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916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x

学年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最新】重庆市南川三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敕造(chì)逡巡(chūn)讪讪(shàn)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两靥(yàn)桌帏(wéi)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鸡豚狗彘(zhì)

D.庠序(xiáng)洿池(kuà)贾人(gǔ)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词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俨然迷罔炮络飞端瀑流争喧豗

B.放诞骐骥巉岩巫山巫峡气潇森

C.驯熟伶俐踌躇间关莺语花底滑

D.潦倒杜撰寒喧空闻虎旅传霄柝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东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框架里,华夏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注重群体整合的文化,这与注重个性的西方文化框架有很大的不同。

B.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

实际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C.《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D.要是比不过他,你就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然最后下不来台的还是你。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合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D.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二、语言表达

5.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6.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地名,请你从下面给定的地名中任选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分别为所给的上联拟两则下联。

(4分)

橘子洲   浔阳江    洞庭湖   兰亭  易水

上联:

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

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

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改为 ;

(2)将改为 ;

(3)将改为 ;

(4)将改为 ;

8.把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

(5分)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百余名香港特区的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

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先。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把它们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为此委员们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假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

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

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

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

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

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

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

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

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

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

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

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

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

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

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

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

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

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

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

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

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

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

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

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9.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10.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D.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11.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文学文本阅读

柔软

朱以撒

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

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丛丛的银灰色芦花。

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

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了。

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它们的子孙携到天涯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

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

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

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

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

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

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

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

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

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

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

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

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

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落满尘埃,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

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

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

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

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

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

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

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

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连——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

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

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

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

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

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

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

“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

”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

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生命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

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

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

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

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

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更清晰了。

12.文章第一、二段描写了芦苇的哪些特征?

13.分别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

(2)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14.作者以“柔软”为题,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15.文中引文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之句,请结合本文及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生存方式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6.对下面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未见其明也   明:

明达,聪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

C.圣益圣,愚益愚   益:

增加。

D.则耻师焉,惑矣   耻:

以…为耻。

1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3分)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19.翻译和断句(10分)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20.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3分)

21.“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

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六、句子默写

22.补写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任选6个小题作答,并将所选题的题号写在答卷上,每题一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2.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

(《秋兴八首》)

3.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5.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8.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过秦论》)

9.(《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文原句写出)

10.《红楼梦》,又名《_________》,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以_____和_____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七、材料作文

23.作文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就北京大学2009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解读。

他特别指出,明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将对往届生和不孝敬父母的学生说“不”。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是怎样看待北大拒收“不孝子”的?

要求:

(1)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2)题目自拟。

 (3)立意自定。

 

(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5)不少于800字。

(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A逡qūn,B靥yè,D洿wū。

考点: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D

【解析】

(A惘烙湍B萧D暄宵)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

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A项,一言以蔽之:

用一句话来概括。

句中,此词用来概括华夏文化的精髓,使用正确。

B项,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句中,此次用来陈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截然分开,使用正确。

C项,不可理喻:

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

句子此词用来形容难以理解的神秘现象,使用错误。

对象一般是人。

D项,打肿脸充胖子: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为撑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

句中,此词用来形容为了撑面子而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用正确。

故选C。

4.C

【解析】无疑问

5.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平、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4分)

【解析】此题考查长短句转换,先确定主干,再把其它句子作为修饰成分加入主干句。

6.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橘子洲头意气青年立下豪情壮志,浔阳江畔失意文人泪洒司马青衫,浔阳江头青衫司徒慨叹海角沦落,浔阳江边掉意诗人聆听同心琵琶,洞庭湖畔湘水女神书写动人传说 

【解析】注意对联的修辞手法是对仗,上联的顺序是:

名词短语+名词短语+动词+名词,下联的形式亦如此,在注意其他要求。

7.

(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3)“高足”改为“学生”;(4)“欣慰”改为“高兴”。

(每点1分)

【解析】“光临”不能用于自己,“至今健在”说法不合适,“高足”不用于自己,“欣慰”用词不当。

8.香港政协委员建议增设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解析】

改写一句话新闻,就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注意消息的导语部分。

9.C

10.C

11.B

【解析】

9.C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夸大了多巴胺的作用。

原文说“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似乎”不等于“就能”;此外,文章结尾“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一句也表明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10.A、B和D三项都是围绕“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来论述的。

C项是说用技术手段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时的局限性,而不是论述“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

11.第3节中说“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

……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表明了作者对采用技术产生幸福感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疑问,而非肯定或否定。

所以B项不正确。

A项和D项是对原文主旨的不同角度的概括,D项的对应语句是:

“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C项的对应语句是第3节中“二是……”后的相关句子

12.通体枯黄的枝条(1分),头上顶着银灰色芦花以柔软出现(1分),毛茸、蓬松(1分),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1分),柔软的腹中潜藏着生存的策略(1分),有一种顺服的美感(1分)。

13.

(1)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最后都会在时间面前显现出来并让人为之付出代价。

(2分)

(2)人会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但很多人会在同一问题上屡次犯错。

(2分)

14.遵循生之规则(2分),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躲避、顺应的策略(2分)。

15.略

【分析】

12.概括第一、二段写芦苇的特征,选取其中的关键词即可,可从色彩外形、质感以及内在特点等角度考虑。

1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理解第一句要注意关键词“时光”“破绽百出”,第二句要抓住“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

14.以“柔软”为题,实则是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躲避、顺应的策略,即以柔克刚。

15.这是一道探究题。

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基调健康,言之成理即可。

16.C

17.A

18.B

19.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解析】

16.益:

更加

17.其他均为代词,A项中的“其”通“岂”,表反问。

18.“门户之见”错。

19.

(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

(2)

“之所以”“圣”“其”

“之”“齿”“乃”“其”

20.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1.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解析】

20.注意审清题干中的“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季节”,可以由“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判断是秋季。

21.理解“遥隔”的内涵,不可脱离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由此推断情感为思乡之情。

22.可以横绝峨眉巅巫山巫峡气萧森万里悲秋常作客别有幽愁暗恨生只是当时已惘然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石头记》贾宝玉林黛玉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23.略

【解析】北大新增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

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

刘明利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

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

“第二句话——孝敬父母,出发点是源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没有孝敬父母之心,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之后,专家组否定了这句话,认为孝敬父母本来就不应该特别强调,因为人人都应该做到,于是改成了“心系天下”。

虽然做了修改,但是刘明利强调,北大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进行监督举证,如果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不孝敬父母行为的学生,“一经查实,北大自主招生是不会录取的”。

另外在考试中也可能会有相关的考察方式。

可选取其中之一立意即可。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