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334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9 大小:16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9页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9页
亲,该文档总共1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1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docx

最新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

C.字段的默认值D.结构复合索引申论专题问题标准表述

“房价上涨过快问题”标准表述

“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背景:

房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住房关联性强,其价格上涨,极易形成连锁反应。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8月北京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2.1%,达到近两年涨幅的最大值。

而在这一个月,深圳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7.6%,与2006年全年平均房价相比,涨幅超过了一倍。

高昂的房价迫使买房者大笔向银行借贷,房贷总量迅速攀升。

统计显示,我国1997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总量只有190亿元,到2007年上半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5720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135倍。

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购房总价与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几乎均超过10倍,而北京与上海等地区则超过15倍,甚至接近20倍,远远超过世界银行给出的合理值为5倍的指导线,对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房地产业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

一、供需不平衡导致住房价格上涨。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增强了现实购买能力。

加上城市发展空间大、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员定居发展,从而形成庞大的住房需求市场。

而供应方面并没有跟上,特别是住宅供应结构不合理,小户型偏少。

二、成本推动导致房价上涨。

以土地、建筑材料为主,构成住房成本的诸多要素供应趋紧。

2007年上半年,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上升仅有10%,但购置土地费用却同比上升28.6%。

二季度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一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

其中,居住用地交易价格同比大幅上涨16.2个百分点,涨幅比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

地价上涨使得单位土地面积开发成本明显提高,并最终反映到房价上。

三、一些地方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抬高了房价。

被动拆迁在个别地区占市场商品房需求的一半,有的甚至高达60%。

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下,一些地方政府从土地收益中筹集大量城市建设资金,哄抬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有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

四、信息不明以及开发商的炒作助长了房价的上涨。

开发商利用政策、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通过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发布不实价格信息,哄抬房价,误导市场预期。

另外还有开发商故意放慢开发、销售进度,囤积土地、房源等,人为造成市场紧张,也同样带来房价短期内的非正常上涨。

“房价上涨过快”的对策:

一、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政府应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应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以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

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土地的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

二、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

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

对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较多的开发企业,商业银行要按照审慎经营原则,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任何形式的滚动授信。

同时,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住房消费信贷政策,在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的同时,区别对待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

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土地、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

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在没有落实拆迁安置房源和补偿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得实施拆迁,不得损害群众合法利益。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

对已经规划许可仍未开工的项目,要重新进行规划审查。

对不符合规划控制性要求,尤其是套型结构超过规定的项目,不得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对擅自改变设计、变更项目、超出规定建设的住房要依法予以处理直至没收。

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

房地产、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违规交易行为,对不符合条件擅自预售商品房的,责令停止并依法予以处罚;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要加大整治查处力度,情节恶劣、性质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经济处罚,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五、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实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渠道,城市人民政府要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大支持力度。

同时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进一步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各项政策,加大监管力度,制止违规购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严格规范集资合作建房,制止部分单位利用职权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进行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违规行为。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

城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开展住房状况调查,全面掌握当地住房总量、结构、居住条件、消费特征等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

七、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宣传,客观、公正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对提供虚假信息、恶意炒作、误导消费预期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标准表述

“收入差距”问题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我们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一些弊端,对分配制度和原则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这一原则对于打破平均主义的平等观,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人们的广泛关切。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有人把收入差距的扩大归咎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出要对分配原则进行调整。

由此引起了社会上包括理论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讨论。

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如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仅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导致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与此相适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通过工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统购派购等政策,形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提取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又确立了以城市征收制度为一元、农村征收制度为另一元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税制结构,农民的税负偏重。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税制的“二元”结构,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

这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

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

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

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

为了改变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在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

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主要来说:

一、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应积极主动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也要切实减轻农民各项负担和压力。

要特别注重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的投入,避免他们因教返贫或因病返贫。

二、要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征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投入,通过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三、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

特别是要注意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部分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四、加大力度规范分配秩序。

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逐步使其更加统一规范;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特别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完善监管的基础条件。

五、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

切实维护和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各项权利,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就业的权利、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努力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

坚持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团体都不能有超越法律和规则的特权。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

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

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

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

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

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

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

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

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

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

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

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

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

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

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

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发展现代农业”标准表述

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

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

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

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

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

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

二、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

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

三、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

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

四、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

五、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要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

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要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

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三是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四是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业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项工作。

“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目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鼓励农民在政府支持下,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三、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

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对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税收优惠等;二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三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四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五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