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3574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1页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1页
亲,该文档总共1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

一、针刺疗法技术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二、禁忌症

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刺,故称左手为"押手"。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位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

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

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

对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

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体检时,可见患侧胸部肋间隙变宽,叩诊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受压。

对此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更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及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二、操作方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

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

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

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

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及适应症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1、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观察法:

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

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

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置20~30分钟,痛证可留针1~2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

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

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一、概述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

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二、操作方法

·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三、适应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

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

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四、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

眼针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针具选择

29号直径0.34毫米、长15毫米即0.5寸的不锈钢针

2、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消毒

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针具消毒;在针刺部位用75%乙醇消毒。

4、操作方法

(1)眼部经区的定位

眼部经区的划分法,应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载经瞳孔中心作一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然后将眼区分成4个象限,在将每一象限划分为2个相等区,这8个相等区就是经区。

(2)取穴方法

①循经取穴:

看眼各经区,在于症状相符合的有血管形色变化部位取穴。

②看眼取穴:

不管什么病,只在眼球区血管变化最明显的经区取穴。

③三焦取穴(部位取穴):

如头部、上肢、胸腔疾病取上焦穴;上腹部、胸背部及其内容脏器的疾病取中焦穴;腰骶部、小腹部和生殖、泌尿系统及下肢病取下焦穴。

(3)找穴方法

①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穴”的范围内平均用力,轻轻按压,凡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或微痛,或感觉舒服等反应的部位都是穴位。

此时,可用稍加压,使皮肤呈一凹点,作为针刺点的标志。

②用经络测定仪找穴,探测读数最高处即是穴。

③按选好经区针刺,以瞳仁为中心找准经区界限,在经区界限沿皮直刺或横刺。

(4)针刺方向

①先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严密保护,并使眼眶内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轻轻刺入。

②找出针刺点,可用直刺;按经区分布,可以横刺,但不可超越所刺得经区。

③一般不用手法,如针后无得气感,可把针稍提一点,重新调整刺入。

得气时刻有种种感觉,如触电样,或上下窜动感,或酸麻感,或发热、发凉感,或感到轻松舒适。

如需施行补泻时,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逆着进针则为泻。

三、注意事项

1、要严格消毒,注意消毒液不可渗入眼内。

2、不宜直刺、深刺,以免损伤眼球。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手针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手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之功效。

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急性扭伤等有较好的疗效。

二、适应症

各种扭挫伤、落枕、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臀部疼痛、腰腿痛、头痛、胃肠痛、臂痛、痛经、肠痈、椎间盘脱出、癫痫、胸胁痛、胆绞痛、眼病、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颊痛、会阴疼痛、呃逆、腹泻、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下降、发热、皮肤瘙痒、疟疾、哮喘、夜尿多、尿频、足跟痛、高热、惊厥、昏迷、中暑、心血管病、腰痛、遗精、阳痿、急慢惊风、小肠疾患、支气管炎、咳嗽、耳鸣、鼻塞等。

三、操作方法

手取自然弯曲位,用28--30号的1--1.5寸毫针,取穴后,紧靠骨膜外面垂直于掌面直刺(除腰痛点外),以不刺入骨膜为准,深三至五分。

每天或隔天1次,5--10次为一疗程。

一般用捻转、提插的强刺激手法,针刺时越痛越有效,留针3--5分钟。

左病取右侧穴,右病取左侧穴,两侧病变,分别取双手。

针刺时尽量让患者活动或按摩患部,例如腰痛,作前后左右弯腰活动。

治疗疼痛性疾患,痛止后仍应坚持运针1--3分钟,必要可延长留针时间或皮下留针。

针刺腰痛点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30°,针身向掌面侧,从伸指肌腱与掌面之间刺入。

亦可作内、外透刺。

选穴方法

(1)各种疾病,选用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1--3对。

(2)主治性能相同的穴位可配合使用。

如扁桃体炎,可以同时选取后头顶、咽喉点和扁桃体点。

(3)也可将主治作用和对症治疗的穴位配合应用。

如发热兼有头痛,可取退热点和头痛点相同。

四、注意事项

1.本法手法重,刺激强,事先应向患者解释,对于年老体弱、严重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尤其应慎用,防止意外。

2.针刺易入肌腱和掌骨之间,不可伤及骨膜。

3.手部血管丰富,手法应轻柔缓和,避免刺伤手掌中的动脉网,导致手掌部血肿。

4.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本疗法对于各种疾病所致的疼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如急性扭伤性疼痛、头痛、胃痛、腹痛、痛经等。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

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

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

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

【定位】:

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

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

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

【定位】:

躯体前面的两旁。

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

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

【定位】:

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

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

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

【定位】:

躯体前后交界区。

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

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

【定位】:

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

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

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

【定位】:

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

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

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面六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十二个分区。

其分法为:

以胸骨末端和两则肋弓的交界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水平线,称横膈线。

横膈线将躯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半。

横膈线以上的各半区分别加“上”字,即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半区分别加“下”字,即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穴点

腕踝针的穴位,又称进针点。

共12个穴点。

一、腕部穴点

腕部穴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

从掌面尺侧起至桡侧,再从背面桡侧至尺侧,依次顺序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1、上1(从桡向尺依次为桡侧腕曲肌、掌长肌、指浅曲肌、尺侧腕曲肌)

【定位】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

取法为:

术者用一手的拇指摸到小指侧尺骨缘后,向前轻推,穴点的位置在靠肌腱内侧凹陷处。

本穴较为常用。

【主治】前额痛、目疾、鼻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前牙肿痛、咽喉肿痛、咳喘、眩晕、心悸、高血压、盗汗、失眠、癔病、胃脘痛、癫痫等。

相当于躯干1区。

2、上2

【定位】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好即心包经之内关穴。

【主治】前颞部头痛、后牙肿痛、颌下肿痛、胸闷、胸痛、回乳、哮喘、手掌心痛(针尖向上刺)、指端麻木(针尖向下刺)。

3、上3

【定位】靠桡动脉外侧,在腕横纹上两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等。

4、上4

【定位】手掌向内,位于拇指侧的桡骨缘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下颌关节紊乱症、肩关节周围炎、胸痛等。

5、上5

【定位】腕背面的中央,即三焦经之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头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肘、腕、指关节痛。

6、上6

【定位】位于小指侧尺骨缘背,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后头部痛、枕项痛、颈胸部脊柱及椎旁痛等。

二、踝部穴点踝部穴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1、下1

【定位】靠跟腱内侧缘。

【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痛、痛经、白带增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2、下2

【定位】在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

【主治】肝区痛、侧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等。

3、下3

【定位】在胫骨前缘向内约1厘米处。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病症。

4、下4

【定位】位于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处。

【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震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5、下5

【定位】位于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处。

【主治】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病症。

6、下6

【定位】靠跟腱外缘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髋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足前掌痛。

上述穴点中,以上3和下3较为少用。

  (图例):

穴点附图

 

三、操作方法

1、取穴

由于穴点的编号和身体上、下6个分区的编号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点主治的又是与其相一致的同区域病症,故腕踝针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症所在的同侧同区域选穴治疗。

具体取穴时,横膈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膈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

2、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

(1)上下配方法:

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

(2)左右配方法:

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

3、针具:

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

4、进针法:

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

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

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

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

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

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

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

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

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穴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

5、调针法:

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

调针法有以下三种。

(1)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

(2)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

(3)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

6、留针法:

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

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四、适应症

腕踝针疗法的适应病症相当广泛,且在不断扩展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应用于50余种病症。

它对疼痛性疾病,诸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关节痛、痛经等止痛作用明显,疗效迅速。

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肌麻痹、急性乳腺炎、哮喘、皮肤瘙痒症、遗尿、癔病等有较好的效果。

对急性结膜炎、近视眼、高血压、中风偏瘫等亦有一定疗效

五、注意事项

1、如穴点皮下有较粗的血管,或针刺入后有显著疼痛时,进针点宜适当移位。

移动进针点,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

2、腕踝针偶亦可引起晕针,如患者出现头昏、恶心不适时,宜迅速取针,并令患者平卧。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

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二、操作方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常用刺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挑刺

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

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

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一、目的

皮内针又称埋针,它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埋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胃痛、哮喘、痹证、不寐、遗尿、高血压病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皮内针、75%酒精、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选定穴位,注意保暖。

3、术者消毒手指后,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皮内针刺法。

(1)麦粒型皮内针法:

用镊子夹住针身对准穴位,沿皮肤横刺入皮内,针身埋入0.5~1cm左右,然后将留在皮肤表面的针柄用胶布固定。

(2)图钉型皮内针法:

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表面,用胶布固定。

5、埋针时间视季节而定,天气热时,一般埋针1~2天;天气冷时,可埋3~7天。

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部位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进疗效。

6、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