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654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1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沁园春·雪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

1.领悟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难点

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1.情境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

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1.毛泽东的生平简介。

2.北方的雪景图片。

2课时

毛泽东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虽历经沉沦却仍能傲世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写就传世佳作、文武兼备的人,一个虽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却仍有无限魅力的人。

当外寇入侵、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在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写出了这传世杰作。

这就是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词作《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古人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ɡ)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

①形容草木茂盛。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

娇艳美好。

折腰:

①弯腰行礼。

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词中取第②义。

风骚: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

提示:

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华侵略。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

“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

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

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2)“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惟”就是“只”“仅仅”。

“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

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3)“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顿”是“顿时”、“立刻”。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

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之快。

(4)“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

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

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塑成的大象在奔跑,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

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

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

“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

(5)“舞”、“驰”二字写什么?

有何作用?

进一步启发:

“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写动态。

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它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

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冰封”、“雪飘”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由“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提示:

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

“冰”、“雪”、“银”、“蜡”,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

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

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正因为诗人有拯救黎民之才、改造社会之志,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

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

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壮丽的风光。

“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

竞,就是“争着”。

2.“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1)“惜”是什么意思?

它贯穿到哪一句?

有什么作用?

“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

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2)“输”、“逊”是什么意思?

都是做“差”讲。

(3)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

“只识”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了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诗人把他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

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杀;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数”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

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风流人物,即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

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

在写景中,作者融进了浓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词作纵横千万里,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

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浑然一体。

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景、有动景。

“情”由“景”生,“议”由“情”发,写景是议论、抒情的铺垫,议论、抒情是写景的升华。

(1)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①虚实结合:

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化静为动:

山、原——舞、驰。

③动静结合:

静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山舞、原驰。

(2)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欲与天公试比高。

④借喻:

红装素裹。

(3)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意象鲜明。

下阕评论古代帝王与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情”由“景”生,“议”由“情”发,情景交融,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节课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从诗词的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更是应该在朗读中进行。

学生对伟人毛泽东有了一个认识,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这应该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2 雨 说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累“禁锢”、“喑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2.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3.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1.郑愁予的相片。

2.雨景的图片。

2课时

王维曾写过一首《阳关三叠》,其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因此我们说,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

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不仅有这些历久弥新的名篇,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它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歌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

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跻身中国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之列。

代表作有《错误》《梦土上》《窗外的女奴》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

其中《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我们从中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欣喜之情。

副标题起了揭示主旨的作用,给读者解读这首诗歌提供了一条捷径,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如:

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停顿、重音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情,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

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

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

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

第三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第四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第五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第七、八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第九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理出诗作结构,为诗作的三个部分命名。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五次。

诗作结构是:

(1)第一部分:

(一)雨的到来。

(2)第二部分:

(二~八节)雨的邀请和来意。

(3)第三部分:

(九节)雨的归宿。

3.齐读第一至五节。

(1)诗作是用第几人称写作?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是用第一人称写作,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

上节课,我们对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江南风情融为一体的意象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1.齐读第六至九节。

(1)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2)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3)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5)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6)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2.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有亲切感,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

这首诗歌给我们的享受,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板书:

美)。

是谁带给我们这种美?

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而正是它把我们带进了这美妙的诗境中,让我们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感受体味吧。

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做诗的知己吧!

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与美相伴!

(1)运用拟人,亲切自然。

全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笔下的春雨就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它与孩子们仿佛好友一般亲切地交谈,娓娓道来,使诗歌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

(2)想象丰富,诗意盎然。

诗人在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之外,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传达出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雨 说

郑愁予

爱的使者 春雨→孩子们 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温暖    春天

亲切    希望

勇敢    笑声

无私    甜蜜

赏析诗歌离不开语言品析,本节课有两处语言训练。

一处是在第一课时欣赏雨的形象环节,一处是在第二课时。

两处的语言训练,要求具体,有本可依。

此外,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一节和第五节。

比较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探究冬景的象征意义来切入主旨的理解。

学生们品读第一节时完全是通过第一节中的“禁锢”“留滞”“喑哑”等几个词感受到冬天的寒冷、阴沉。

结合背景,不难理解是折射了作者对当时文革的看法。

3* 星星变奏曲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把握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

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1.诵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4.研讨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6.感受时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1课时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充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描述月亮星空的情景。

(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也使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产生了共鸣,“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的导火索,由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许多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

《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

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

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3.学生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

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

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

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