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8643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docx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船小学:

包刚

邮编:

650236

【摘要】走进新课程,才发现我们以前许多死板的、无效的数学教学思维习惯,才发现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都还居于表面,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仅仅走了一个过场,处于一种欲速则不达的状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成了我们在教学中首先予以关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到底要怎样才能上出一节有效率的数学课?

让老师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踏实愉快呢?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

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让课前调研成为一种习惯。

(2)课中: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练习。

(3)课后:

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重建。

【关键词】课前调研情境创设练习设计反思和重建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已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

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寄托在“加班加点”补课上,主渠道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让课前调研成为一种习惯。

1、用研究的心态面对每一堂课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强调理念向实践转化,课程向教学转化,教材向教师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教师的日常教学势必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新问题,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研究分析问题、破解矛盾,使教学实践呈现出新的状态和水平。

教师不只是教学者、学习者,同时还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

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仅仅靠自己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转变一味向学生传授既定知识的做法,通过学习赋予教学新的元素,实现与学生的结伴成长、共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几乎都没有现成答案。

专家能提供的是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认识,但很难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教师只有拿起研究的武器,实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才能切实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找到破解矛盾的新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学、研究已经成了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习与教学并驾齐驱,教学与研究双向互动,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成为教师职业存在的新方式。

2、让课前调研成为一种习惯

(1)要提高课堂效率,做好课前调研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不同,并且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教师仅凭经验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课前调研,则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好办法。

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调查,包括知识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前测法了解,即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编制成测试题目,对学生进行测试;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掌握,可以用前测法,也可以访谈。

一般情况下,访谈不要集中几个学生一起,而要一个一个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对学有余力学生或学困生个别访谈。

想要知道学生学习时可能的困难,一般要采取过程观察或访谈的方式,若有特殊需要可以作问卷调查。

一般来说,新知识如果和前面的学习联系比较密切,就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前一节课观察到的情况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发现问题。

但如果是一节起始课,而其中的部分基础知识又很长时间都没有应用过,就需要好好作调研。

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可以通过分析典型错例来判断。

如果想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小组观察。

教师可以在旁边观察学生,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掌握哪些学生是因为不会而出错,哪些是因为粗心而出错。

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减少对学生的误读。

(2)课前调研应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在调研学生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这部分内容有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教材前后知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等。

在此基础上制订调研目的、设计调研内容,找准学生的发展目标。

接下来把学生的发展目标和教材的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以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为标准,能促使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目标。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常苦于发现不了问题,这就需要努力练就发现问题的眼光。

要有好奇心,并处处留心。

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要不断学习,积淀相关知识,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要有方法,注意从个别中想到一般,从平常中想到异常。

二、上课过程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练习,合理分配讲练时间。

1、创设问题情境要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得是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1)问题要有现实性——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这里所说“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儿童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例如:

25个同学去郊游,每辆面包车可以坐6人,要租几辆面包车?

你怎么安排?

等,学生对这些与自己的生活直接相关的真实问题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还能帮助他们从中体会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日本教授高桥敷在他的名著《丑陋的日本人》中,讲述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高桥敷的邻居法国人拉纳的儿子十分淘气,一天,他的儿子用石头砸坏了高桥敷家的窗户玻璃,拉纳夫妇并没有因此去道歉,而是小拉纳自己抱着一块玻璃,低着头去到高桥敷家,委屈地说“爸爸妈妈说,你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

”面对这个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可怜模样,他们摸摸小拉纳的头,没有忍心训斥他,结果还给他一些点心带回家去。

事后,拉纳先生对他们十分不满。

对此,高桥敷很不解。

拉纳先生说:

“您这样对待孩子,使我们很为难,本应受到训斥的孩子,却反而受到您的抚慰,希望您考虑一下这对孩子将来的影响,请您原谅,我想让他再来一次,这次希望您看在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以严厉的管教吧!

”很显然,拉纳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在挫折中经受教育。

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才能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2)问题要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⑴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⑵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

⑶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

(即上述的第三类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例如,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以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猪八戒肚子很大,很能吃,这一天,他又吃掉了一堆馒头,已知馒头的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还是余2,请你想一想,猪八戒到底吃了多少个馒头?

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问题仅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

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上述特点。

总是这个水管进,那个水管出,甲走了几公里,乙又走了几公里的问题,实在太烦了,所以在枯燥的学习中穿插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在创设情景上多下功夫,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考考学生,不做加法和减法,也不能做乘法和除法,要怎样才能把666增大半倍?

(将666颠倒过来,变成999就可以了)。

又例如,星期六,小明到河边钓鱼,回家后,爸爸问他钓到几条鱼,小明俏皮地说:

“6条没有头,9条没有尾,8条只有半段。

”小朋友,你能猜出小明钓到几条鱼吗?

(0条)再例如,像顺口溜一样的趣味题,“说稀奇、真稀奇,鸭子队里有只鸡,正着数,它第八,倒着数,它第七,请你帮忙算一算,小鸭一共有几只?

”等等。

(4)问题情境的创设

首先,可采用故事性情境。

例如,在上“求商”的内容时,一位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编了这么一个故事。

猴爷爷分桃,分给每只小猴6个桃子,让他们将6个桃子平均分开,只能吃其中的1份。

(出示图片,一张图片上的小猴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另一张图片上的小猴把桃子平均分成2份),问学生,哪只小猴最聪明?

像这类故事,可以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能让他们主动分析原因,创设情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可采用律动性情境。

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选一曲节奏轻快的音乐,编一段简单的舞蹈,舞蹈动作都要是有规律的并且成角的动作,老师和学生共舞,重复几遍之后,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了学习,又在自身的动作中,发现了很多的角。

当然,不可能每节课都将律动放在情境中,但在恰当的时候用一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再次,可采用矛盾性情景。

例如在上“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周长这个概念,可先创设一个有冲突的情境,“两只小蚂蚁赛跑,在两个不一样大的圆上,乌龟当裁判(出示图片,一张图片上圆小,蚂蚁先到终点,另一张图片上圆大,蚂蚁没有到终点),判圆小的那只小蚂蚁赢了。

”你认为这个乌龟裁判判得好吗?

在这样的矛盾情境中,再引出周长的概念,学生就不会觉得抽象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收集这一类的情境,在具体的课堂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改一改,能让你的课堂添上一抹亮色!

总之,所有情境的创设应该是有价值的,有目的的,不能仅仅是为了提出课题,创设情境应该为内容服务。

小学阶段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2、精心设计练习,合理分配讲练时间

首先是练习的设计。

曾经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兼专家华应龙老师上的一节课,感触颇深,他上的内容是《中括号》,刚上课,他便在黑板上写出1、2、3,问:

“是什么?

”学生说:

“阿拉伯数字。

”又问:

“谁发明的?

”(印度人发明的)。

再问:

“那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传播的)。

华老师总结:

看来,每一个数字符号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以这样简洁的且与主题有关的情景导入之后,便接着在黑板上出示了五个数字18、2、3、6=18,要求学生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学生马上得出18÷2+3+6=18或18÷2÷3×6=18,接着增加了一些难度,出示了18÷2÷3+6=1让学生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学生思考后得出在3和6外添上小括号,18÷2÷(3+6)=1,最后,老师再增加难度,出示算式18÷2×(3+6)=1,让学生再加上数学符号,使等式等于1。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认为要在2×(3+6)外面再加上一个小括号等各种想法都有,最后引出要在2×(3+6)外面用中括号,华老师又问:

“为什么有小括号了,还要别扭的用中括号呢?

”(老师用了一句很有趣的比方:

小括号是衬衫,中括号是外衣,中括号好比衬衫外面再加外衣。

为什么不再用小括号呢?

衬衫外面再穿衬衫就不美观了)。

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是台阶式的,有坡度的,包括后面的练习,看似很简单,但都是花功夫设计了的,一步一步往高处走。

小问题上体现大智慧,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常常是讲讲例题,然后做书上的练习,然后再做指导丛书,很少在备课的时候花心思设计练习,而事实上如果练习设计体现出层次和坡度的话,便是对一节课知识的完美总结,日常教学中,若在练习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是讲练时间的分配。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讲练时间的安排,很值得我们一起思考。

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讲得多、练得少,或不敢让学生练,就怕出错,结果包讲陪练,这样一来,老师累,学生烦,教学效果、练习效果和巩固效果均不好。

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没有错误,怎么解决问题?

有这么一句名言:

“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会理解”。

所以,在一节课中,教师新授知识的时间一般要少于15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只负责引路,学生做题,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学生发言,学生总结,把主导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重建

1、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

叶澜教授指出: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好教学反思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个教学片段、一堂课、一个阶段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反思,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引发我们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片断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

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学反思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1、教学前反思。

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教材以呈现给学生,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等。

2、教学中的反思。

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思考如何应对使得事先设计的课程能如期完成。

3、教学后的思考。

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

如:

思考本节课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如何进行下次教学的准备等。

2.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

反思本身并不是目的,反思后的重建同样至关重要。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需要在稍纵即逝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课堂教学中貌似没有问题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探索与尝试。

这样,反思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学也才能在研究中走向新形态。

教师备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问题,甄别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后续教学如何重建的过程;而上课的过程,就是把解决问题的设想加以实现的过程;说课、评课的过程,是重新思考教学中存在的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并致力于寻找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

俗话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数学课堂能抛开应试教育的压力,抛开知识的满堂灌,抛开死板的、无效的数学教学思维习惯,抛开传统的、教师至上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愿思考、爱思考,在互动交流时想说、敢说、能说,在接受新知识时,小眼睛贼亮,小脸蛋通红的感受知识的快乐,并让快乐、幽默、简洁的语言充满课堂,那么,提高课堂效率也就近在咫尺了。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

[3]陈清、刘儒德,《当代教心理学》

[4]《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6日7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