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7789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旧人教版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重点理解的内容

1.对雅尔塔体系的理解。

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例如惩治战犯,使德、日完成民主化任务;包容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战后初期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加强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是历史的进步。

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划分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例如,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的损失争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背着中国政府同苏联签订密约,同意外蒙古独立,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等。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自近代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成为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二战”后,美苏两国因实力大增而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这是国际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国际关系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体系下隐藏着诸多矛盾。

主要有: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新老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于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内部经济格局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南斯拉夫与苏联、中苏、苏联与东欧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消亡,也是八九十年代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殖民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在亚非拉的独立浪潮中,以殖民体系的崩溃而结束。

美苏争霸的矛盾和斗争则是在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历程后,以苏联的解体、美国取得当前世界战略的优势地位而结束。

2.欧共体成立的基础及其性质。

成立的基础:

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惟一的出路在于联合;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欧各国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没有多大的差异;有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各国都强烈要求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性质:

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3.“二战”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高潮及影响。

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

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

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

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

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

其次,此地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再次,从国际关系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随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不是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就是经济萧条阴影的笼罩,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却以稳定的政治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中心。

4.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进程。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在世界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市场,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20世纪资本主义前进的历程,尤其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为多极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

这种相互依存可以起到缓解各国间对抗,增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正面作用。

经济全球化当前的不平衡状况加剧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多极化进程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利于区域共同体成员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同时在客观上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实际上就是全球一体化的重要过程。

5.“二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①战后初期,美国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美国占领日本之初的政策是:

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再成为美国的对手;同时在日本进行了政治经济的民主化改革,但保留了天皇制。

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军事后勤物资,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③从50年代初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的斗争逐渐激烈。

进入7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日本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①战后初期,美国为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出于“冷战”政策的需要,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同时,美国策动西欧国家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共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建立了包括英法等国家在内的北约组织。

②从50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们再也不愿仰承美国的鼻息,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③进入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和扩大,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重要力量。

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始形成。

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经济上,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政治上,日本和欧共体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三足鼎立的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重点记忆的内容

1.战后有关国家(欧美、亚洲)经济发展较快或缓慢的原因。

高考曾考过相关知识,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应该说它显得更加重要。

2.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影响。

应结合有关史实加以理解。

3.知识经济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纵横联系的内容

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理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②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利用美国的经济援助;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⑤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⑥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⑦借助有利的国际条件;⑧凭借有利的世界经济地位。

2.关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局势的四大特点:

一是美国对国际经济的控制能力削弱;二是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三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四是知识经济兴起。

其冲突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剪刀差”,即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市场,压低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害。

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包括能源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冲突等。

3.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三大体系都导致了一个时期内的相对和平。

维也纳体系限于欧洲范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涉及到远东、太平洋,其主要矛盾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则包容了不同制度的国家,是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体系。

四、一般掌握的内容

1.战后初期的苏联、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苏联和东欧改革等相关知识。

2.苏东剧变的原因、过程等叙述性的知识点就高考角度应作一般性了解。

五、不必关注的内容

“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一节,《教学大纲》列为阅读内容,了解即可,不必过多关注。

六、典型试题剖析

(一)选择题

1.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

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订货

[解析]日本资源短缺,排除B。

日本经济50年代中期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此时西方国家还未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排除C。

韩国没有大量的外来军事订货,排除D。

只有A符合双方的情况。

2.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试题从对20世纪60—80年代关苏关系进行概括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结合史实比较、鉴别结论的能力。

试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该项全面而高度地概括了美苏关系的状态与美苏关系的内容实质,其它选项则是从不同角度所作的一些结论。

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解析]该题从多方面考查考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再认历史事实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过程中,通过再认全球一体化有关事实,分析出促使世界经济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应为A。

4.本世纪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第三世界的主要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

A.扶植各国反动政权,推行全球战略

B.支持“欧洲复兴”,建立集体防御

C.利用金融科技优势,控制国际市场

D.支持垄断资本组织,发展跨国公司

[解析]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入手,排除20世纪70年代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第三世界的主要手段,然后找出正确选项。

选项A和选项B均为“二战”后发达国家政策的特点,选项D支持垄断资本组织,发展跨国公司,开始于19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支持垄断资本组织,发展跨国公司,加紧对外扩张。

由此可见,正确答案为C。

(二)材料解析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

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

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

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

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

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

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

亿美元)

年份19521955195819601963196619681970197219741976

产值173********1682102614381969294245455544

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

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

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解析]本题设向平直,始终围绕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材料提供的信息量充足,难易程度适中,是一道成功的命题。

它旨在考查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问题的社会功能,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应用所学知识,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机会。

考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

照抄原材料,而不能概括;材料归属不清,答案混乱;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三者关系认识不清,不能从根本上表达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生产力,教育、科技的发展椎动了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性问题。

[参考答案]

①教育:

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

科技:

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

经济:

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

②教育发展为依靠本国力量搞科研打下基础。

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

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2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3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摘自1982年8月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4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

……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和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摘自1979年4月卡特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说明:

尼克松总统(共和党,1969-1974年),卡特总统(民主党,1977-1981年),里根总统(共和党,1981-1989年)。

回答:

①据材料1、2,第二个公报比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

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

②据材料l、2、3,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③据材料3,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

④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该法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解析]本题属于多材料层层深入分析式的解析题。

该题的四个设问均属于内涵式问题,必须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比较、概括才能回答出来。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材料的能力,即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应在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

两个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间敌对关系的结束,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阶段;它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反霸斗争。

②是一致的。

③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

④材料4表明,《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粗暴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该法是美国单方面制定的国内法,对中国没有约束力,而中美《联合公报》是以国际关系和两国关系准则为依据的。

该法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杠杆是

①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②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③充分利用科技成果④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B.资本主义世界爆发金融危机

C.形成三足鼎立政治格局

D.日本、欧共体经济飞速发展

3.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据此回答4-7题:

4.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波、匈、捷等)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是

A.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C.稳定苏联、东欧政局动荡的需要

D.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5.“布拉格之春”的出现说明了

A.人民群众关心、支持改革

B.东欧国家力图摆脱苏联控制

C.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胜利

6.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C.东欧各国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

D.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所致

7.东欧剧变的含义包括

①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③东欧各国经济上面临严重的困难④东欧各国在政治上面临严重的困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8.“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大不同点是

A.借助新科技成果  B.发展新兴产业

C.利用政府力量   D.德、日发展迅速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强大的军事实力   B.稳定的政局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10.“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

”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C.“二战”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爆发

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1-13题:

11.“车臣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B.民族和地区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加强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12.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韩、朝对话和东、西德合并,另一方面中东局势恶化和科索沃战争爆发。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C.地区动荡加剧   D.世界和平趋势加强

13.《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指出: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为此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应是

A.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B.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经济全球化战略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据此回答14-18题:

14.维也纳体系的实质是

A.确立英国霸主地位  B.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C.联合镇压革命    D.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15.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C.是通过一系列条约加以确立的

D.它给世界带来了长久和平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美苏按照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C.打破了大国操纵世界的局面

D.重建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17.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都是以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B.都是大国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定

C.都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D.都因为内部矛盾激化而解体

18.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

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D.没有进步作用

19.“二战”后亚洲部分国家经济腾飞和东欧剧变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的启示是

A.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要保持稳定

C.要结合本国国情有原则地进行改革

D.要重视科教兴国

20.当前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指

A.由两极格局形成多极格局

B.由意识形态对立到经济实力竞争

C.由国际经济旧秩序向国际经济新秩序过渡

D.向多极化发展但新格局尚未形成

2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

B.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C.知识经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而形成

D.知识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解析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86年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两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材料2 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

……其次,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以上均摘自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英两国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改革措施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政府的改革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

(3)联系此时世界其他各国政府的措施,概括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

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

……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

材料2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三分之一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以上均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3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二十三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

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摘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材料4 “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

──摘自尼克松《不战而胜》

材料5 “在美苏进行对话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自尼克松与戴高尔的谈话

回答:

(1)结合材料1、3,指出尼克松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