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94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液体之间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3、能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能通过溶解现象得到结论。

4、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玻璃杯、胶水、洗发水、筷子、小匙、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试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糖、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液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探究活动

1、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约四毫升。

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

实验要求:

观察它们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一下,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

它们在水中溶解了吗?

(2)、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度过程。

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2、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

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

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问:

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观察比较醋和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食用油能溶解吗?

·通过实验我们能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吗?

板书设计

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溶解过程

胶水

食用油

酒精

怎样进入到水中

在水中怎样扩散

是否溶解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知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度于水中。

3、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知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度于水中。

2、使学生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

玻璃杯、筷子、食盐、汽水、开瓶器和注射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谈话: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

哪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变个问题。

二、探索活动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略。

见课本第9面的实验说明。

(2)、学生实验活动。

(3)交流实验情况:

学生交流时老师一边把数据填入表中。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被水溶解的物质

2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食盐

小苏打

溶解能力

第二课时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反复2次-3次。

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

你是怎样想的?

(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

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气体能溶于水中,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能力与所压大小有关。

3、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4、板书设计

食盐的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被水溶解的物质

2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食盐

小苏打

溶解能力

气体能溶于水中,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能力与所压大小有关。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2、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

3、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

4、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

5、经历对加快方糖溶解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对加快方糖溶解的探究。

教学难点:

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和盆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

·复习:

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问题:

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学生讨论交流:

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设:

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食盐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食盐溶解;加更多的水使食盐溶解得快……

3.设计与指导

·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交流。

·教师初步的指导:

控制变量的教学。

(见课本11面的要求)

4、学生实验活动。

5、交流实验结果。

6、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

(见课本11面图下的要求)

·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

·小组设计实验,用文字记录设计方案。

·小组实验活动。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

第二课时

1、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思考:

方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方糖的溶解更快些?

·小组讨论: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老师提示: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方糖溶解快些?

怎样选择实验材料、用多少水来实验?

怎样做方糖溶解快与慢的对比?

怎样计时?

怎样进行实验记录?

怎样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

·交流研究计划。

·学生实验活动

·交流实验情况。

2、指导学生做糖块在嘴里溶解度实验。

方法可参考课本12面表格中方法。

并要求学生填好表格。

3、课外作业:

尝试溶解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

4、板书设计

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

第六课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

(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

食盐、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

(1)、教师:

(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教师:

(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3)、教师:

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生:

不会吧。

(4)教师: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

(板书课题)

2.探索活动

(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

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

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

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研究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参照。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

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

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

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

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

在进行了“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4.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研究实验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包食盐,即()克食盐。

·注意事项

第七课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盐的沉降”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

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

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

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

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

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

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

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

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

这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

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观察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二、老师讲解酒精灯火焰的结构及正确使用。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三、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四、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

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

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五、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六、课后要求学生查阅课本19面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第三单元声音

第一课时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分辨声音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备:

尽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等。

准备好水壶、玻璃杯、音叉、勺子等。

生备:

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1.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

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2.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师:

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师:

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师: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

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4)讨论:

从以上活动中,你想到了什么?

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活动:

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

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

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

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

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交流分享:

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板书

声音有高、低、强和弱。

有悦耳的声音、有嘈杂的声音。

我们喜欢悦耳的声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能够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测或理解。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引发思考,并积极地去研究发现物体发声的秘密。

教学准备:

师备:

锣、鼓、槌子、音叉、电吉他、二胡、小提琴、收录机等。

生备:

尺子、橡筋、口琴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究内容: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

“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

(1)使锣、鼓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

为什么按、压锣、鼓,它们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敲击锣、鼓,它们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使尺子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尺子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

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尺子,它却能发出声音?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使橡皮发出声音。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讨论、分析:

为什么用力拉橡皮筋,它并不发出声音,轻轻拨动橡皮筋,它却能发出声音?

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发声的锣、鼓。

·看看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与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看看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与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看看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与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想一想:

我们观察到的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试一试:

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不是发声。

·说一说:

把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3.观察音叉的振动。

(1)观察音叉的振动。

·看一看:

振动的音叉是什么样子的。

·试一试: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击打过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

怎样解释你所到的现象?

·想一想:

我们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

(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

·听听口琴发出的声音,观察它什么地方在振动。

·观察收录机喇叭的振动,放磁带、对着喇叭大声说话等。

·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3)讨论共享。

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

板书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4、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使学生知道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越低。

3、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尺子、玻璃杯、小木棒、大小纸盒、橡皮筋、长短不同的三颗钉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你们唱歌时音调是一样的吗?

声音有高有低、有弱有强,我们能观察到声音的这些变化吗?

声音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索活动

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29面的说明。

(2)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见课本29面的说明。

(3)学生实验活动。

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

(4)交流实验结果。

描述尺子振动幅度的大小及与声音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

(5)师生一起小结: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第二节课

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老师讲解实验方法。

(见课本30面的说明)

(2)、学生预测杯子发声的结果。

(3)、学生实验活动。

(4)学生交流实验情况。

向班里同学描述小组的预测和实验,并对结果作简单分析。

实验记录表

发声预测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第一次实验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第二次实验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第三次实验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二)、观察皮筋音高的变化。

(1)老师讲解用橡皮筋做实验。

在不同大小的纸盒上套上橡皮筋,拨弹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强调:

尽量用同样的力度拨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时注意观察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振动状况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三)观察长短不同的钉子的音高变化。

(1)教师讲解实验方法。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交流实验发现。

(四)总结: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物体的粗细,长短也能影响声音的高低。

(五)拓展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继续做音高的实验。

板书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物体的长短、大小、松紧的不同,会使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培养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的能力。

会制作柱形图表

3、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知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培养学生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的能力。

制作柱形图表。

教学准备

尺子、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哪些因素影响声音的变化?

2、师:

出示一把尺子。

问:

如果我们不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小组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实验方案。

尺子伸出桌面面俱到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时音高和对应的尺子发声时的快慢的预测,并填写在表格中。

(注意用高、较高、较低、低和快、较快、较慢、慢来表示)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

我想到的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2、教师讲解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要按照尺子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要注意区别尺子敲打桌子发出的声音和尺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并尽量避免尺子与桌子撞击。

把听到的看到的都记下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5、制作柱形图。

(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音高变化柱形图表格。

(见课本33表格2)

(2)师讲解怎样画柱形图。

(3)学生画音高变化柱形图。

6、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根据柱形图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

7、总结、交流和拓展。

各小组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交流。

课后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的关系。

板书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

我想到的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高

振动的快慢

音高

振动快慢

音高变化柱形图

声音的高低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较高

较低

4681012141618(厘米)

尺子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学生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学生会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