肾脏病、高血压也有良好的食疗效果,还具有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的功效。

可见马铃薯是一种营养保健价值比较高的食材。

⑦相信随着中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的推进,百姓对马铃薯主食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

营养学家和美食家也会开发出众多马铃薯主食产品,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更多享受。

(摘自《科技画报》2016年第6期)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马铃薯习惯上被大家视为蔬菜,原产地为中国和南美洲秘鲁、智利。

B.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让人刮目相看。

C.食用后有饱腹感是马铃薯作为主食的原因之一。

D.马铃薯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还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

2.阅读选文,说说我国为什么将“马铃薯”列为第四主食,并推行战略化发展。

(3分)

 

3.根据文意,想象未来我们的餐桌上会出现怎样的“马铃薯”食品。

(4分)

 

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A项出自第②段,由第②段“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智利等地的安第斯山高原地带”和“据考证,马铃薯早在16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可知原产地没有中国,表述有误。

2.(3分)①马铃薯是一种高营养食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高;②马铃薯食用后具有饱腹感;③马铃薯的保健价值非常高。

【解析】文章第③~⑥段从三个方面说明了“马铃薯”作为主食的优势,从中筛选段首中心句,稍加归纳即可作答。

3.(4分)示例:

营养学家和美食家会开发出众多马铃薯主食产品,马铃薯馒头、面条和米粉这些常规主食会上餐桌,马铃薯粉丝、粉皮、粉条、速冻薯条、油炸薯片、薯泥、薯饼等新兴的马铃薯加工产品也将搬上我们的餐桌。

四、(2017预测)说明文阅读。

(10分)

睡前一杯热牛奶真能助眠?

张淑会

①睡眠不好?

一定有不少朋友为你这样支招:

“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睡眠。

”“牛奶助眠”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有人说,喝牛奶能安眠,是因为牛奶中的L—色氨酸起作用。

“牛奶中确实含有L—色氨酸,它是人体的一种氨基酸。

”L—色氨酸可制造诱发睡眠的荷尔蒙——五羟色胺和褪黑激素。

五羟色胺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

褪黑激素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可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能改善睡眠质量,还有调整时差的功能。

但是,L—色氨酸不只存在于牛奶中,很多食物中都有,如豆腐中L—色氨酸含量为1119.9毫克/千克,肉类中L—色氨酸含量约为1825.5毫克/千克,分别是牛奶的3.4倍和5.6倍。

同时,一杯牛奶中含有的L—色氨酸总量,并不足以让身体激素水平发生波动,也就无法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③从中医角度讲,牛乳具有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解毒的功效。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人喝完牛奶有困意,但助眠的效果只能因人而异。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雷敏说。

喝牛奶能助眠的说法,目前存在许多争议,也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能说明牛奶有显著安眠的效果。

中医食疗学中对牛乳的阐述,也并没有提到助眠的功效。

④还有人说,喝热牛奶有助入睡感觉的,很可能是牛奶的热度,而并非牛奶本身。

有研究证明,皮肤温度上升,可使入睡速度加快,如洗个热水澡更容易让人进入梦乡。

但是,一杯热牛奶进入胃肠道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足以让皮肤的温度明显上升。

⑤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夜间辗转难眠可能与身体缺钙有关。

虽然牛奶是钙的优良来源,但这也不能证明睡前一杯奶有明显改善睡眠的效果,毕竟缺钙不是一杯牛奶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牛奶补钙是需要养成一个长期饮用的习惯才能影响体内钙水平的。

⑥根据人类当前的认知,喝牛奶能安眠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牛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每天适量喝一些肯定对健康有益。

睡前喝牛奶,不仅会增加夜间上厕所的几率,还会增加消化负担,反而可能不利于睡眠。

因此,喝牛奶的时间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喜欢晚上喝牛奶的人,最好在傍晚或临睡前一小时到半小时喝。

同时,最好不要空腹喝牛奶,不能喝生鲜奶,不要与酸味食物、含酸饮料一起同食,这样不利于牛奶营养素的吸收。

喝热牛奶,也切忌文火煮、加热时间长。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喝牛奶能安眠是因为牛奶中的L—色氨酸起作用。

豆腐和肉类中L—色氨酸含量是牛奶的3.4倍和5.6倍,因此豆腐和肉类一定能帮助安眠。

B.喝牛奶能助眠的说法存在许多争议,也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能说明牛奶有显著安眠的效果。

C.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夜间辗转难眠可能与身体缺钙有关。

牛奶是钙的优良来源,睡前一杯奶可以有明显改善睡眠的效果。

D.喝牛奶的时间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喜欢晚上喝牛奶的人,最好在傍晚或临睡前喝。

2.第③段的加点词语“从中医角度讲”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3.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第⑥段说“喝牛奶能安眠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分)

 

参考答案

1.(3分)B 【解析】A项在第②段,虽指出了豆腐和肉类中L—色氨酸的含量高于牛奶,但并未提及豆腐和肉类能帮助睡眠,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B项说法与文章内容一致。

C项对应第⑤段“虽然牛奶是钙的优良来源,但这也不能证明睡前一杯奶有明显改善睡眠的效果”,故C选项表述有误。

D项对应第⑥段“……最好在傍晚或临睡前一小时到半小时喝”,故D项表述有误。

2.(3分)不能删去,“从中医角度讲”是表示限定的词语,说明中医认定牛乳具有补虚损、益肺胃、养血、生津润燥、解毒的功效,去掉后与原文意思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4分)喝牛奶能安眠,是因人而异的,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人认为喝牛奶能安眠,然而并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能说明牛奶有显著安眠的效果。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不同的人对“喝牛奶能安眠”有不同的看法,文章第②~⑤段是有人对“喝牛奶能安眠”的原因的一种看法,相应的都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反驳,第③段直接指出“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人喝完牛奶有困意,但助眠的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喝牛奶能助眠的说法,目前存在许多争议,也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能说明牛奶有显著安眠的效果”,据此即可总结归纳出“喝牛奶能安眠”是因人而异的。

五、(2017预测)说明文阅读。

(10分)

空气中的食品添加剂

钟 凯

①空气无处不在,其中占21%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然而氧气却是食品的大敌。

一方面氧气可以让细菌、真菌等腐败微生物繁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使油脂氧化产生“哈喇味”,使天然色素氧化变色,让一些营养素氧化失去营养价值。

②为了对抗氧气,食品企业想到了抽真空的办法,真空吸塑包装在熟食、大米、茶叶等食品中很常见。

但不是每种食品都适合抽真空,面包、蛋糕等蓬松的食品怕挤压,而袋装薯片、饼干这样的食品,如果抽真空,消费者拿到手时估计已碎成渣。

和抽真空相反的加工方式就是充气,常用的是氮气、二氧化碳,或者是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以一定比例调配的气体。

其中氮气用得最多,大约占常用充气气体的90%。

③在食品工业中,氮气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类别属于加工助剂。

虽然人们常常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其实我们随便吸一口气,充斥的满满的都是食品添加剂。

氮气安全吗

④氮气可以排除空气,营造缺氧环境,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同时它可以防止油脂、天然色素、微量营养素的氧化,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提高食品质量。

⑤此外,氮气几乎不溶于水和油,食品对氮气基本无吸附,因此充氮气的包装不会瘪掉。

由于氮气无色无味,化学性质懒惰,不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安全性非常高。

用氮气更环保

⑥啤酒怕氧气,氧化会使啤酒变色、变味,还影响口感。

生产易拉罐啤酒时先充氮气,挤出空气,这样可以保持啤酒原有的口味,让啤酒的泡沫更柔和。

以前食品企业用二氧化碳的比较多,现在氮气已经被逐步推广。

⑦果蔬包装充氮气保鲜,可以保持果蔬的外观,延长货架期。

烤肉、点心、面制品等有一定水分的食品,充氮包装可将保质期提高4倍以上。

有些饮料也要用氮气,这不是为了防氧化,而是为了加压。

比如塑料饮料瓶、铝质易拉罐(非碳酸型),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变形,充一点氮气(实际是滴一滴液氮然后封口)就可以让瓶身更结实。

据说这能让包装材料的用量减少1/3,每年能节约很多塑料和金属,属于环保型技术。

液氮的妙用

⑧除了氮气,它的另一种形态——液氮也有不少妙用。

比如,液氮可以用来冷冻研磨香辛料,比如大蒜、肉桂等,避免摩擦生热导致香味流失。

液氮也可以用于食品速冻,比如速冻海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口感和营养。

液氮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国外已经实践多年,可以与传统制冷方式媲美。

在生物医学研究、食品检测等方面,液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⑨怎么样?

空气中富含的食品添加剂是用途千变万化的氮气,你没想到吧?

(《百科知识》2016年11期)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对抗氧气,食品企业想到了抽真空的办法,真空吸塑包装在熟食、蛋糕、薯片等食品中很常见。

B.氮气可以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提高食品质量。

C.“烤肉、点心、面制品等有一定水分的食品,充氮包装可将保质期提高4倍以上”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氮气保鲜,可以保持果蔬的外观,延长货架期。

D.液氮用途广泛,在冷链运输、生物医学研究、食品检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第⑧自然段中“液氮也可以用于食品速冻,比如速冻海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口感和营养”一句中“最大限度”一词能否去掉?

请说明理由。

(4分)

 

3.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用氮气做食品添加剂有什么好处。

(3分)

 

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A项出自文章第②段,由第②段“但不是每种食品都适合抽真空,面包、蛋糕等蓬松的食品怕挤压,而袋装薯片、饼干这样的食品,如果抽真空,消费者拿到手时估计已碎成渣”可知A项表述有误,“蛋糕、薯片等食品”不能用真空吸塑。

2.(4分)不能去掉。

“最大限度”一词从程度上进行了限制,表明液氮在保持口感和营养上能起非常大的作用,但不是完全可以,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3分)①氮气可以抑制细菌、霉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提高食品质量。

安全性非常高;②果蔬包装充氮气保鲜,可以保持果蔬的外观,延长货架期。

有些饮料也要用氮气,是为了加压,每年能节约很多塑料和金属,属于环保型技术;③液氮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物医学研究、食品检测等方面,液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范围在⑥~⑧段,紧扣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抓住“安全”“环保”“妙用”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即可。

 

第二类 社会关注[2012、2011]

六、(2016广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8分)

互联网安全吗?

李然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

但是,互联网安全吗?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

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

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

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

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

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

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

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

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

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

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

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海底电缆。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砍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

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

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

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

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该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