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301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

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一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同步练习2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其他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飨(___)士卒美姬(___)鲰(___)生卮(___)酒樊哙(___)瞋(___)目目眦(___)跽(___)参乘(___)啖(___)之桮(___)杓

2.下列句子中加黑儿的词,有何词类活用的现象,指出并归类

(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目项王

(3)籍吏民

(4)刑人如恐不胜

(5)素善留侯张良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吾得兄事之

归类: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有___________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__________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使动用法有_________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有__________

⑤名词用作状语,有__________

3.下列句子都有省略,指出省略的词语,并将其按以下要求归类

(1)项王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5)沛公奉厄酒为寿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归类:

①省主语的句子有__________

②省略主语的词语是___________

③省宾语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

④省略宾语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⑤省略介词的句子有____________

⑥省略介词的词语是__________

二、句子默写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三、名著阅读

5.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2)《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3)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4)“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5)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四、文言文阅读

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威王八年①楚大发兵加齐___齐王使淳于髡②之赵请救兵____黄金百斤③____车马十驷____淳于髡仰天大笑____冠缨索绝_____王曰______先生少之乎_____髡曰_____何敢____王曰_____笑岂有说呼_____髡曰_____今者臣从东方来_____见道旁有禳田者④___操一豚蹄___洒一盂___祝曰__瓯窭满篝⑤____污邪满车⑥____五谷蕃熟____穰穰满家_____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______故笑之____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⑦____白璧十双____车马百驷___髡辞而行___至赵___赵王与之精兵十万____革车千乘___楚闻之___夜引兵而去。

(选自《史记》)

  注释:

①威王: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

②淳于髡(kūn):

齐人,滑稽善辩,多次出使诸侯国都出色地完成使命。

③赍(jī)金百斤:

把百斤黄金送人。

④禳(ráng)田者:

向田神祈祷丰收的人。

⑤瓯窭(ōulóu)满篝:

瓯窭,狭小的高地。

篝,笼筐。

意为狭小的高地也能丰收,使谷类装满筐。

⑥污邪(wūyě):

低洼的劣田。

⑦溢:

同“镒”,古代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要求:

  

(1)先在文中空格处加上标点

  

(2)回答下题

  ①“笑岂有说乎?

”有三种译句,哪句对?

  A笑难道有说的吗?

  B笑难道有高兴的吗?

  C笑难道有道理可讲吗?

  ②“冠缨索绝”中各词的解释哪一种是对的?

  冠:

A戴帽子B第一C帽子

  缨:

A饰物B红缨子C帽带

  索:

A绳子B索取C尽,全

  绝:

A停止B穷尽C断

  ③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以下《史记》片断,回答下面小题。

  ①甲喜,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②乙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曰:

“君似不及也。

”乙曰: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供,乙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

“善,君休矣”

  ③丙说孝公曰: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

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在东收地。

今以君子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④臣常游困于齐而气食铚人,丁收臣。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丁止臣;臣得脱齐难,遂之周。

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

及颓欲用臣,丁止臣;臣去,得不诛。

事虞君,丁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

是以知其贤。

7.在①甲②乙③丙④丁处各填一个历史人物人名(可只填姓)甲:

_______乙:

__________丙:

___________丁:

____________

8.对四个片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漂母的话怒中有揶揄之意,意在激励对方自食自立,建立功业。

B.汉惠帝听完(乙)的一番话,表示十分赞同并决定按乙的治国纲领去治国,平天下。

C.(丙)在孝公面前谈论天下大势,制定战略大计:

迫使魏东徙,秦占据黄河、崤山之天险,向东制服诸侯,卒成霸业。

D.春秋时期秦国(丁)是足智多谋的老臣,文中“臣”便是由(丁)引荐到秦作官,帮助秦穆公完成霸业的。

9.对以上划横线的句子、加黑的词语理解正确的有:

A.“哀”是意动用法,“我以……为哀。

B.“供”通“拱”“垂拱”“垂衣拱手,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C.“畔”通“叛”;“乡”通“向”

D.“事”译成“侍奉”“止”译成“使……停留。

10.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各自归纳出一个成语。

(1)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入。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战,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成语:

___________

(2)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成语:

______________

(3)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成语:

___________

(4)武安已罢朝,出止东门,召韩御史大夫(韩安国)载,怒曰:

“与长子需(安国字)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成语:

________

(5)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成语_______。

11.对以下句子中的“谢”字的不同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③阿母谢媒人④谢家来贵门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⑦则与丰酒,哙拜谢⑧张良入谢

A.①/②⑥/⑧④/③/⑤/⑦B.①/②⑥/⑧④/③/⑤/⑦

C.①/②⑧④/③/⑤/⑥/⑦D.①②/⑧④/③/⑤/⑥⑦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

“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

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

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昭熟视权曰:

“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遣诏顾命之言故在耳。

”因涕泣横流。

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

然卒遣弥、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

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

渊果杀弥、晏。

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

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三国志•吴书五》

12.《三国志》是中国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请写出其他三部史书______________。

13.对张昭进谏的意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渊背魏,吴派去大将,将使魏忌恨吴,这不是万全之策。

B.公孙渊声称是吴国属地,不是本心。

如果他改变主意,又与魏国和好,吴国不是被天下耻笑吗?

C.公孙渊向吴国求援,不是出自真心,如果魏国拉拢他,他又会反过来反对吴国。

D.公孙渊假意投降吴国,过些时候他又会向魏国告密,有损于吴国的利益。

答:

()

14.张昭这个人物在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中出现过,当时魏军兵临长江,他是当时吴国的___________派。

15.对以下加黑字词解释错误一项

A.权以(因为)藩(藩镇割据)

B.拜(授给官职)相(代词,代他)

C.顾命(临终之命)恨:

不满意

D.谢(道歉)笃(病重)

参考答案

1.xiǎngjīzōuzhīkuàichēnzìjìshèngdànbēi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题干中易错的字音是“xiǎng”“zōu”“shèng”。

点睛: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

(1)、

(2)、(3)、(4)(5)(8)(6)、(7)、(9)(10)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

题干中囊括五种词类活用,答题时注意将相应序号填入空白处。

其中的(10)是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1)“军”,作谓语,驻军;

(2)“目”,作谓语,使眼色;(3)“籍”,作谓语,等记;(4)“刑”,作谓语,杀。

(5)“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6)“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7)“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9)“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点睛:

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

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

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3.

(2)、(3)(左右)、(沛公)

(1)、(4)、(5)为(之)、与(之)、从(之)、为(之)(6)战(于)、战(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

答题时注意看清题目,有的空填的是省略类型,有的填的是省略的词语。

(1)省宾语,补充完整为为(之)击破沛公军。

(2)省主语,补充完整为:

(左右)则与一生彘肩。

(3)省主语,补充完整为:

(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省宾语,补充完整为: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毋从(之)俱死也”。

(5)省宾语,补充完整为:

沛公奉厄酒为(之)寿。

(6)省介词语,补充完整为: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点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

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

①旦日,客从外来,(我)与(客)坐谈。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

二、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左转·曹判论战》)

译文: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三、省略宾语。

(1)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刀)而杀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2)有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

四、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例如:

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4.

(1)“内”通“纳”

(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

【解析】

试题分析: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考点:

本题考查通假字。

点评:

本题要了解通假字的类型,主要根据现代意思来判断是否为通假字。

5.

(1)×

(2)√(3)√(4)×(5)√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言常识的把握。

题中

(1)中“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4)表述错误,成语“游刃有余”不是出自《鸿门宴》,应出自《庄子》。

6.

(1)齐。

兵,斤,驷。

笑,绝。

曰:

“乎?

”曰:

“敢?

”曰:

“乎?

”曰:

“来,者,蹄,盂,曰:

‘篝,车,熟,家。

’奢,之。

”溢,双,驷。

行,赵。

万,乘。

之,

(2)①C②均是C。

(3)本文讽刺威王“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说明了要办大事、实现大的愿望,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标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理解,然后结合具体词语加标点。

例如题中的“曰”后加冒号、双引号;“乎”后加问号。

其他处依据句子意思判断。

点睛: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试题分析: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

①“说”;②“绝”。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

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3)题干要求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

题中抓住“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笑之”分析答题。

参考译文: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

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

“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

”淳于髡说:

“怎么敢嫌少!

”威王说:

“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

”淳于髡说:

“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

‘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7.甲韩信、乙曹参、丙商鞅(卫鞅)丁蹇叔

8.B

9.BCD

10.

(1)暗渡陈仓

(2)指鹿为马(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4)首鼠两端(5)死灰复燃(不能写然、然通燃)

11.C

【分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历史上名人典故的把握。

考生答题时抓住文段中关键事件,结合对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答题。

8.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由原文可知,题中B项表述错误,汉惠帝没有完全同意曹参的意见,他说:

“善,君休矣”。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

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中A项“哀”译成“同情怜悯”。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内容和识记成语的能力。

“暗渡陈仓”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貌。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

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语出自《史记·翰长儒列传韩安国本传》。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

题干要求选出“谢”字的不同解释分类正确的一项,句子中“谢”解释分别为:

①(谢罪)/②⑧④(辞别)③(回绝)/⑤(劝告)/⑥(道歉)/⑦(致谢)。

参考译文:

曹参脱帽谢罪说:

“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强?

”惠帝说:

“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

“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

”惠帝说:

“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

“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

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

“好。

您休息休息吧!

劝孝公说:

“秦和魏的关系,就象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吞并了魏国。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立据有崤山以东的地利。

形势有利就向西进犯秦国,没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

如今凭借大王圣明贤能,秦国才繁荣昌盛。

而魏国往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们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

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要向东撤退。

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就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啊!

12.《史记》《汉书》《后汉书》

13.B

14.《赤壁之战》主和派

15.A

【解析】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三国志》、中国二十四史前四史相关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13.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答题关键词“张昭进谏的意见理解正确的一项”。

依据“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

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

”可以判读其他选项错误。

点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