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4743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docx

导与练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城市与城市化

专题十 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试题

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2013年广东文综,11)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解析:

C 读图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大致呈扇形,只有一个中心,A项错误;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B项错误;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南部,且靠近科研文教区,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C项正确;外来人口生活区多分布在城市的边缘,D项错误。

  (2013年山东文综,7~8)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3.该城市(  )

A.老城区地租最高

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

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解析:

2.D 3.C 第2题,由“东欧”可知,该城市处在西风带;由图中河流及流向可知,③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同时又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区,故为工业区。

②处大致在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为绿化区。

①区交通便利,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优美,应为别墅区。

第3题,老城区基础设施较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较差,故地租应较低。

由图中老城区集中在河流以西及其他地物分布、交通线的延伸可以判断城市中心东移明显。

仓储式购物中心占地面积大,应布局在图中交通便利的火车站附近,很显然,布局在地租最高的中心商务区明显不合理。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铁路运输作用扩大,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拓展,城市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2年天津文综,4~5)高雄矿产资源匮乏,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

读“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4~5题:

4.对该城市功能区布局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商业区高度集中,缩小了服务范围

B.住宅区远离海岸,避免了海洋污染

C.工业区相对集中,方便了企业联系

D.文教区过于分散,降低了服务功能

5.高雄的石化工业最适宜布局在如图中的(  )                  

A.a地B.b地C.c地D.d地

解析:

4.C 5.D 第4题,商业区的服务范围大小取决于城市的等级,与布局是否高度集中无关;住宅区远离海岸是为了防止海啸等海洋灾害,而不是为了避免海洋污染;文教区分散,不会降低服务功能,可方便学生就近入学;高雄以重工业为主,工业区相对集中,可方便企业联系,故选项C正确。

第5题,石化企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应建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图中只有d最符合要求。

(2012年江苏地理,11~12)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为集约利用;反之,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为粗放利用。

如图是2000年和2009年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图。

读图,回答6~7题:

6.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变化特点是(  )

A.2000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

B.2000年以来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地区差异没有变化

C.2009年全省土地利用集约度较2000年总体提升

D.长春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提高幅度最大

7.城市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功能区是(  )

A.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

C.住宅区D.文化教育区

解析:

6.C 7.B 第6题,200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长春市比吉林市高。

2000年以来全省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变化明显,如吉林市、长春市等。

2009年比2000年全省集约度明显增大。

吉林市、松原市、辽源市、通化市由原来中度粗放利用转变为高度集约利用,提高幅度最大。

第7题,中心商务区在城市中地租最高,单位面积投入的劳动力、资金多,产出多,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

  (2011年福建文综,5~6)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如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8~9题:

8.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9.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解析:

8.D 9.A 第8题,从图中看,公共住房基本上沿着巴士线、快速交通线和站点而分布,其分布分散而不集中,体现不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呈环状分布,也体现不出等级分布。

第9题,该国公共住房除靠近巴士线、快速交通线和站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外,还多位于工业区附近,这样可方便人们上下班。

  (2011年江苏地理,17~18)如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

11.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                  

A.土地形状不规整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D.受铁路影响

解析:

10.C 11.D 第10题,从图例可以看出,从M—N的地价等级变化为六类—五类—四类—三类—四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六类,符合图C的地价等级变化特点。

第11题,从图中看P区域地块规整,离市中心近,有铁路和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P区域有铁路通过,所以噪音、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地价低于周边地区。

考点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年安徽文综,23)如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回答第1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B 由图可知1985~1995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1995~201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200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30%以上,从柱状图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说明此时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2013年四川文综,11~12)如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2~3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

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

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2.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3.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2.C 3.D 第2题,该题考查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的变化。

由表可知,1985~2011年,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因此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

第3题,该题考查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由表可知,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均逐年递增,居住用地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主要形式,城市新增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故A、B错误;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乡村人口迁入城市,以机械增长为主,故C错;城市用地逐年递增导致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

  (2011年浙江文综,1~2)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读表,回答4~5题:

国家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4.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5.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解析:

4.C 5.D 第4题,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四国中最高,沙特阿拉伯是石油国家,境内有大面积热带沙漠,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中,从事石油的生产和加工,城市化水平也非常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泰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四国中最低。

第5题,乙国为沙特阿拉伯,因境内多沙漠,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6.(2011年广东文综,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解析:

D 从材料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故选D项。

  (2010年北京文综,10~11)如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8.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7.C 8.A 第7题,该城区位于平原区,因此7月份太阳辐射强,地表性质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裸地和硬化地热容量较小,因此地表温度较高,而绿地、河流、林地等热容量较大,因此地表温度相对较低。

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会使大气温度普遍升高。

第8题,从1982年到2004年高温区域范围扩大且趋于分散,因此可以分析出该城区内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9.(2013年江苏地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      ,主要体现在      。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

(1)题,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

(2)题,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

第(3)题,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

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第(4)题,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5)题,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本区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结合三个选项所述的发展策略,即可进行匹配。

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模拟试题

考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013朝阳区期末)如图为北京市某区域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的类型为(  )                 

A.高级住宅区B.历史文化区

C.中心商务区D.科教文化区

2.影响图示景观所在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D.环境因素

解析:

1.B 2.A 第1题,从图中看,该区域为北京故宫俯瞰图,该功能区主要是历史文化区。

第2题,图示景观是在历史基础上传承发展的,因此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历史因素。

  (2013福州质检)据悉,某超市计划在某市开设分店。

如图和表分别为该公司对该市的地租和交通状况调查的统计资料。

读图表,回答3~5题: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0

1

0

a

1

1

0

a

1

1

1

b

0

1

0

b

1

1

0

b

1

1

0

c

1

1

1

c

1

1

1

c

1

1

1

d

0

0

1

d

0

0

1

d

1

0

1

该市各区域聚落的交通联系状况统计表

说明:

甲、乙、丙表示该市的三个区域,a、b、c、d为区域内的四个聚落。

表中数据1表示两聚落间有交通干线相连,数据0表示不相连。

3.该城市商业区范围的半径约为(  )

A.1千米B.1.2千米C.1.7千米D.2千米

4.甲、乙、丙三个区域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丙>乙>甲B.甲>乙>丙

C.甲>丙>乙D.乙>丙>甲

5.若只考虑交通通达度,则在甲区域开设分店的最优选址是(  )

A.聚落aB.聚落bC.聚落cD.聚落d

解析:

3.B 4.A 5.C 第3题,图中商业区付租能力最高,占据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位置,界线在住宅与商业付租能力的交点位置,大约1.2千米处。

第4题,根据表格数据显示,丙的交通网络中数据0最少,说明交通最发达;甲的交通网络中数据0最多,说明交通最不发达。

第5题,甲区域中c聚落与其他聚落都有交通干线相连,交通通达度最高,开设分店位置最优。

6.(2013东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部某城市(36°34'N)道路和商业中心分布略图。

材料二 该市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日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

(1)图中A为该市新建商业中心,其选址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

(2)该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发展特点是 。

 

(3)该城市交通线路的设置最不合理的是     ,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4)OF、OH、OI、OG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      ,该城市所在的地形区是      。

 

解析:

(1)题,新建商业中心位于高速公路和市区道路交会处,交通比较便利。

位于城市的外缘地区,地价较低。

(2)题,从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看,该城市土地利用呈带状,主要沿铁路干线分布。

第(3)题,城市交通线路中铁路线经过城区。

铁路运输噪声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经过市区可能带来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第(4)题,图中北京时间12:

12时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因此,该地地方时为12:

00,该地位于(117°E,36°34'N),日出时太阳高度小,杆影长,且位于偏西方向,故图中OF最接近日出时段杆影。

根据该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城市位于华北平原。

答案:

(1)高速公路和市内道路交会处,交通便利;城区外缘,土地价格低廉。

(2)沿铁路干线扩展;呈条带状分布

(3)铁路线 经过城区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4)OF 华北平原

考点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新泰摸底)如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08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2.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 ③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1.B 2.B 第1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2题,工业部门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用地紧张,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以及交通网不断完善,同一城市中的城区与郊区劳动力价格相差不大。

  (2013泰宁阶段考试)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回答3~4题:

3.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进程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D.城乡差别拉大

4.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B.乙—C

C.甲—BD.乙—F

解析:

3.A 4.B 第3题,图中A→E体现了城市化人口比重不断升高的过程,属于城市化进程。

第4题,右图中甲阶段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说明该阶段处于城市经济最为发达的阶段,应为城市化后期阶段,因此应对应左图中的E、F阶段。

乙阶段中农业人口比重在55%~60%,故城市化水平在40%~45%,对应左图中的C阶段。

  (2013德阳一诊)城市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读“1990年~2005年广州市植被覆盖率动态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信息表明广州市(  )

A.市中心植被覆盖率下降最快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B.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是1990年~1995年

C.2000年~2005年郊区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D.市中心、市区与全市植被覆盖率变化同步

6.从植被覆盖率变化来看,与1990年相比,2005年广州市区(  )

A.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增强

B.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C.暴雨后径流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解析:

5.C 6.A 第5题,根据图中植被覆盖率变化判断,市中心植被覆盖率下降最快的时间段是1995年~2000年;市中心面积一般变化不大,所以市中心植被面积减少最多的时间段应该也是1995~2000年;2000年~2005年郊区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市中心、市区与全市植被覆盖率变化在1990年~2000年呈同步趋势,但2000年后,市中心和市区植被覆盖率有所降低,但全市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第6题,由图可知,2005年比1990年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暴雨后径流量增加,城郊间热力环流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7.(2012年延吉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

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

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

(1)材料一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    ;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                 

                                             。

 

(2)请根据图文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限4~6字):

      。

 

如就这一主题进行课题研究,请补充完成基本的研究思路。

①认识什么是    (主题词)→②讨论      (主题词)给城市带来的影响→③分析               →④提出                

(3)同学们在研究中发现:

市区与郊区气温之差,不同季节有差异(如图所示)。

你从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4)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植树造林,来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

这种做法,你认为可行吗?

请说明理由。

解析:

该题以图文材料为背景,重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知识,同时以此为课题进一步研究,体现了新课标倡导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1)题,从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来分析该地气温变化与风向。

市区气温较高,向郊区波状降低。

其中,市中心最高,商业区、居民区和城郊居民区比周围气温高,公园比周围气温低,农田、郊区气温较低。

因市区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向自郊区吹向市区。

(2)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根据图文材料进行课题研究,理清基本的研究思路。

第(3)题,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

该地冬季由于生活供暖、工业生产等原因,产生大量的余热,使市区与郊区的温差增大。

第(4)题,研究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答案可认同也可不认同,但理由要充分、合理。

答案:

(1)① 自郊区吹向市区

(2)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①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②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③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④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的建议

(3)城郊间的气温差异冬季大于夏季

(4)可行。

因为城市风的风向是由郊区吹向市区,若在郊区植树造林,可改善城市环境,但应首先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提升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3临沂质检)城市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如图为世界某城市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