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474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

(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

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

“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

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

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

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

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

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

(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

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

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

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

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篇二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

牧童在干什么?

他当时的神态如何?

怎么看出来?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

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

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

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

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

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

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

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

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

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

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

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

(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

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

(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

(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

(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

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

(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

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

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

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

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

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

(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

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

(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

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

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

(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

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

(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