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0832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区台营学区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

(苏轼《浣溪沙》)

⑦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

(1).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2).过尽千帆皆不是(3).燕然未勒归无计(4).不尽长江滚滚流(5).池上碧苔三四点(6).酒困路长惟欲睡(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尽”“勒”“惟”“隆”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选出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A.《故乡》———鲁迅B.《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C.《隆中对》———陈寿D.《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答案】D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D项有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选出书写不全正确的一项()

A.亵渎襁褓袖手旁观不求甚解断章取义

B.陨落扶掖一抔黄土无与论比客尽职守

C.鄙夷拮据根深蒂固开卷有益气吞斗牛

D.藻饰狡黠吹毛求疵黎民百姓涕泗横流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的书写有误,正确的应为“无与伦比”“恪尽职守”。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

A.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

B.啊!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C.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D.“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

“不行。

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应该把“回答”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

5.选出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排比)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

C.你这些话,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了茧(jiǎn)了。

(夸张)

D.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比喻)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A项的判断有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不是排比。

6.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香菱笑道: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七言律诗),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①请写出文中加点的四位诗人的名字。

陆放翁:

王摩诘:

老杜:

李青莲:

②请依次写出律诗四联的名称。

【答案】①陆游;王维;杜甫;李白②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

①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老杜指的是杜甫;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律诗知识的考查。

律诗有四联,这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首联也叫起联,尾联也叫结联。

其中“颈联”“颔联”要对偶。

第二部分

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下列小题。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上阕实写,词人是用哪两个行为来表现愁苦的?

8.请赏析词中加点的句子。

9.古诗词中多有写“愁”的名句,请从下面任选两句,写出其作者。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④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7.倦梳头,泪先流

8.诗人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突出忧愁之深重。

夸张奇特,想象新颖,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9.①李白②张继③陆游④李煜(任选两个)

【解析】

7.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倦梳头”“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同时也是词人内心愁苦的表现。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

8.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将无形的愁写得具体可感。

愁绪本是抽象的,但诗人却说用船都载不动。

诗人化抽象为具体的事物,巧妙地表现了她愁情的深重,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新颖奇巧,深沉哀婉。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积累。

①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秋浦歌》;②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③出自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④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10.史书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之分,请任选两部史书辨别并填空。

①《史记》是____________②《资治通鉴》是_____________

③《战国策》是____________④《三国志》是_____________

11.解释加点的词。

①广故数言欲亡(_________) ②比至陈(________)③复立楚国之社稷(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1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请概括写出吴广在杀死两尉过程中所用的智谋。

14.对秦的统治,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请阅读下面材料,对相关历史人物做一点简要评价。

①陈涉: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项羽的叔父)与籍(项羽)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③高祖(刘邦)常(通“尝”,曾经)繇(通“徭”,劳役,此指服劳役)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答案】10.

(1).纪传体

(2).编年体(3).国别体(4).纪传体(国别体)

11.

(1).逃跑

(2).等到(3).国家

12.①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守卫边关而死去的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②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百姓的愿望。

13.善于抓住面临绝境的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用激将法)以激怒众人。

14.①陈涉对暴秦的统治不满,有追求平等的理想;②项羽对秦充满仇恨,有灭秦的豪情壮志;③刘邦对秦皇帝充满羡慕之情,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世俗追求。

【解析】选自《史记》作者:

司马迁年代:

西汉

............

1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进行整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逃跑”的意思。

点睛: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

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1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第”“固”“诈”“欲”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3.本题考查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作为来分析人物形象,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趁“将尉醉”的有利时机,“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可知吴广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1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注意一定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加以发挥。

此题可以从对待统治者的态度以及个人的政治追求这两个角度进行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多一些宽容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

古人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个性、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

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宽阔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

(选自郭安凤《多一些宽容》,有改动)

15.给加点的字注音。

摒弃(__________)迥乎不同(__________)隔膜(__________)芥蒂(__________)

16.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7.首段中的对联是谁写的?

它表现了怎样的胸襟和品格?

18.作者认为一个人要能宽容他人应该努力做到那几点?

19.“脚踏玫瑰,香气留脚上”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思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15.

(1).bìng

(2).jiǒng(3).mó(4).jiè

16.做人要相互理解和关爱,尽量多一些宽容。

17.林则徐;表现了林则徐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18.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19.意思不一样。

前句是说做人要宽容,后句是说好人有好报。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此题应该注意“摒”字应该读四声。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

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17.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

意为:

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挺拔。

有力地证明了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

通过对联,我们体会到作者林则徐豁达大度的胸襟和刚直不阿的品格。

18.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这四个词语的顺序与后文的论证顺序一一对应。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中心论点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者是教人要宽容,像玫瑰一样,被踩了,却赠送给那双踩它的脚以芬芳;后者则是说,对别人好,自己也会有好的回报,所以不要吝啬给予别人好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

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

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

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有改动)

20.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依据提示,补全前九段的另三个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A)—(B)母亲捞起螃蟹—(C)

答:

A:

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文章①~④段,概括写出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

22.第⑧段画线句子中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23.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

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母亲为什么“咬咬牙”?

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2)“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24.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两层含义,请写出来。

【答案】20.

(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3).母亲放生螃蟹

21.“我”久病初愈想吃螃蟹;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22.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23.

(1)“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螃蟹挣扎的情景。

(2)螃蟹挣扎的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母亲感到后悔,于是急于送回。

24.母亲的爱子之心;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

20.试题分析:

文章内容不复杂,易读易懂。

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根据其内容。

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1.试题分析:

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直接引用作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先阅读文章,弄清文章写了什么,知其内容,然后找出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找出与他们有关的事件,剔除细节,归纳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或什么事有什么结果即可。

第三段有明确的文字信息:

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

22.试题分析:

首先要点明这是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要说明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既爱儿子又有母性本能的善良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人物的表现在文字的描述上很突出。

都是归功于作者精彩的描写,作者赋予语言丰富的情感上的意义,阅读就要抓住这些语言的精彩处,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23.试题分析:

考查文章题目“母亲的心”的两层内涵。

可从文章的某些情节来考虑标题的内涵。

如母亲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这一情节,表明母亲的爱子的含义,而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心理又把这种母爱推而广之。

这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第三部分

25.作文

仔细体味《母亲的心》一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

(1)根据所感,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不少于600字;

(3)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读你——母亲

转眼间与你相隔两地已两年了,在我独自度过十六岁生日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渐渐懂了你。

其实说起来,真正和你在一起生活不过是一年半,而那也是我们最温馨的一段时光。

你远离了繁琐不堪的商场,脱下了那所谓“女强人”的坚硬外衣,呈现出的是你最本质的温柔。

我们散步,玩耍,打闹,你就像是永远也玩不够似的着迷于游乐中。

有时候,甚至连我都怀疑自己是大人还是你是大人。

只有当我在无意间数过你黑白参半的发梢时,我才明白,你在从前失去了太多的自我时间和空间,为了的是你艰辛打造出来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这个不上进的女儿。

突然,我觉得,自己辜负了你太多的期望,叛逆的心态让我和你之间挂起了一道薄薄的隔膜。

当我知道你爱我的程度胜过一切,甚至你的生命的时候,渐渐的,我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女儿了。

曾经,你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充满遐想的女生,就是因为当了母亲,因为不幸的家庭破裂,你说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现在的你,已经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待世界,用另一种姿态去维持自我。

当时你向我倾诉时,眼神里不免闪过些失落与无奈,但是当时我并不明白这份经历的感受,所以我和你一样选择了沉默,只是你是因为疲惫,我是因为不知所言。

但今天,我也了解了你的惆怅和无可奈何,失去梦想的确是多么让人难受的事啊!

不过也就是因为我,因为希望我拥有美好的未来你才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不是吗?

过了十六岁,我长大了,也开始学着更了解你的世界,因为毕竟我已经读了你这么多年了。

第三年的春天又悄悄的落在我的窗前,妈妈,你在他乡还好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写读后感的能力。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必然使文章平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