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459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小语五上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课题

《师恩难忘》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具

学具

投影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备注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

听读课文后,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要求:

a、老师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B、读通句子,要求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

说说哪些词语你最欣赏?

三、逐段朗读课文

过渡:

同学们上课都很认真,都能积极思考、下面呢我们就要进入让大家展示你预习之朗读成果的小站了。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他们读的怎样,待会请你们起来评议。

A、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老师相机点拨,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作好记录。

B、学生评议。

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呢?

第一段:

(1)自然段,讲了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

第(2-7)自然段,讲了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第三段:

第(8-9)自然段,讲了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内容:

1、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

(那年)

2、请同学们用陈述的语气来读好这一段。

齐读课题

 

听读,思考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渴望内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按要求自学

 

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评议

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讨论交流

 

听读,思考

指名交流

齐读

习字

学生练习

师恩难忘

重点字词分段情况

课题

《师恩难忘》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作者到了上学的年纪,要去上学了。

 

细读第二段(2-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田老师口才怎样,文笔怎样?

那么文章是怎样来写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呢?

 

过渡:

(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给我们上课,故事很形象很有教育意义。

故事讲得也很动听。

说明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教学很有艺术性。

⑥那么第二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很好,教学很有吸引力呢?

A、(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身临其境的意思是?

这说明------你来读读

5、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写出了田老师是个口才文笔很好,很会教书的优秀教师。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四十年过去了,我已是一个著名的作家。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我们一起来读。

学习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启发学生再次回顾人物形象,田老师才学出众,教学技艺高超。

40年后,老师虽已年迈,作者恭敬地行礼,表达了一片尊师之情)

三、小结:

四、作业

听读,思考

 

齐读

4、用陈述的语气读这一段。

 

听读,思考

交流

学生自学思考

3、自读思考:

a、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四个年级上课的?

b、田老师讲的故事怎么样?

c、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讨论,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发现

 

指导朗读

 

思考讨论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进行作业

师恩难忘

娓娓动听编故事表达感激、怀念

身临其境受滋润

课题

《师恩难忘》

课时

3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备注

一、复习检查

1、辨别组词。

娓()炊()歇()诲()

尾()吹()息()海()

2、订正下面一句话中的错别字。

他先把这苜诗念一篇,又连起来讲一篇,然后,遍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起来。

()()()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宇是什么结构?

(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听写、文后练习。

念叨炊烟茂盛邻近娓娓动听

歇脚往事心田滋润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歇歇脚

恭恭敬敬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

4、教师堂批作业

 

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交流练习情况

 

齐读部分重点段落

学生交流自己对全文的总结

 

练习描红

 

进行课堂练习

 

学生送改

 

课题

《陶校长的演讲》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

1、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2、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教具

学具

投影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作为一名学生,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取得各方面的长足进步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会详细地告诉你。

2、板书课题。

齐读后围绕课题质疑。

3、介绍“陶校长”。

 

二、初读指导。

1、引导自读:

什么是演讲呢?

演讲又有什么特点?

这篇演讲讲了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

①出示生字卡片,抽读、齐读。

注意正音:

“策”是平舌音;“演、钱、炼、稳、韧”都是前鼻音。

②出示词语,朗读:

演讲堡垒本钱稳定班集体

问题彼岸源泉激励责任心

4、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

5、逐段指名朗读,正音,在此基础上逐段齐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分哪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2、  引导理清文章脉络:

 

四、快速默读课文,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1、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

2、演讲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和鼓动性。

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讲的是真话。

演讲中带有强烈感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学生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

 

学生自学,自读思考,汇报。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认读字词

 

逐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理清文章脉络

第l自然段:

提出演讲的内容是“每天四问”;

第2—5自然段:

让学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

第6自然段:

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习惯,

快速默读课文,讨论理解演讲的特点。

 

学生作业

课题

《陶校长的演讲》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重点

难点

1、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2、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教具

学具

投影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备注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1、导读第2自然段。

(l)速读,思考:

作者第一问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问这一问?

(2)指名回答,出示第四、五两句。

(3)齐读这两句。

紧扣这些词,说说有与没有健康身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4)小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

(5)过渡: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6)指名回答,齐读第六句,理解“健康堡垒”。

(7)小结:

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设问”——“解答”——希望”

2、导学第3自然段,

(l)默读,思考:

作者第二问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问?

(2)指名回答。

(3)突出关联词,读读这两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问“学问”。

 

(4)引导讨论:

(5)找出第六、七两句中的关联词:

要想……就要……

6)突出关联词,读读这两句,加深理解。

(7)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8)小结学习本段的方法。

 

3、自学第4、5两个自然段。

(l)交代方法,即刚才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释疑。

(3)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说说这两段内容;指名读,要求强调关键词句;齐读这两段。

三、  总结课文

 

1、学生快速读,思考

 

2、交流

标出关联词: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

3、齐读这两句,体会“健康”的重要性。

 

齐读全段,想一想:

陶校长是怎样讲清这第一问的?

 

学生默读,思考

交流

找出第四、五两句中的关联词:

有了…才…齐读。

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呢?

(专心致志,坚韧不拔;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结合理解“专心致志”、“坚韧不拔”。

有感情地朗读全段

交流讨论学习方法

先默读思考“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问”,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理解;再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找出有关句子,抓住关键词,朗读理解;最后整段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会。

组织学生自学第4、5两个自然段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

朗读

讨论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寻求幸福实现理想

学问造福社会

每天四问工作培养责任心锻练能力

道德社会稳定国家发展

(激励鞭策)(长足进步)

课题

《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

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具

学具

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二)指导学法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

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谁问童子?

怎么问?

问什么?

童子什么样?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三) 迁移巩固学法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四) 课后延伸作业

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学法学习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提问:

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他会怎样做?

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3、 悟诗情、咏诗句

(三)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 悟诗情、咏诗句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课题

《古诗两首》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重点

难点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整体感受:

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

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释题: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

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

 

6、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

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

(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

(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

你们帮助我一起读。

(齐读)

三、情景悟意:

感受捕蝉意趣1、情景导入: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

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评价:

你的话说的真完整。

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

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他的歌声怎么样?

(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

,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

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

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周围的树怎么样?

(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

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

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回荡)

8、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

怎么做)

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课后作业背诵《所见》

1、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2、抄写古诗

朗读课题

 

理解课题

了解诗人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

4、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自由朗读古诗

 

学习古诗

感受捕蝉意趣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2个)

朗读: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重点理解“振”、“林樾”。

再读课文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课题

习作1

共3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重点

难点

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

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交流。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

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

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引导选材:

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

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

组织修改。

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学生讨论复习相关内容

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

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师生共同小结:

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

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回忆并进行交流

组织讨论:

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誊写。

明确作文要求

自拟题目

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课题

习作一

共3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重点

难点

学生修改作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交流、评议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用具体事例把人物优点写具体”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选一篇写得好的文章,师生来共同赏析。

(事例具体,详略得当)

4、再次进行修改。

学生作文,教师指导

一、学生继续作文

 

一、学生修改

 

二、作文誊写

 

课题

习作一

共3课时第3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点评,明白认真观察,专心思考精于表达是优秀习作的条件之一,也知道如何去选材构思习作。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评改步骤:

①挑选初稿中较精彩的片断,让小作者朗读,大家欣赏后讨论:

这段好在哪里?

②挑选初稿中写得不具体的片断,集体讨论修改。

③同桌根据评改重点互相评改。

2、佳作欣赏

三、根据讲评发现的问题,再自改习作。

1)(可选一篇写得比较差的文章,师生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再次进行修改。

1、展示几篇优秀习作让学生自由赏读。

2、交流阅读后的心得。

 

6、再次动手修改习作。

 

课题

     练习1 

共3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

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学生自由续写。

全班交流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学生进行比赛

齐读

 

课题

 练习1

共3课时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写好钢笔字。

重点

难点

学习古诗诵读理解,感受诗人的心情。

写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