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5925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金版学案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

(1)按迁移时间长短:

永久迁移、季节迁移。

(2)按有无组织:

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

(3)按迁移规模:

个人迁移、集体迁移。

(4)按迁移意愿:

自愿迁移、被迫迁移。

(5)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

新大陆发现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劳务输出;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有组织地移民。

(4)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5)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6)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是发达地区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是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

往往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地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

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等都能引起人口迁移

 

本案例主要介绍了德国移民的结构、分布、影响等问题,为便于大家掌握,整理归纳如下表。

项目

要点

概况

20世纪下半叶,德国是欧洲移民最多的国家,40年间迁入3000多万,迁出2100多万,有“移民德国”和“德国移民”之称

移民

结构

职业

结构

外籍工人、避难者、留学生以及高水平专业人员

地域

结构

土耳其最多(27.9%),其次是欧盟各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葡萄牙、西班牙,共占24.3%),还有亚洲、非洲、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前南斯拉夫移民

分布

总特点

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巴登—符腾堡州、拜恩州、黑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城市

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

意义

人口

老龄化

逐渐老龄化;30年后,老年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年轻人

措施

移民的平均年龄低于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可有效控制老龄化,对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移民浪潮

①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及其他多数东欧国家的德裔后代大量回迁德国;②1991年前南斯拉夫难民上升及非欧盟外籍工人增多

德国移民的主要特点有:

(1)数量多,来源广;

(2)分布不均,集中在西部、南部各州及城市;(3)平均年龄较低;(4)土耳其人占首位;(5)移民浪潮渐趋缓和。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C)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解析:

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

2.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A)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人口迁移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增加经济收入,但有时会造成人才外流。

人口迁移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读以下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4.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D)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亚洲

3~4.解析:

第3题,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

第4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下图中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读图,完成5~6题。

5.阶段

(2)最有可能的是(B)

A.原始农业B.种植业

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6.影响(3)、(4)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是(C)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D.战争

5~6.解析:

因为阶段

(2)人口迁移量非常少,应属于种植业阶段。

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迁移越来越大。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分析完成7~8题。

7.“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C)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

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B)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7~8.解析:

第7题,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在”二战”前后有较大的改变,“二战”前由于东北工业区经济较好,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吸引大量南部移民进入,“二战”后由于西部、南部新兴工业的出现和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的恶化,导致人口开始向西部、南部迁移。

第8题,20世纪50~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少、规模小,且多为有组织的

迁移;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大量自发性的民工流动现象,多为农村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就业和经商。

9.2015春运从2月4日开始至3月15日结束,共40天。

春运40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95亿人次,同比增幅10.4%,创历年旅客发送总量新高。

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解析:

民工流

流动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学生流春节前后流向相反。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下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11.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D)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10~11.解析:

这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户籍人口,纵坐标是常住人口。

图中斜线左上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右下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

地经济欠发达省份。

故①④为粤沪,②③为豫黔。

再看户籍人口,①近亿,④过千万;②过亿,③四千多万。

所以选A。

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改革开放后的人口迁移方向之一是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一般遵循就近迁移原则。

12.上海学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

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题)(  )

A.永久迁移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D.有组织地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题)(  )

A.永久迁移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D.国际人口迁移

(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由题

意可知爷爷一直定居新疆,是永久迁移;是响应国家号召,属于政治因素迁移和国家有组织地国内人口迁移。

(2)题,爸爸是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是经济因素引起的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

第(3)题,叔叔迁移到美国属于永久迁移,是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属于经济因素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第(4)题,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这种人口迁移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影响经济发展等。

答案:

(1)ABD 

(2)经济因素迁移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为了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由东部向西部迁移的人将会不断________。

(5)大规模地向边疆和工矿地区移民,有利于________开发和帮助边疆地区建立雄厚的________基础。

(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和________。

改革开放前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答案:

(1)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2)开发资源,发展边境贸易 (3)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增加 (5)资源 工业 (6)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政治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934年10月到19

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

自2005年10月,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长征路线,用一年的时间从瑞金到延安,现已经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对央视组织的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C.属于省际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流动

2.对红军长征说法正确的是(B)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C.属于省内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流动

1~2.解析:

第1题,央视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其人员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任何形式的人口迁移,只是人口流动。

第2题,红军长征应属于国内的人口迁移。

如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据此回答3~4题。

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D)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3~4.解析:

第3题,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但仍大于零,总人口数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加,所以A、B、C错。

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下降,迁入人口减少,D正确。

第4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是美国。

俄、德自

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

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

读表,完成5~6题。

地区

1965~

1970年

1970~

1975年

1975~

1980年

1980~

1983年

东北地区

-715

-1342

-1486

-640

中北部

-673

-1915

-1173

-1062

南部

656

1829

1764

1194

西部

696

708

893

509

5.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C)

A.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

C.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6.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A.环境质量的变化B.地区间气候差异

C.经济收入的变化D.经济结构的调整

5~6.解析:

第5题,读表可知,1960年之后,美国东北地区一直都是人口的迁出区。

第6题,此期间,美国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大批的退休工人迁移到环境优美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完成7~8题。

7.下面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

A.①B.②

C.③D.④

8.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C)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7~8.解析:

第7题,结合公式:

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移民总量/人口总量,可

以计算该地区的人口总量,进一步判断①图较符合。

第8题,统计数据显示,1910年前后移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在1970年前后移民数量虽然下降,但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比重却出现明显下降,该变化说明该时段人口自然增长快,人口总量增加最多。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徙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9.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D)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0.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域可能是(A)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9~10.解析:

第9题,从图中来看,该省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故机械增长率也是有所变化的,故答案D正确。

第10题,该省人口迁入比迁出多,故答案为A。

11.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C)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则说明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将减少,所以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1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流出的并不是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恰恰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近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及人口回归都心的影响,东京都中国人都民首次突破15万人大关,高达152539人,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社会存在。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城市→乡村B.城市→城市

C.乡村→城市D.乡村→乡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题,乡村是人口迁出地。

(2)题,人口迁出可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利用和开发当地土地资源,加强与外地联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的不利影响。

第(3)题,我国人口大量向日本移民,代表了人口迁移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总体特征。

第(4)题,我国海外移民增多,迁出的多为科技移民和投资移民,会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人才、资金的外流,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答案:

(1)C 

(2)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答出三点即可) (3)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4)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迁移人口多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资金较多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资金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自南方沿海开始向北方各省市延伸的企业困境,不断爆出玩具业、纺织业、地产业、炼钢业等产业的破产、停工、裁员消息。

持续多年的“民工荒”,在经济紧缩中,正演变为民工的“就业难”。

(1)我国民工流出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__省(市、

区),民工净流入较多的省区是广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省、市或区)。

(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B.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速中部地区的资

源开发

D.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3)请为解决“民工荒”和当前的民工“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两条即可)

解析:

(1)题,由中国民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图,结合图例可知,四川省流出人口最多;再读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确定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四省区的流入民工均在1000万人以上。

(2)题,大量劳动力迁入会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使经济更好地发展,但同时也加重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第(3)题,针对“民工荒”“就业难”的原因和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四川 浙江 江苏 上海(任意两个) 

(2)A (3)解决“民工荒”的措施:

①完善劳动力用工市场,以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对劳动力需求造成的影响;②改善民工工作环境,维护民工权益,提高待遇。

解决“就业难”的措施:

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稳定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民增产增收;③实行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④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观念。

(任意两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